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圆满报土。
2、化土: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凡国土而可说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寿与佛身的长短,可说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
四、化身佛以「折伏」、「摄受」二门来成就众生
1、折伏门:因众生根性不同,有的应以苦切语:三恶道是这样的苦,众生界是这样的苦,能因此发心修行,这是折伏门。
2、摄受门:有的众生应以爱语来摄受:佛土是这么清净,那么自在,就肯发心修行,这是摄受门。
随机适应,如药能治病,就是妙药,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364
如释迦佛出秽土,弥勒佛出净土,佛法并没有什么差别。
五、「秽土」与「净土」
1、又如秽土修行不容易,佛劝人往生净土,容易成就。但《维摩诘经》365,《无量寿佛经》366却说:秽土修行一日,胜于在净土修行一劫,秽土比净土修行更容易。
2、又如经中,释迦佛赞叹净土,使大众羡慕,而净土菩萨来参加释迦佛的法会,净土佛总是告诫大众,不要生轻慢心。367
3、所以,这是佛的悲愿,应化三界众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离生死,同归佛道。
※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印顺导师《净土与禅》p.70-p.74(详参附录二)
丁二、方便说法(p.426)
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
丁三、终归一乘(p.426)
终示真实相,故唯一佛乘。
化身佛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
一、有的佛,杂说五乘法、三乘法,有出家众与在家众。
二、有的佛但说一乘法,没有出家众。(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传说天王佛368如此)
三、有的佛说三乘法,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传说多宝佛如此)
四、有的佛说三乘,而终归于一乘法的。
1、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起初说三乘法,末后才会归一乘。佛在《法华经》中,开示这『为实施权,开权显实』369的教化历程说:有些发了菩提心的,但在生死道长,众生性多的情形下,忘失了,退失了。像这类根性,越是给他说佛道的高深伟大,越是不敢修学。所以佛设方便,说有声闻与缘觉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又快又好,能得究竟的解脱,大家这才发心修学了。
2、这如商队远行,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有的不愿前进。商主为了解除大众的疲乏,免得大众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爱的城市。向大众宣告:经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满足。等到大众休息一番,疲劳恢复了,商主这才对大众说: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宝城,还在前面。大众精神饱满,再向目的地前进。
3、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终于又说明二乘是方便的,「开示」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的真实相。故佛虽说三乘,其实「唯一佛乘」;唯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实的。佛说一乘,经论中虽约种种的意义说,然总不外乎:如实道无二无别,所以终归于一极。
甲二、同归佛道(p.428)
一切诸善法,同归于佛道;所有众生类,究竟得成佛。
一、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一切诸善法,都是同归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归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间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会归于佛道的。
二、佛法是善法的别名。到底什么是「善法」?
1、向于法的,顺于法的,与法相应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随顺或契合缘起法性空的,无论是心念,对人应事,没有不是善的。因此,善的也叫法,不善的叫做非法。
2、有些论师,于法起自性见,这才说:这是有漏善法,这是无漏善法,这是二乘善法,这是佛善法。随众生的情执来分别,善法就被分割为不同的性类。虽然现实众生界,确是这样的,但约契理来说,就不是这样。
3、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无漏的,那是与漏相应或不相应而已。如加以分析,有漏善是善与烦恼的杂糅,如离烦恼,就是无漏善了。所以古代有『善不受报』370的名论;众生的流转生死,是由于烦恼及业。生人及天,并不由于善法,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
4、一切众生,『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371,生来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乐、向光明的趣向。不过没有以佛道为宗时,就演成种种歧途,种种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归心于佛乘时,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
5、所以,向佛一举手,一低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372。这如民族而缺乏贤明领袖,没有正确国策,虽人民还是那样的人民,也还是想求进步,而结果往往走入歧途,国计民生,都很不理想。如有贤明领袖,提示完善政策,大家向这而集中力量,齐一步伐,就会进入理想的时代一样。
6、所以,一切众生类,不是没有善法,而只是还没有贯彻。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终究会向佛道而迈进的,也就究竟要得成佛的。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是了义的,究竟的。
7、所以修学佛法的,应不废一切善法,摄一切善法,同归于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
末了,谨祝读者必当成佛!
-----------------------------------------------------------------------------------------------------------------
(附录一):
三十二相
(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轮相。(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
(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腨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阴藏相。
(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
(16)细薄皮相。(17)七处373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大直身相。
(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声相。(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32)白毛相。
十力
(1)处非处智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业异熟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根胜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种种胜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种种界智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遍趣行智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宿住随念智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9)死生智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10)漏尽智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四无所畏
(1)作一切智无所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
(2)漏尽无所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3)说尽苦道无所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4)说障道无所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十八不共法
(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着,得第一义之安稳。
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无不知已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14)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15)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6)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7)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8)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附录二):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
印顺导师《净土与禅》p.70-p.74:
礼佛、念佛、赞佛、随喜、回向、劝请,特别是口头称名,这比起舍身舍心去为人为法,忍苦忍难的菩萨行,当然是容易得多,这是易行道的本义。通常以为由于弥陀的慈悲愿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横出三界,名易行道,这并非经论本意。修此等易行道,生净土中,容易修行,没有障…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