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28

  ..續本文上一頁,失于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2)《妙法蓮華經》卷1(大正9,9c):「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請我轉*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雖複說叁乘,但爲教菩薩。」

  (3)《妙法蓮華經》卷3(大正9,27b):「諸佛方便力,分別說叁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爲汝說實,汝所得非(真)滅。......諸佛之導師,爲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8 《大毗婆沙論》卷151(大正27,772a):「佛一時與慈氏菩薩論世俗谛,舍利子等諸大聲聞莫能解了。」

  9 《大莊嚴論經》卷10(大正4,311b-312b):敘述聲聞聖者無法測量所有衆生的根性,唯佛智慧能了知「爲虎所逼,以怖畏故稱南無佛,以是種子得解脫因」的深細因緣,而善巧地度化衆生。

  10 阿羅漢未斷習氣:詳參《大智度論》卷2(大正25,70c-71a);卷27(大正25,260c)。如:難陀淫欲習;舍利弗、摩诃迦葉、畢陵迦婆蹉瞋習;摩頭婆和咤跳戲習;憍梵缽提牛業習等。

  11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1(大正15,371a2-b2)。《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9b-c);卷42(大正25,367c-368a)。

  12 《維摩經》卷中(大正14,547c23-548a6)。

  13 《大毗婆沙論》卷83(大正27,430b-c)。《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8c-139a)。

  14 《大智度論》卷42(大正25,368a):「聲聞、辟支佛習氣,于菩薩爲煩惱。」

  15(1)《佛說如來智印經》(大正15,470b22-c4):「有七法發菩提心。何等爲七?一者如佛菩薩發菩提心。二者正法將滅,爲護持故發菩提心。叁者見諸衆生衆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四者菩薩教余衆生發菩提心。五者布施時自發菩提心。六者見他發意隨學發心。七者見如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若聞發心。彌勒!如是七因緣發菩提心,(A)如佛菩薩發菩提心,(B)正法將滅爲護持故發菩提心,(C)見諸衆生衆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發此叁心,能爲諸佛菩薩護持正法,又能疾得不退轉地成就佛道。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

   (2)《十住毗婆沙論》卷3〈發菩提心品〉(大正26,35a);《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2(大正26,240b15-b26)。

   (3)發菩提心之因緣:參見 田上太秀《菩提心の研究》東京書籍,1990年9月。

  16 二類菩薩:《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往生品第四〉,大正8,225c21-226a2。

  17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87-1289):「《大智度論》卷40(大正25,350a)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精進智慧門入佛道,是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悲與智,應該是菩薩行所不可缺的,但在實行上,有重悲的,多多利益衆生;有的智慧精進,暫且不行悲心:這是悲行與智慧行二類。……

  《智度論》卷38(大正25,342b)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爲衆生者,至無佛法衆處,贊歎叁寶之音)」。《智度論》所說的二種,大體上與易行道、難行道相同,是信與悲的二類。

  《大智度論》卷42(大正25,366c-367a)說:「有二種菩薩:一者習禅定,二者學讀。坐禅者生神通,學讀者知分別文字,……如是等種種字門。」《智論》卷41(大正25,358b)在別處也說:「一者坐禅,二者誦經」。這是重修禅與重聞思的二類。重于修禅的,得種種叁昧門;重于學讀的,從文字而入,得種種陀羅尼門。「般若法門」重于聞思(修)慧,所以《大智度論》卷39(大正25,235a-b、346c)一再的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衆生」;「菩薩先世來愛樂智慧,學一切經書,觀察思惟,聽采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實相」。專重智慧的菩薩,是「般若法門」開展以來的主流。

  《大智度論》卷58(大正25,472c)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讀、誦、解說)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智論》卷57(大正25,465c)在別處說:「信根多者,槱供養(佛)舍利(塔);慧根多者,好讀誦經法」:這也是信與智的二類。

  將上面所說的綜合起來,不出叁大類:一、悲增上菩薩。二、信增上菩薩──念佛生佛國,忏悔、隨喜、勸請、回向,寫經、供養,供養舍利。叁、智增上菩薩──聞持、讀、誦、解說、憶念,字門。信增上的念佛,深入的修習念佛叁昧;智增上的深入,是(與定相應名)修習、相應、安住、契入,也就是「諸法無受叁昧」,或「慧印叁昧」、「寶住叁昧」等。這叁類菩薩行人,出家的都不出「阿蘭若住」與「塔寺住」的兩大類。」

  18 印順導師《淨土與禅》p.17:「彌勒人間淨土的思想,本于《阿含經》,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後來的佛弟子,似乎特別重視上生兜率天淨土,而忽略了實現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佛教原始的淨土特質,被忽略了,這才偏重于發展爲天國的淨土,他方的淨土。所以《佛法概論》說:淨土在他方、天國,還不如說在此人間的好。總之,彌勒淨土的第一義,爲祈求彌勒早生人間,即要求人間淨土的早日實現。至于發願上生兜率,也還是爲了與彌勒同來人間,重心仍在人間的淨土。」

  19 《觀無量壽佛經》(大正12,344c9-345a4):「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20(1)《大日經疏》卷12(大正39,707c):「持明者,謂持誦人得妙成就悉地之果,即能遍遊一切佛土,供養諸佛,成就衆生也。」

   (2)《佛光大辭典(四)》p.3817-3818「持明仙」:乃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尊。又作悉地持明仙、成就持明仙。即持誦陀羅尼,或藉藥力而得神通力之仙人。本爲婆羅門教濕婆神之侍從,相傳住于雪山,具有咒力。以其所持之明咒,密教遂列之于曼荼羅海會中。有持名藥叉、成就仙衆、成就持明仙衆、成就明仙四類。

  21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7(大正18,54c)。

  22 太虛大師〈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一文:請參考《太虛大師全書》〈法藏.佛法總學(一)〉,精裝第一冊,p.525-p.528:「佛法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現在正是第叁千年間。依教中說: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正法住世的時間有一千年,像法亦然,而末法則有萬年。分述于左:

  一、依聲聞行果趣發起大乘心的正法時期,如來出世的本懷,是欲說出自悟自證的實相法門,但因爲此土衆生的根機未熟,乃方便先說適合當時機宜的,先說聲聞乘法,令當機者起行證果。到法華會上才把這本懷說出來:「爲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出現于世」。前所說者,都是令入佛乘,法華經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從這點意義上說:由佛世時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證成的聲聞行果,而向于發起大乘心 ──即菩薩行果或佛的行果。…所以正法期間,是依聲聞行果而趣于發起大乘心的。已證聲聞果者,大乘心一發,即知早走上菩薩行的半途,不難成佛了。

  二、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在印度進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傳于西藏的密法。中國則是禅宗、淨土宗。禅宗出于第一期的末葉,附屬于第一期,故此像法時期足爲代表的是密宗、淨土宗,是依天乘行果的道理。…所以像法期間,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趣于大乘行果的。

  叁、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這是踏上了佛滅後第叁千年的時代了,到了這時候──末法的開始,依天乘行果修淨密勉強的雖還有人做到,然而就最近的趨勢上觀察,修天乘行果這一著也不適時代機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但前一二期的根機,並非完全沒有,不過畢竟是很少數的了。而且依聲聞行果是要被诟爲消極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謗爲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爲障礙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聲聞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確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的所需,尤爲我國的情形所宜。由…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