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止觀雙運。212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止觀均等,觀力深徹;末了,空相也脫落不現,就善入于無生的寂滅法性。
到此,般若──無分別智現前,如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213。又說:「慧眼都無所見」214。唯識學也說:無分別的「真見道」215,是離一切相的,從凡入聖的畢竟空慧,爲印度大乘學者所公認。這與末世的擬議圓融,不知重點突破的方便,不可並論!
庚五、結贊般若(p.368)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脫!依無等聖智,圓滿諸功德!
一、善哉!真般若
1、般若波羅蜜多,已約略說明進修的方便。這是超凡入聖的不二門,所以特爲贊歎。「善哉」!這是佛所覺證,佛所開示的真般若!不但不是凡夫外道的智解,也不是有所得小乘與大乘學者的相似慧。
2、從凡情而點出生死的症結所在,給予根本的重點突破,這是不共世間的特法。法性空義,所以是甚深難見,非世間學者所能夢想到的。因此,這是可贊歎的。善哉!善哉!這才能得真解脫,而不像外道愚夫,或以生天爲解脫,或以深定的境界爲解脫。
二、辨別「共聲聞的涅槃德」與「不共二乘的大菩提德」
經上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16。共聲聞的涅槃德,不共二乘的大菩提德,都是依此無與等倫的「聖智」,才能圓滿諸功德。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甚深的法寶藏。如學佛而不進修這一法門,不真是如入寶山而空回嗎!
【補充】: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99-p.200:觀空,不是知識的論辨,而是藉此以解脫衆苦的,所以接著明般若果。此明菩薩得涅槃果,即叁乘共果。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觀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無罣礙」,如遊刃入于無間,所以論說:『以無所得,得無所礙』。無智凡夫,不了法空,處處執有,心中的煩惱,波興浪湧,所以觸處生礙,無邊荊棘。菩薩離煩惱執障,能心中清淨。「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爲愚癡心所生起,心有罣礙,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無往而不恐怖。經中說五畏:惡名畏、惡道畏、不活畏、死畏、大衆威德畏。此中結歸究竟涅槃,恐怖可約生死說,『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沒有一切恐怖了。菩薩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爲我法所礙而有恐怖,即「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爲,根本是執我執法,因此而起的無常計常,非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以及欲行苦行等惡行。夢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顛倒想。菩薩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間的種種錯誤,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語,意譯寂滅,一切動亂紛擾到此全無,故稱究竟。菩薩依般若,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處事待人,能因此減少許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脫了。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200-p.202:不但菩薩,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證得圓滿覺悟的,都名爲佛。所以經上說:這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諸佛」,四方、四維、上下的十方諸佛,從最初發心,中間修菩薩行,直到最後成佛,無不是依般若爲先導的。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譯無上,叁藐叁菩提譯正等正覺;合稱爲無上正等覺,或無上正遍覺。正覺,即對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聲聞緣覺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菩薩雖能普遍,然如十叁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唯佛所證,如十五夜月的圓滿,故名無上正遍覺。般若與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無上正遍覺,又名一切智。在修行期中,覺未圓滿,名爲般若;及證得究竟圓滿,即名爲無上菩提。所以什公說:菩提是『老般若』。諸佛菩提,非僅是智慧,是以慧爲中心,融攝佛果一切功德。諸佛因地修行時,不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進、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證果時,也證得無邊功德,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上正遍覺,即圓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薩依般若證空性以攝導萬行,在實證邊,能證智與所證理,能攝智與所攝行,都是超越的。依此,《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究竟的無上菩提,在實相慧的究竟證中,是即萬行而離衆相,超越不可思議。菩薩修學般若,志在證得佛果菩提,爲什麼此經說菩薩證究竟涅槃,不說證菩提呢?此因無上正等菩提,約究竟圓滿說,唯佛能證得。而究竟涅槃則不然,是叁乘共果,聲聞阿羅漢,菩薩第七地──或說第八地,都能證得。不過聲聞者至此,即以爲究竟,而菩薩雖了知無分別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得有諸佛護持,及發心度脫一切衆生的本願,于是不入涅槃,進趨佛果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龍樹說:『無生是佛道門』。
己叁、會通異說(p.369-396)
庚一、善巧抉擇(p.369)
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
一、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
1、解脫生死,成佛,都是依現證「法性」而成就的。法性──一切法的真實相,本來是無二無別,『遍一切一味相』。
2、二乘、菩薩、佛,都是證入這同樣的法性。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217,其實無爲法說不上差別,只是依智證淺深而說差別。如虛空本無差別,因方器、圓器,而說爲方空、圓空一樣。佛是依緣起而覺證法性的,也就依緣起而開示法性。
3、這雖本無差別,但在隨機巧說時,不能不成爲別異的教說。因爲法性甚深,如依甚深義說,有些人不但不肯信受,而且還會誹毀。這樣,佛就不能不有善巧的異說了。
二、大乘叁系
1、以大乘法來說,可條別爲叁大系,太虛大師稱他爲: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我也曾稱之爲: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名稱不同,內容大致一樣。古代賢首宗,判大乘爲: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也還是這大乘叁系。
2、這叁系,有時會使人迷惑,不免有互相乖角的情形。因爲都是以自系爲了義,以他系爲不了義的。
賢首宗
太虛大師
印順導師
破相宗
法性空慧
性空唯名
法相宗
法相唯識
虛妄唯識
法性宗
法界圓覺
真常唯心
【補充】:
(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308-p.310):
賢首宗依唐賢首法藏得名。北土宏《十地論》、《起信論》、智正、智俨以傳賢首,賢首判五教而大成華嚴宗學。五教者:一、小教,即小乘法。二、始教、即中觀空與瑜伽(唯識)有。叁、終教,如來藏真心隨染,如《起信論》。四、頓教,絕相離言,如禅宗。五、圓教,即《華嚴經》。……賢首宗以《華嚴經》爲圓極,又稱華嚴宗。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16-p.17):
我分「大乘佛法」爲叁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與太虛大師所判的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叁宗的次第相同。其實,在唐圭峰宗密的教判中,已有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總攝終,頓,圓)的安立;永明延壽是稱爲相宗,空宗,性宗的。這可見,在「大乘佛法」發展中的叁系說,也與古德所說相通。次第的前後差異,是由于圭峰等是依賢首宗說的;真正差別的,那是抉擇取舍不同了。
(3)印順導師《中國禅宗史》(p.150-p.151):
賢首宗立五教──小,始,終,頓,圓。與天臺宗所立的四教──藏,通,別,圓,是大體相近的,但多立一頓教。頓教,雖說依《楞伽》,《思益》等經而立,而實受當時的「頓悟成佛」禅,也就是神秀等所傳東山法門的影響。賢首法藏撰《華嚴遊心法界記》,立五門;又有題爲「杜順說」的《華嚴五教止觀》也立五門。
(4)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04-p.305):
賢首宗判五教,也可以分作叁類:小教及始教一分有教是法相宗,始教一分空教是破相宗,終、頓、圓叁教是法性宗,都是以如來藏心具德爲根本的。終教,如《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說。賢首宗的頓教,即是禅宗。從後代(圓)教(頓)禅一致的思想上,不難看出後叁教同以如來藏說爲本的。
賢首宗之五教與叁類:
小教
始教
終教
頓教
圓教
一分有教
一分空教
法相宗
破相宗
法性宗
叁、抉擇了義、不了義
1、各宗派對大乘叁系之立場
賢首宗:立宗于第叁系(法性宗),以破相、法相爲權教,以自宗爲實教。
瑜伽宗:立宗于第二系(虛妄唯識),自稱「應理宗」;而稱第一系(性空唯名)爲「惡取空者」;稱第叁系(真常唯心)爲「此方分別論者」(中國的佛教)。
叁論宗:立宗于第一系(性空唯名),自稱「無所得大乘」,也不免有過分彈破余系的學者。
2、這都是以自系爲「了義」,以他系爲「不了義」的。各有經典可證,也各有自稱爲了義的論證,所以是始終不易消解的論诤。這是有關于法性的,般若修證的,是不可以籠統颟顸218過去的!到底什麼是了義不了義?到底誰是了義,誰是不了義?智者應善巧抉擇,才能徹見佛法的真實宗旨,也明了佛說的方便大用。
關于法性般若,上來雖依般若經論而略爲解說,如余系的學者讀起來,是會不同情的;所以又不能不略說叁宗。現在撇開後代學者的異見,直從根本經論中去求一消息。雖不一定盡合讀者的口味,也還不致是自己的成見。
庚二、性空唯名系
辛一、現空無礙(p.371)
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
辛二、略指上說(p.371)
現空中道…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