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27

  ..續本文上一頁礙,這確是經論所說的。但易行道卻是難于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這如《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結果,釋迦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374不是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

  彌勒修易行道,所以遲成佛。釋迦修難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據傳說:釋迦七日七夜說偈贊佛,超九劫成佛。375說偈贊佛,是易行道,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嗎?這是一般所容易懷疑的,應略爲解說。易行道與難行道,本不過從初下手說。初學者有此二類分別;到成佛,攝取衆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圓滿的。但這不能證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難行道易成的事證。

  據傳說,當時「釋迦菩薩......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這因爲:「釋迦菩薩,饒益衆生心多,自爲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爲己身,少爲衆生故」。376這顯然是說:釋迦行難行道,多化衆生。弟子心已純淑,即釋迦的利他功德圓滿;但自利功德還不足。彌勒菩薩多修淨土行,久證無生忍,自心已純淑了。而一向少爲衆生,少修難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純淑,即彌勒的利他功德沒有圓滿。所以,釋迦的精進贊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難行道易成佛的證明。這如畫龍與點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攝取衆生與莊嚴淨土,是成佛所一定要圓滿的。釋迦修難行道,如先畫龍身。等到龍身畫成,精進贊佛如點睛,一點即成龍了。彌勒從易行道入手;如先點龍睛。睛雖一點就成,而龍身卻不能倉卒畫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這樣,釋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實由于久修難行道,「饒益衆生心多」。其實,這都爲初學者作方便說,學菩薩法而成佛,一切功德都是要圓滿修集的。易行道難成,難行道易成,這確是古聖經論的正說。

  衆生在穢土修行,雖容易退失;生淨土中,環境好,不再退轉。但論修行的速率,穢土修行,比在淨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彌陀經》(卷下)說:「世尊!......(在此娑婆濁世),爲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一夜,勝于阿彌陀佛剎百歲」。377《維摩經》也說:「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淨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378十事,即六波羅蜜等。淨土是七寶所成的,衣食等一切無問題,即無布施功德。穢土人惡,要修忍辱,淨土都是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所以要持戒,淨土女人都沒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沒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圓滿,即沒有偷盜可戒。這種種功德,生到淨土中,都難于進修。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從表顯他的才能,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穢土是難行的,然因爲難行,所以是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爲十方諸佛之所稱贊。如《阿彌陀經》中說:「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二)、及《寶雲經》、《寶雨經》、《勝天王般若經》等,都說到穢土修行,比淨土高超得多。

  龍樹《大智度論》(卷10)說得最爲明切:「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叁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淨土)間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不滿現實)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薩亦如是,生雜(穢)世界中,利根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379穢土是苦痛的,然發心行菩薩道,卻是最殊勝的,這無怪釋尊發心遲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但一生淨土,即進度遲緩。穢土修行難得不退,如打破難關,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與難行,穢土與淨土,實各有長處。

  

  ──功德圓滿──

  1 講義主要依據 厚觀法師所編《成佛之道講義》(2002年~2003年版)之內容,至于科判則依據 昭慧法師《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所編爲主。

  2 (1)《法華經》卷1〈方便品第二〉(大正9,7a21-28):「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2)《成佛之道(增注本)》(p.424):「佛是覺者,以大菩提爲體性;一切自利利他,都以覺爲本。佛出世說法的大事因緣,就是要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菩提。」

  3 印順導師著作:

  (1)《般若經講記》(p.96-p.97):「般若與空相應,所以是不可以思議稱量其邊際的。這樣大功德的妙法,如來不爲小乘行者說,爲發大乘心者說,爲發最上乘心者說。大是廣大義,最上是究竟無上無容義;形容法門的廣大無邊──含容大,至高無上──殊勝大。雖說爲二名,並無差別,同是形容菩薩乘──行果的殊勝。」

  (2)《勝鬘經講記》(p.85):「大乘法體,確不是對小,而是絕對的。依言施設,摩诃(大)有大、多、勝叁義,即以多及勝來顯示大義。約數量,衆多名大;約質量,殊勝名大。今明法大,即以衆多顯大,即含容大。…(p.108)約人大,明廣大殊勝義。」

  (3)《攝大乘論講記》(p.1-p.3):「「乘」就是車乘,能運載人物從此到彼,有能動能出的作用。衆生迷失在生死的曠野中,隨著輪回的迷道而亂轉,衆苦交迫,沒有能力解脫。如來就以各種的法門,把衆生從苦迫的曠野中運出來。這能令衆生離苦的法門,譬喻它叫「乘」。但因運載的方法與到達的目的不同,就有大小乘的差別。小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大乘就是菩薩乘。「大」,梵語摩诃,含有大、多、勝叁義,實際只是一個大義,不過一從多顯大,一從勝顯大而已。所以這大字,只要從量多質勝所顯的含容大與殊勝大去說明。

  一、含容大: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曾作這樣解釋:大乘可以含容小乘,能容納它,所以是大。譬如小乘所走的路,只有叁百由旬,大乘的行程則有五百由旬,所以小乘叁百由旬的終點,不過是大乘五百由旬行程裏的一個中站而已;除此,大乘還有它更遠的目的。這樣,大乘不一定離開小乘,而是能含容小乘,內容比小乘更廣博的佛法。因此,《般若經》說:『菩薩遍學一切法門』,『二乘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二、殊勝大:無著菩薩等一系,大都偏重這一點:大乘的思想,小乘中沒有,這部分獨有的思想,要比小乘來得殊勝。這多在大乘不共小乘的意義上發揮,所以大乘好象是小乘以外的另一種殊勝的佛法。殊勝是什麼?就是摩诃;殊勝義是大義,所以大乘亦名勝乘,小乘亦可名劣乘。這樣,大小乘的差別,不單是量的廣狹,而且是質的勝劣。」

  4 另參《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大正8,250a-256b)。

  5 二乘人能不能回小向大?從初期大乘經論中約可分爲四類說法:

   (1)二乘人不能回小向大:《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2〈遍學品74〉(大正8,381b15-17):「若菩薩摩诃薩作八人、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得辟支佛道,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其他:《維摩诘所說經》卷中(大正14,549b4-26);《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3b12-25);卷31(大正25,289c20-22)。《菩提資糧論》卷3(大正32,527c19-528a9)。《十住毗婆沙論》卷5(大正26,41a3-12);卷7(大正26,55a4-18)。

   (2)二乘人可以回小向大:《法華經》卷1〈方便品第二〉(大正9,7a29-c9):「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3)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0-651認爲《小品般若經》一方面說聲聞聖者不可能發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回心的可能。如經文(大正8,504a):「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求上法。」

   (4)《大智度論》之會通:《大智度論》卷93(大正25,714a):「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叁昧!又不廣化衆生,是則迂回,于佛道稽留。…如法華經說:有阿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于余國爲說是事,汝皆當作佛。…佛法于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未可知。」(《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83c17-19「五不可思議」:衆生、業果報、坐禅人力、諸龍力、諸佛力。)

  6 《大毗婆沙論》卷68(大正27,352a):「忍違惡趣,諸得忍性者,于諸惡趣得非擇滅,菩薩有時乘大願力生諸惡趣,饒益有情故,二乘忍位,無趣佛乘理。」

  7 相關疑問,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77-1183。相關經證:

  (1)《妙法蓮華經》卷2(大正9,10c):「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