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27

  ..续本文上一页碍,这确是经论所说的。但易行道却是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这如《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说:释迦过去所行的是难行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结果,释迦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待当来下生成佛。374不是易行道难成佛,难行道易成佛的铁证吗?

  弥勒修易行道,所以迟成佛。释迦修难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据传说: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佛,超九劫成佛。375说偈赞佛,是易行道,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吗?这是一般所容易怀疑的,应略为解说。易行道与难行道,本不过从初下手说。初学者有此二类分别;到成佛,摄取众生与摄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圆满的。但这不能证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难行道易成的事证。

  据传说,当时「释迦菩萨......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这因为:「释迦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376这显然是说:释迦行难行道,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即释迦的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还不足。弥勒菩萨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自心已纯淑了。而一向少为众生,少修难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纯淑,即弥勒的利他功德没有圆满。所以,释迦的精进赞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难行道易成佛的证明。这如画龙与点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摄取众生与庄严净土,是成佛所一定要圆满的。释迦修难行道,如先画龙身。等到龙身画成,精进赞佛如点睛,一点即成龙了。弥勒从易行道入手;如先点龙睛。睛虽一点就成,而龙身却不能仓卒画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这样,释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实由于久修难行道,「饶益众生心多」。其实,这都为初学者作方便说,学菩萨法而成佛,一切功德都是要圆满修集的。易行道难成,难行道易成,这确是古圣经论的正说。

  众生在秽土修行,虽容易退失;生净土中,环境好,不再退转。但论修行的速率,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弥陀经》(卷下)说:「世尊!......(在此娑婆浊世),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一夜,胜于阿弥陀佛剎百岁」。377《维摩经》也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378十事,即六波罗蜜等。净土是七宝所成的,衣食等一切无问题,即无布施功德。秽土人恶,要修忍辱,净土都是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所以要持戒,净土女人都没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没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圆满,即没有偷盗可戒。这种种功德,生到净土中,都难于进修。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从表显他的才能,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秽土是难行的,然因为难行,所以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秽土修行成佛,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如《阿弥陀经》中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及《宝云经》、《宝雨经》、《胜天王般若经》等,都说到秽土修行,比净土高超得多。

  龙树《大智度论》(卷10)说得最为明切:「娑婆世界中,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净土)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不满现实)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秽)世界中,利根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379秽土是苦痛的,然发心行菩萨道,却是最殊胜的,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转,但一生净土,即进度迟缓。秽土修行难得不退,如打破难关,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与难行,秽土与净土,实各有长处。

  

  ──功德圆满──

  1 讲义主要依据 厚观法师所编《成佛之道讲义》(2002年~2003年版)之内容,至于科判则依据 昭慧法师《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所编为主。

  2 (1)《法华经》卷1〈方便品第二〉(大正9,7a21-28):「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2)《成佛之道(增注本)》(p.424):「佛是觉者,以大菩提为体性;一切自利利他,都以觉为本。佛出世说法的大事因缘,就是要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菩提。」

  3 印顺导师著作:

  (1)《般若经讲记》(p.96-p.97):「般若与空相应,所以是不可以思议称量其边际的。这样大功德的妙法,如来不为小乘行者说,为发大乘心者说,为发最上乘心者说。大是广大义,最上是究竟无上无容义;形容法门的广大无边──含容大,至高无上──殊胜大。虽说为二名,并无差别,同是形容菩萨乘──行果的殊胜。」

  (2)《胜鬘经讲记》(p.85):「大乘法体,确不是对小,而是绝对的。依言施设,摩诃(大)有大、多、胜三义,即以多及胜来显示大义。约数量,众多名大;约质量,殊胜名大。今明法大,即以众多显大,即含容大。…(p.108)约人大,明广大殊胜义。」

  (3)《摄大乘论讲记》(p.1-p.3):「「乘」就是车乘,能运载人物从此到彼,有能动能出的作用。众生迷失在生死的旷野中,随着轮回的迷道而乱转,众苦交迫,没有能力解脱。如来就以各种的法门,把众生从苦迫的旷野中运出来。这能令众生离苦的法门,譬喻它叫「乘」。但因运载的方法与到达的目的不同,就有大小乘的差别。小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就是菩萨乘。「大」,梵语摩诃,含有大、多、胜三义,实际只是一个大义,不过一从多显大,一从胜显大而已。所以这大字,只要从量多质胜所显的含容大与殊胜大去说明。

  一、含容大: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曾作这样解释:大乘可以含容小乘,能容纳它,所以是大。譬如小乘所走的路,只有三百由旬,大乘的行程则有五百由旬,所以小乘三百由旬的终点,不过是大乘五百由旬行程里的一个中站而已;除此,大乘还有它更远的目的。这样,大乘不一定离开小乘,而是能含容小乘,内容比小乘更广博的佛法。因此,《般若经》说:『菩萨遍学一切法门』,『二乘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二、殊胜大:无著菩萨等一系,大都偏重这一点:大乘的思想,小乘中没有,这部分独有的思想,要比小乘来得殊胜。这多在大乘不共小乘的意义上发挥,所以大乘好象是小乘以外的另一种殊胜的佛法。殊胜是什么?就是摩诃;殊胜义是大义,所以大乘亦名胜乘,小乘亦可名劣乘。这样,大小乘的差别,不单是量的广狭,而且是质的胜劣。」

  4 另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0a-256b)。

  5 二乘人能不能回小向大?从初期大乘经论中约可分为四类说法:

   (1)二乘人不能回小向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遍学品74〉(大正8,381b15-17):「若菩萨摩诃萨作八人、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得辟支佛道,然后入菩萨位,无有是处。」其他:《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14,549b4-26);《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3b12-25);卷31(大正25,289c20-22)。《菩提资粮论》卷3(大正32,527c19-528a9)。《十住毗婆沙论》卷5(大正26,41a3-12);卷7(大正26,55a4-18)。

   (2)二乘人可以回小向大:《法华经》卷1〈方便品第二〉(大正9,7a29-c9):「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3)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0-651认为《小品般若经》一方面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回心的可能。如经文(大正8,504a):「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4)《大智度论》之会通:《大智度论》卷93(大正25,714a):「一切菩萨乃至初发心皆毕定,如法华经中说。…得阿罗汉证时,不求诸菩萨深三昧!又不广化众生,是则迂回,于佛道稽留。…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若不闻法华经,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皆当作佛。…佛法于五不可思议中最第一,今言漏尽阿罗汉还作佛,唯佛能知。论议者正可论,其事不能测知,是故不应戏论;若求得佛时,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未可知。」(《大智度论》卷30,大正25,283c17-19「五不可思议」:众生、业果报、坐禅人力、诸龙力、诸佛力。)

  6 《大毗婆沙论》卷68(大正27,352a):「忍违恶趣,诸得忍性者,于诸恶趣得非择灭,菩萨有时乘大愿力生诸恶趣,饶益有情故,二乘忍位,无趣佛乘理。」

  7 相关疑问,详参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77-1183。相关经证:

  (1)《妙法莲华经》卷2(大正9,10c):「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