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15

  ..续本文上一页为止观双运。212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止观均等,观力深彻;末了,空相也脱落不现,就善入于无生的寂灭法性。

  到此,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如说:「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213。又说:「慧眼都无所见」214。唯识学也说:无分别的「真见道」215,是离一切相的,从凡入圣的毕竟空慧,为印度大乘学者所公认。这与末世的拟议圆融,不知重点突破的方便,不可并论!

  庚五、结赞般若(p.368)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脱!依无等圣智,圆满诸功德!

  一、善哉!真般若

  1、般若波罗蜜多,已约略说明进修的方便。这是超凡入圣的不二门,所以特为赞叹。「善哉」!这是佛所觉证,佛所开示的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的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与大乘学者的相似慧。

  2、从凡情而点出生死的症结所在,给予根本的重点突破,这是不共世间的特法。法性空义,所以是甚深难见,非世间学者所能梦想到的。因此,这是可赞叹的。善哉!善哉!这才能得真解脱,而不像外道愚夫,或以生天为解脱,或以深定的境界为解脱。

  二、辨别「共声闻的涅槃德」与「不共二乘的大菩提德」

  经上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16。共声闻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大菩提德,都是依此无与等伦的「圣智」,才能圆满诸功德。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甚深的法宝藏。如学佛而不进修这一法门,不真是如入宝山而空回吗!

   【补充】: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99-p.200:观空,不是知识的论辨,而是藉此以解脱众苦的,所以接着明般若果。此明菩萨得涅槃果,即三乘共果。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观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无罣碍」,如游刃入于无间,所以论说:『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无智凡夫,不了法空,处处执有,心中的烦恼,波兴浪涌,所以触处生碍,无边荆棘。菩萨离烦恼执障,能心中清净。「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恐怖为愚痴心所生起,心有罣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无往而不恐怖。经中说五畏:恶名畏、恶道畏、不活畏、死畏、大众威德畏。此中结归究竟涅槃,恐怖可约生死说,『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没有一切恐怖了。菩萨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为我法所碍而有恐怖,即「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根本是执我执法,因此而起的无常计常,非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以及欲行苦行等恶行。梦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颠倒想。菩萨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语,意译寂灭,一切动乱纷扰到此全无,故称究竟。菩萨依般若,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们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处事待人,能因此减少许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脱了。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200-p.202:不但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证得圆满觉悟的,都名为佛。所以经上说: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四方、四维、上下的十方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直到最后成佛,无不是依般若为先导的。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三菩提译正等正觉;合称为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遍觉。正觉,即对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菩萨虽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如十五夜月的圆满,故名无上正遍觉。般若与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无上正遍觉,又名一切智。在修行期中,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及证得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什公说:菩提是『老般若』。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诸佛因地修行时,不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进、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证果时,也证得无边功德,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上正遍觉,即圆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萨依般若证空性以摄导万行,在实证边,能证智与所证理,能摄智与所摄行,都是超越的。依此,《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究竟的无上菩提,在实相慧的究竟证中,是即万行而离众相,超越不可思议。菩萨修学般若,志在证得佛果菩提,为什么此经说菩萨证究竟涅槃,不说证菩提呢?此因无上正等菩提,约究竟圆满说,唯佛能证得。而究竟涅槃则不然,是三乘共果,声闻阿罗汉,菩萨第七地──或说第八地,都能证得。不过声闻者至此,即以为究竟,而菩萨虽了知无分别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愿,于是不入涅槃,进趋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龙树说:『无生是佛道门』。

  己三、会通异说(p.369-396)

  庚一、善巧抉择(p.369)

  法性本无二,随机说成异。了义不了义,智者善抉择。

  一、法性本无二,随机说成异

  1、解脱生死,成佛,都是依现证「法性」而成就的。法性──一切法的真实相,本来是无二无别,『遍一切一味相』。

  2、二乘、菩萨、佛,都是证入这同样的法性。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217,其实无为法说不上差别,只是依智证浅深而说差别。如虚空本无差别,因方器、圆器,而说为方空、圆空一样。佛是依缘起而觉证法性的,也就依缘起而开示法性。

  3、这虽本无差别,但在随机巧说时,不能不成为别异的教说。因为法性甚深,如依甚深义说,有些人不但不肯信受,而且还会诽毁。这样,佛就不能不有善巧的异说了。

  二、大乘三系

  1、以大乘法来说,可条别为三大系,太虚大师称他为:法性空慧,法相唯识,法界圆觉。我也曾称之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名称不同,内容大致一样。古代贤首宗,判大乘为: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也还是这大乘三系。

  2、这三系,有时会使人迷惑,不免有互相乖角的情形。因为都是以自系为了义,以他系为不了义的。

  贤首宗

  太虚大师

  印顺导师

  破相宗

  法性空慧

  性空唯名

  法相宗

  法相唯识

  虚妄唯识

  法性宗

  法界圆觉

  真常唯心

  【补充】:

  (1)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p.308-p.310):

  贤首宗依唐贤首法藏得名。北土宏《十地论》、《起信论》、智正、智俨以传贤首,贤首判五教而大成华严宗学。五教者:一、小教,即小乘法。二、始教、即中观空与瑜伽(唯识)有。三、终教,如来藏真心随染,如《起信论》。四、顿教,绝相离言,如禅宗。五、圆教,即《华严经》。……贤首宗以《华严经》为圆极,又称华严宗。

  (2)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p.16-p.17):

  我分「大乘佛法」为三系: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与太虚大师所判的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三宗的次第相同。其实,在唐圭峰宗密的教判中,已有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总摄终,顿,圆)的安立;永明延寿是称为相宗,空宗,性宗的。这可见,在「大乘佛法」发展中的三系说,也与古德所说相通。次第的前后差异,是由于圭峰等是依贤首宗说的;真正差别的,那是抉择取舍不同了。

  (3)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p.150-p.151):

  贤首宗立五教──小,始,终,顿,圆。与天台宗所立的四教──藏,通,别,圆,是大体相近的,但多立一顿教。顿教,虽说依《楞伽》,《思益》等经而立,而实受当时的「顿悟成佛」禅,也就是神秀等所传东山法门的影响。贤首法藏撰《华严游心法界记》,立五门;又有题为「杜顺说」的《华严五教止观》也立五门。

  (4)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04-p.305):

  贤首宗判五教,也可以分作三类:小教及始教一分有教是法相宗,始教一分空教是破相宗,终、顿、圆三教是法性宗,都是以如来藏心具德为根本的。终教,如《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说。贤首宗的顿教,即是禅宗。从后代(圆)教(顿)禅一致的思想上,不难看出后三教同以如来藏说为本的。

  贤首宗之五教与三类:

  小教

  始教

  终教

  顿教

  圆教

  一分有教

  一分空教

  

  法相宗

  破相宗

  法性宗

  三、抉择了义、不了义

  1、各宗派对大乘三系之立场

  贤首宗:立宗于第三系(法性宗),以破相、法相为权教,以自宗为实教。

  瑜伽宗:立宗于第二系(虚妄唯识),自称「应理宗」;而称第一系(性空唯名)为「恶取空者」;称第三系(真常唯心)为「此方分别论者」(中国的佛教)。

  三论宗:立宗于第一系(性空唯名),自称「无所得大乘」,也不免有过分弹破余系的学者。

  2、这都是以自系为「了义」,以他系为「不了义」的。各有经典可证,也各有自称为了义的论证,所以是始终不易消解的论诤。这是有关于法性的,般若修证的,是不可以笼统颟顸218过去的!到底什么是了义不了义?到底谁是了义,谁是不了义?智者应善巧抉择,才能彻见佛法的真实宗旨,也明了佛说的方便大用。

  关于法性般若,上来虽依般若经论而略为解说,如余系的学者读起来,是会不同情的;所以又不能不略说三宗。现在撇开后代学者的异见,直从根本经论中去求一消息。虽不一定尽合读者的口味,也还不致是自己的成见。

  庚二、性空唯名系

  辛一、现空无碍(p.371)

  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

  辛二、略指上说(p.371)

  现空中道…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