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圓滿報土。
2、化土:約適應部分衆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凡國土而可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壽與佛身的長短,可說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
四、化身佛以「折伏」、「攝受」二門來成就衆生
1、折伏門:因衆生根性不同,有的應以苦切語:叁惡道是這樣的苦,衆生界是這樣的苦,能因此發心修行,這是折伏門。
2、攝受門:有的衆生應以愛語來攝受:佛土是這麼清淨,那麼自在,就肯發心修行,這是攝受門。
隨機適應,如藥能治病,就是妙藥,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364
如釋迦佛出穢土,彌勒佛出淨土,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
五、「穢土」與「淨土」
1、又如穢土修行不容易,佛勸人往生淨土,容易成就。但《維摩诘經》365,《無量壽佛經》366卻說:穢土修行一日,勝于在淨土修行一劫,穢土比淨土修行更容易。
2、又如經中,釋迦佛贊歎淨土,使大衆羨慕,而淨土菩薩來參加釋迦佛的法會,淨土佛總是告誡大衆,不要生輕慢心。367
3、所以,這是佛的悲願,應化叁界衆生的二大方便,目的都是令入涅槃,出離生死,同歸佛道。
※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印順導師《淨土與禅》p.70-p.74(詳參附錄二)
丁二、方便說法(p.426)
爲除衆疲乏,化作可愛城;
丁叁、終歸一乘(p.426)
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化身佛的說法,是不盡一致的:
一、有的佛,雜說五乘法、叁乘法,有出家衆與在家衆。
二、有的佛但說一乘法,沒有出家衆。(有的佛也不現出家相的,傳說天王佛368如此)
叁、有的佛說叁乘法,因爲聽衆的根機不成熟,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傳說多寶佛如此)
四、有的佛說叁乘,而終歸于一乘法的。
1、以釋迦佛應化娑婆世界而說法來說,起初說叁乘法,末後才會歸一乘。佛在《法華經》中,開示這『爲實施權,開權顯實』369的教化曆程說:有些發了菩提心的,但在生死道長,衆生性多的情形下,忘失了,退失了。像這類根性,越是給他說佛道的高深偉大,越是不敢修學。所以佛設方便,說有聲聞與緣覺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又快又好,能得究竟的解脫,大家這才發心修學了。
2、這如商隊遠行,經不起長途跋涉的疲勞,有的不願前進。商主爲了解除大衆的疲乏,免得大衆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愛的城市。向大衆宣告:經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這才鼓起勇氣前進,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滿足。等到大衆休息一番,疲勞恢複了,商主這才對大衆說: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寶城,還在前面。大衆精神飽滿,再向目的地前進。
3、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證了阿羅漢果,終于又說明二乘是方便的,「開示」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的真實相。故佛雖說叁乘,其實「唯一佛乘」;唯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的。佛說一乘,經論中雖約種種的意義說,然總不外乎:如實道無二無別,所以終歸于一極。
甲二、同歸佛道(p.428)
一切諸善法,同歸于佛道;所有衆生類,究竟得成佛。
一、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一切諸善法,都是同歸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叁乘善法,歸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會歸于佛道的。
二、佛法是善法的別名。到底什麼是「善法」?
1、向于法的,順于法的,與法相應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隨順或契合緣起法性空的,無論是心念,對人應事,沒有不是善的。因此,善的也叫法,不善的叫做非法。
2、有些論師,于法起自性見,這才說:這是有漏善法,這是無漏善法,這是二乘善法,這是佛善法。隨衆生的情執來分別,善法就被分割爲不同的性類。雖然現實衆生界,確是這樣的,但約契理來說,就不是這樣。
3、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無漏的,那是與漏相應或不相應而已。如加以分析,有漏善是善與煩惱的雜糅,如離煩惱,就是無漏善了。所以古代有『善不受報』370的名論;衆生的流轉生死,是由于煩惱及業。生人及天,並不由于善法,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
4、一切衆生,『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371,生來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樂、向光明的趣向。不過沒有以佛道爲宗時,就演成種種歧途,種種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發見究竟目標,歸心于佛乘時,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
5、所以,向佛一舉手,一低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372。這如民族而缺乏賢明領袖,沒有正確國策,雖人民還是那樣的人民,也還是想求進步,而結果往往走入歧途,國計民生,都很不理想。如有賢明領袖,提示完善政策,大家向這而集中力量,齊一步伐,就會進入理想的時代一樣。
6、所以,一切衆生類,不是沒有善法,而只是還沒有貫徹。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終究會向佛道而邁進的,也就究竟要得成佛的。一切衆生,同成佛道,是了義的,究竟的。
7、所以修學佛法的,應不廢一切善法,攝一切善法,同歸于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
末了,謹祝讀者必當成佛!
-----------------------------------------------------------------------------------------------------------------
(附錄一):
叁十二相
(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輪相。(3)長指相。(4)足跟廣平相。(5)手足指缦網相。
(6)手足柔軟相。(7)足趺高滿相。(8)腨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陰藏相。
(11)身廣長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
(16)細薄皮相。(17)七處373隆滿相。(18)兩腋下隆滿相。(19)上身如獅子相。(20)大直身相。
(21)肩圓好相。(22)四十齒相。(23)齒齊相。(24)牙白相。(25)獅子頰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聲相。(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頂髻相。(32)白毛相。
十力
(1)處非處智力:處,謂道理。謂如來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爲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爲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2)業異熟智力。謂如來于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
(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謂如來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4)根勝劣智力。謂如來于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
(5)種種勝解智力。謂如來于諸衆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
(6)種種界智力。謂如來于世間衆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
(7)遍趣行智力。謂如來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
(8)宿住隨念智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于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
(9)死生智力。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衆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
(10)漏盡智力。謂如來于一切惑余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四無所畏
(1)作一切智無所畏。謂對于諸法皆覺知,住于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
(2)漏盡無所畏。謂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
(3)說盡苦道無所畏。即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4)說障道無所畏。謂闡示修行障礙之法,並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
十八不共法
(1)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于身無失。
(2)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禅定,心不散亂,心于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
以上叁法指身、口、意叁業皆無過失。
(4)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于諸法實相中不退失。
(6)無不知已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于寂靜平等。
(7)欲無減,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
(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爲度衆生恒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
(9)念無減,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10)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叁世之智慧無礙故,于慧無缺減。
(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爲、無爲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余,即于解脫無缺減。
(12)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暗障。
(13)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14)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15)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
上叁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16)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7)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8)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以上叁項,乃佛造作身、口、意叁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衆生。
(附錄二):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
印順導師《淨土與禅》p.70-p.74:
禮佛、念佛、贊佛、隨喜、回向、勸請,特別是口頭稱名,這比起舍身舍心去爲人爲法,忍苦忍難的菩薩行,當然是容易得多,這是易行道的本義。通常以爲由于彌陀的慈悲願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橫出叁界,名易行道,這並非經論本意。修此等易行道,生淨土中,容易修行,沒有障…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