..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2)另參見《唯識叁十論頌》(大正31,61b)。
297(1)《成佛之道》(增注本)p.271:「有些修菩薩行而暫時失敗了的,名『敗壞菩薩,亦有悲心。治以國法,無所貪利;雖有所惱,所安者多,治一惡人以成一家』等。」
(2)《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1a-b);卷36(大正25,323c)。《十住毗婆沙論》卷4(大正26,38a-b);卷9(大正26,66b)。
298(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4〈十地品〉(大正10,181b13-23):「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衆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
(2)《十住毗婆沙論》卷2〈地相品第3〉(大正26,27a-28b)。
299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4〈十地品第26之1〉(大正10,183a17-21):「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衆生法。以前二攝,攝取衆生,謂布施、愛語。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300《寶行王正論》(大正32,503c)。
30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十地品第26之2〉(大正10,186 c9-15):「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爲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除一切衆生悭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
30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十地品第26之2〉(大正10,188c20-23):「此菩薩于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菩薩第叁發光地。」
303(1)《大智度論》卷5(大正25,95c9-96a16):「何以故名陀羅尼?雲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複次,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是陀羅尼多種:一名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是名聞持陀羅尼。」
(2)印順導師《華雨集(一)》〈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p.106-p.107:「陀羅尼,即「總持」之義,共有四種:一、法陀羅尼,即文字陀羅尼。聽法之後,便不會忘記,隨聞能記……。第二是義陀羅尼,即能夠了解通達義理,並且予以相互貫通……。第叁是咒陀羅尼……。第四是勝義陀羅尼,這是與證悟真理有關的。證悟勝義谛,于一切法得通達,才是最上的陀羅尼。」
30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十地品第26之2〉(大正10,188a14-c3)。
305《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6〈十地品第26之3〉(大正10,190b28-c1):「此菩薩,于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四焰慧地。」
30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6〈十地品第26之3〉(大正10,189c17-190a20)。
30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6〈十地品第26之3〉(大正10,192c9-11):「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禅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五難勝地。」
30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6〈十地品第26之3〉(大正10,191b26-c12)。
309《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6b)。或言「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310《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6b)。
31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7〈十地品第26之4〉(大正10,195a23-25):「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六現前地。」
312《大乘入楞伽經》卷4(大正16,607b):「譬如海中木,常隨波浪轉,聲聞心亦然,相風所漂激。雖滅起煩惱,猶被習氣縛,叁昧酒所醉,住于無漏界。彼非究竟趣,亦複不退轉,以得叁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悟,聲聞亦如是,覺後當成佛。」(另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大正16,497c)。
313「佛勸菩薩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參見: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2〈第十五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二〉(大正7,1064b-c):「…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我謂聲聞所得諸定勝菩薩定。所以者何?聲聞具得九次第定,菩薩于中唯得前八,菩薩不得滅受想定故,聲聞定勝諸菩薩。爾時世尊告滿慈子:菩薩亦得滅受想定,謂于此定已得自在但不現入。所以者何?如來不許諸菩薩衆現入此定,勿由現入退墮聲聞或獨覺地。…滿慈子!勿諸菩薩由入此定,便墮聲聞或獨覺地,或謂諸佛與二乘等故,佛世尊不許現入。…如是菩薩有殊勝智,由此智故能數現入滅受想定,但佛不許故不現入。所以者何?菩薩若入滅受想定便非時處,若時菩薩坐菩提座永害一切虛妄相想證甘露界,爾時方入滅受想定,後證無上正等菩提轉妙*輪,具叁十二相利益安樂無量有情。爾時,滿慈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甚爲希有能作難作,謂雖有力引漏盡智,而爲有情不證漏盡。…是諸菩薩方便善巧,于一切定雖得自在而能不入。…。」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51:「法救非常重視般若的力用,如說:菩薩「欲廣修般羅若故,于滅盡定心不樂入。……此說菩薩未入聖位」。菩薩在凡夫位,重般若而不重深定(等到功德成就,定慧均等──第七地,就進入不退轉的聖位),爲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多,而以般若爲攝導者的明證。這才能叁大阿僧祇劫,或無量無數劫,長在生死流轉中,修佛道,度衆生。」
(3)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76:「滅盡定,有部謂是叁果以上聖者爲止息受想等心的煩亂而修的,把它看爲純粹的禅定;而大衆分別說系等(《成實論》也是兼取大衆分別說之義的),則謂滅定也就是煩惱滅,是第八解脫;到大乘經,如《華嚴十地經》,則說此定是七地菩薩證入諸法甚深空理的定,這也是把禅定與空慧結合成一的。修定可以通達真理得解脫,大家是共同的;不過,有的在定慧差別的立場說,有的在定慧綜合的立場說,影響大小學派的思想分流。」(其他詳參: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40;p.152-p.153。)
314(1)詳參《大毗婆沙論》卷23(大正27,117c)。《俱舍論》卷9(大正29,48c-49a)。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90-p.192:「緣起是「佛法」的中道說,經說的支數不一,以十二支緣起爲准。十二支緣起,說明衆生生死流轉的因果系列,是生命的緣起,而緣起法則是可通于非情的。有部論師對緣起的解釋,各有所重,所以緣起有四種,一、剎那,二、連縛,叁、分位,四、遠續。
一、剎那緣起:與迦旃延尼子同時的寂授──設摩達多所說。一剎那中,有無明、行...老死等十二支。一剎那中,與一念中相近。《華嚴經》「十地品」說:「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知十二因緣,在于一心中」(《華嚴經》卷25,大正9,558c、560a)。一心緣起,可說受到剎那緣起的影響。
二、連縛緣起:世友《品類足論》說「雲何緣起?謂一切有爲法」。一切有爲法,通于有漏、無漏;有先後或同時的因果關系,所以名爲連縛。
叁、分位緣起:《發智論》說:無明、行,是前生的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生的果。愛、取、有,是現生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生的果。十二支通于叁世,有兩重因果。所以名爲分位,是階段的意思。以人來說,如識入母胎,新生命開始,名爲「識」。胎中肉團,還沒有成(人)形階段,名爲「名色」。胎中人形成就,眼、耳等形成,名爲「六處」。十二支,是叁世因果的十二階段。每一階段,在欲、色界的,都具足五蘊,以五蘊爲體。名爲「無明」、「識」等,是約這一階段的特性而說,並非只是「無明」或「識」等。
四、遠續緣起:是《界身足論》說的。生死業報,是不限于前後二生的。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到今生才受報;今生的惑業因緣,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是通于久遠的,名爲「遠續」。
這四說,毗婆沙師認爲都是合理的;特別是世友的「連縛緣起」,通于一切有爲法,受到《大毗婆沙論》編集者的稱贊:「是了義」說,「是勝義」說。然佛說十二緣起重于惑業苦的叁世因果;聲聞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脫,所以毗婆沙師還是以「分位緣起」爲主。」
315《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7(大正10,194a)。
31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7〈十地品第26之4〉(大正10,197c…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