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13

  ..續本文上一頁秘的我。但以正理推求,也決非是離蘊而有我的。因爲離了五蘊,就怎麼也不能形容,不能證明我的存在,不能顯出我的作用。怎麼知道有我呢?衆生的執我,都是不離身心自體的,並不如神學家所想象的那樣。

  有的固執離蘊有我,又另爲巧妙的解說:

  (1)相屬:相屬,如部下的屬于長官;以爲五蘊是屬于我的,是我的工具。我利用了足,就能走;利用了眼睛,就能見;利用意識,就能明了認識。

  (2)相在:相在,如人在床上。如我比五蘊大,五蘊就在我中;如五蘊比我大,我就存在于五蘊中。

  (3)相屬和相在具不能成立:這既然都是離蘊計我的不同解說,當然也不能成立。所以,不是相屬的,也不是相在的。

  這都是同時存在,可以明確的區別出來。但執相屬,相在的我執,如離了五蘊,怎麼也不能證明爲別有我體,所以都不能成立。

  經這樣的觀察,故知是無我的,並沒有衆生妄執那樣的我體;我不過是依身心和合相續的統一性,而假名施設而已。193我執本不出這二類,後來佛法中的犢子部等,執有『不即蘊、不離蘊』的不可說我,這是誤解世俗的施設我爲自相有,『執假爲實』的分別妄執。194

  辛叁、二空互證(p.358)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諸法性尚空,何況于彼我!

  一、我空與法空互相證成

  我空與法空,在般若經論中,常常是互相證成的。我空,所以法也是空的;法空,所以我也是空的。依此,若了達衆生而無有我,那何得有我所法呢?

  1、「我」與「我所」

  我:我是受假,是取身心而成立的。

  我所:我所有的、我所依的都是法。

  A、我所有法:如我的身體、財産、名位,凡系屬于我的,就是我所有的法。

  B、我所依法:五蘊、六處、六界、六識,都是我所依的法。

  2、無「我」,就沒有「我所」,所以「我空」也就「法空」了。反之,諸法的自性,似乎是真實的,尚且是空的,何況那依法而立的我?這更不消說是空的了。

  二、各學派對「我空」、「法空」之看法

  1、本頌,含有非常的深義,唯有大中觀者,才能如實的開顯,貫通。這是說:佛在聲聞法中,多說無我;明說法空的不多。因此在佛法的流傳中,就分爲二派:

  西北印的說一切有系:以爲佛但說無我,法是不空的。(如毗昙系)

  中南印的大衆系:佛說我空,也說法空。(如《成實論》)

  2、大乘佛經,不消說,是說一切法性空的。

  瑜伽宗:小乘但說我空,大乘說我法二空。(近于西北印的有部系)

  中觀宗: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195。(近于中南印的學派)

  叁、依龍樹論來抉擇與貫通我法二空之異說

  1、『小乘弟子鈍根故,爲說衆生空。……大乘弟子利根故,爲說法空』196。

  『不大利根衆生,爲說無我;利根深智衆生,說諸法本來空』197。

  大小乘經,確是明顯如此的。但這不能說聲聞弟子沒有法空,因爲,『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中說:趣涅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198。

  這明白說破了:衆生空的無我與法空,只是說明的顯了一些,或含渾一些,其實都是般若正觀,一乘一味的解脫道。

  2、所以說:『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余法?以是故,衆生空,法空,終歸一義』199。這是說:能得無我我所的,一定能通達法空。因爲觀空的意義,都是無自性。觀我無自性而達我空,如以此去觀諸法,法當然也是空的。

  不過,『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複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爲事』200。這就是急求證悟,直從觀無我我所入手,不再去深觀法性空了。

  但這是不去再深求(佛也不爲他說法空),而決不會執法實有的,如『若無衆生,法無所依』201;『無我我所,自然得法空』202。

  3、這樣,聲聞的無我,是可以通法空,而不與法空相違反的。依《中論

  觀法品》的開示,雖廣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而由博返約的正觀,還是從無我我所悟入。這正是生死的症結所在,出世的解脫道,決不會有差別的。不過根機不同,說得明了或含渾些,廣大或精要些而已。

  4、這樣,凡是通達我空的,一定能通達法空;可以不深觀法空,不開顯法空,而決不會堅執自性有而障礙法空的。如執法實有,那他不但不解法空,也是不解我空的;不但不除法執,也是不除我執的。所以經上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203

  龍樹論也說:『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陰執乃至在,我見亦恒存』204。

  誰說聲聞聖者,知我空而說一切法實有呢?不解法空,不離法執,誰說能離我執呢?

  這可以推知:佛說本來一味,只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淺深原是一貫的,到了偏執者手裏,才分爲彼此不同的解行。

  庚四、現觀善巧

  辛一、初學觀身(p.361)

  惑業由分別,分別由于心,心複依于身,是故先觀身。

  一、初學從身起觀

  1、空,是要觀衆生與一切法都是性空的。龍樹繼承佛說的獨到精神,以爲初學的,應先從觀身下手。這有什麼意義呢?因爲生死是由于惑、業,惑、業由于分別,這已如上面說過。205此惑亂的妄分別,是由于心。從人類,衆生能發心學佛的來說,心又是依于身的。

  2、從依心而起惑造業來說,佛法分明爲「由心論」的人生觀;重視自心的清淨,當然是佛法的目的。然心是依于身的,此身實爲衆生堅固執著的所在。貪、愛、喜、樂阿賴耶,所以生死不了;而阿賴耶的所以愛著,確在「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206的取著。

  ※ (依于身)心 → 分別 → 惑、業、苦

  二、執身與執心的不同

  1、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都是爲了此身。身體是一期安定的,容易執常,執常也就著樂、著淨,這是衆生的常情。

  2、反而,心是剎那不住的,所以如執心爲常住的,依此而著樂、著淨,可說是反常情的。這只是神學與哲學家的分別執,論稱爲「如梵天王說」207,也就是婆羅門教的古老思想。所以,如衆生專心染著此身體,是不能發心,不能解脫的大障礙,是故先應該觀身。

  叁、佛說的道品以觀身爲先,再觀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

  1、佛說的道品,以四念處爲第一,稱爲「一乘道」208。四念處又以觀身爲先,觀身不淨,觀身爲不淨,苦,無常,無我,就能悟入身空。

  2、對身體的妄執愛著,能降伏了,再觀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就能趣入解脫。

  四、佛法中的唯心說

  1、佛法中,有的直捷了當,以心爲主。理解是唯心的;修行是直下觀心的。

  2、這與一般根性,愛著自身的衆生,不一定適合。因爲這如不嚴密包圍,不攻破堡壘,就想擒賊擒王,實在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的。自身的染著不息,這才有些人要在身體上去修煉成佛呢!

  辛二、次泯能所(p.363)

  無我無我所,內外一切離,盡息諸分別,是爲契真實。

  一、離內外執契真實

  1、大乘行者,以無我無我所的正觀,觀察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知道這一切都是似有真實而無自性的。觀我無自性,名我空觀;觀法無自性,名法空觀。由于空觀的修習成就,能離一切法的戲論相,也就不于一切而起我我所執。因此,盡息所有的諸分別,無漏的般若現前。所以說:「諸法不生故,般若波羅蜜應生」209。又如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2、現證的般若現前,就是契入一切法的真實相;這名爲空性,法性,法界,真如等,都只是假立名言。這實是超脫一切分別妄執,超越時空性,質量性,而證入絕待的正法。

  二、二乘與佛菩薩之異同處

  同樣的無我無我所,那二乘與佛菩薩有什麼分別呢?

  1、悟入『無分別性』,依《華嚴經.十地品》說:這是二乘所共得的。《般若經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2、但菩薩有菩提心,大悲心,回向利他,以本願力廣度衆生,這怎能與二乘無別!〔共般若〕這是說,大小乘以願行來分別,不以慧見來分別。

  〔不共般若〕雖說同證無分別法性,也有些不同。聲聞于一切法不著我我所,斷煩惱障。而菩薩不但以我法空性慧,證無分別法性,斷煩惱障,更能深修法空,離一切戲論,盡一切習氣。得純無相行,圓滿最清淨法界而成佛,這那裏是二乘所及的呢?

  【補充】:叁乘共證的無分別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華嚴)卷26〈十地品〉,(大正9,564b7-565a11):

  菩薩摩诃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具大願力。諸佛神力所護,自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淨,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衆生,修行無量智道,入諸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來、無去,無初、無中、無後,入如來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名爲深行菩薩。一切世間所不能測,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深大遠離,而現在前。…

  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佛子!是菩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又諸佛爲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與如來智慧爲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爲得,是故勤加精進,亦莫舍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一切凡夫離寂滅法,常爲煩惱覺觀所害,汝當愍此一切衆生。又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利益衆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