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秘的我。但以正理推求,也决非是离蕴而有我的。因为离了五蕴,就怎么也不能形容,不能证明我的存在,不能显出我的作用。怎么知道有我呢?众生的执我,都是不离身心自体的,并不如神学家所想象的那样。
有的固执离蕴有我,又另为巧妙的解说:
(1)相属:相属,如部下的属于长官;以为五蕴是属于我的,是我的工具。我利用了足,就能走;利用了眼睛,就能见;利用意识,就能明了认识。
(2)相在:相在,如人在床上。如我比五蕴大,五蕴就在我中;如五蕴比我大,我就存在于五蕴中。
(3)相属和相在具不能成立:这既然都是离蕴计我的不同解说,当然也不能成立。所以,不是相属的,也不是相在的。
这都是同时存在,可以明确的区别出来。但执相属,相在的我执,如离了五蕴,怎么也不能证明为别有我体,所以都不能成立。
经这样的观察,故知是无我的,并没有众生妄执那样的我体;我不过是依身心和合相续的统一性,而假名施设而已。193我执本不出这二类,后来佛法中的犊子部等,执有『不即蕴、不离蕴』的不可说我,这是误解世俗的施设我为自相有,『执假为实』的分别妄执。194
辛三、二空互证(p.358)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诸法性尚空,何况于彼我!
一、我空与法空互相证成
我空与法空,在般若经论中,常常是互相证成的。我空,所以法也是空的;法空,所以我也是空的。依此,若了达众生而无有我,那何得有我所法呢?
1、「我」与「我所」
我:我是受假,是取身心而成立的。
我所:我所有的、我所依的都是法。
A、我所有法:如我的身体、财产、名位,凡系属于我的,就是我所有的法。
B、我所依法:五蕴、六处、六界、六识,都是我所依的法。
2、无「我」,就没有「我所」,所以「我空」也就「法空」了。反之,诸法的自性,似乎是真实的,尚且是空的,何况那依法而立的我?这更不消说是空的了。
二、各学派对「我空」、「法空」之看法
1、本颂,含有非常的深义,唯有大中观者,才能如实的开显,贯通。这是说:佛在声闻法中,多说无我;明说法空的不多。因此在佛法的流传中,就分为二派:
西北印的说一切有系:以为佛但说无我,法是不空的。(如毗昙系)
中南印的大众系:佛说我空,也说法空。(如《成实论》)
2、大乘佛经,不消说,是说一切法性空的。
瑜伽宗:小乘但说我空,大乘说我法二空。(近于西北印的有部系)
中观宗: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195。(近于中南印的学派)
三、依龙树论来抉择与贯通我法二空之异说
1、『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大乘弟子利根故,为说法空』196。
『不大利根众生,为说无我;利根深智众生,说诸法本来空』197。
大小乘经,确是明显如此的。但这不能说声闻弟子没有法空,因为,『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是二种说法,皆入般若波罗蜜相中。以是故佛经中说:趣涅槃道,皆同一向,无有异道』198。
这明白说破了:众生空的无我与法空,只是说明的显了一些,或含浑一些,其实都是般若正观,一乘一味的解脱道。
2、所以说:『我我所法尚不着,何况余法?以是故,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199。这是说:能得无我我所的,一定能通达法空。因为观空的意义,都是无自性。观我无自性而达我空,如以此去观诸法,法当然也是空的。
不过,『声闻者但破吾我因缘生诸烦恼,离诸法爱,畏怖老病死、恶道之苦,不复欲本末推求了了,坏破诸法,但以得脱为事』200。这就是急求证悟,直从观无我我所入手,不再去深观法性空了。
但这是不去再深求(佛也不为他说法空),而决不会执法实有的,如『若无众生,法无所依』201;『无我我所,自然得法空』202。
3、这样,声闻的无我,是可以通法空,而不与法空相违反的。依《中论
观法品》的开示,虽广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而由博返约的正观,还是从无我我所悟入。这正是生死的症结所在,出世的解脱道,决不会有差别的。不过根机不同,说得明了或含浑些,广大或精要些而已。
4、这样,凡是通达我空的,一定能通达法空;可以不深观法空,不开显法空,而决不会坚执自性有而障碍法空的。如执法实有,那他不但不解法空,也是不解我空的;不但不除法执,也是不除我执的。所以经上说:『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203
龙树论也说:『若见阴不实,我见则不生。由我见灭尽,诸阴不更起。……阴执乃至在,我见亦恒存』204。
谁说声闻圣者,知我空而说一切法实有呢?不解法空,不离法执,谁说能离我执呢?
这可以推知:佛说本来一味,只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浅深原是一贯的,到了偏执者手里,才分为彼此不同的解行。
庚四、现观善巧
辛一、初学观身(p.361)
惑业由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
一、初学从身起观
1、空,是要观众生与一切法都是性空的。龙树继承佛说的独到精神,以为初学的,应先从观身下手。这有什么意义呢?因为生死是由于惑、业,惑、业由于分别,这已如上面说过。205此惑乱的妄分别,是由于心。从人类,众生能发心学佛的来说,心又是依于身的。
2、从依心而起惑造业来说,佛法分明为「由心论」的人生观;重视自心的清净,当然是佛法的目的。然心是依于身的,此身实为众生坚固执着的所在。贪、爱、喜、乐阿赖耶,所以生死不了;而阿赖耶的所以爱着,确在「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206的取着。
※ (依于身)心 → 分别 → 惑、业、苦
二、执身与执心的不同
1、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是为了此身。身体是一期安定的,容易执常,执常也就着乐、着净,这是众生的常情。
2、反而,心是剎那不住的,所以如执心为常住的,依此而着乐、着净,可说是反常情的。这只是神学与哲学家的分别执,论称为「如梵天王说」207,也就是婆罗门教的古老思想。所以,如众生专心染着此身体,是不能发心,不能解脱的大障碍,是故先应该观身。
三、佛说的道品以观身为先,再观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
1、佛说的道品,以四念处为第一,称为「一乘道」208。四念处又以观身为先,观身不净,观身为不净,苦,无常,无我,就能悟入身空。
2、对身体的妄执爱着,能降伏了,再观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就能趣入解脱。
四、佛法中的唯心说
1、佛法中,有的直捷了当,以心为主。理解是唯心的;修行是直下观心的。
2、这与一般根性,爱着自身的众生,不一定适合。因为这如不严密包围,不攻破堡垒,就想擒贼擒王,实在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自身的染着不息,这才有些人要在身体上去修炼成佛呢!
辛二、次泯能所(p.363)
无我无我所,内外一切离,尽息诸分别,是为契真实。
一、离内外执契真实
1、大乘行者,以无我无我所的正观,观察内而身心,外而世界,知道这一切都是似有真实而无自性的。观我无自性,名我空观;观法无自性,名法空观。由于空观的修习成就,能离一切法的戏论相,也就不于一切而起我我所执。因此,尽息所有的诸分别,无漏的般若现前。所以说:「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209。又如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
2、现证的般若现前,就是契入一切法的真实相;这名为空性,法性,法界,真如等,都只是假立名言。这实是超脱一切分别妄执,超越时空性,质量性,而证入绝待的正法。
二、二乘与佛菩萨之异同处
同样的无我无我所,那二乘与佛菩萨有什么分别呢?
1、悟入『无分别性』,依《华严经.十地品》说:这是二乘所共得的。《般若经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
2、但菩萨有菩提心,大悲心,回向利他,以本愿力广度众生,这怎能与二乘无别!〔共般若〕这是说,大小乘以愿行来分别,不以慧见来分别。
〔不共般若〕虽说同证无分别法性,也有些不同。声闻于一切法不着我我所,断烦恼障。而菩萨不但以我法空性慧,证无分别法性,断烦恼障,更能深修法空,离一切戏论,尽一切习气。得纯无相行,圆满最清净法界而成佛,这那里是二乘所及的呢?
【补充】:三乘共证的无分别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卷26〈十地品〉,(大正9,564b7-565a11):
菩萨摩诃萨已习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净,善集助道法,具大愿力。诸佛神力所护,自善根得力,常念随顺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净,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修行无量智道,入诸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来、无去,无初、无中、无后,入如来智,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着,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名为深行菩萨。一切世间所不能测,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贪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深大远离,而现在前。…
菩萨亦如是,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慧为作因缘。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善男子!汝虽得此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又善男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慧门。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