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14

  ..續本文上一頁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

  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清淨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圓光,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有分別,我等所得無量無邊,汝應精勤起此諸法。善男子!十方無量國土,無量衆生,無量諸法差別,汝應如實通達是事,隨順如是智。是菩薩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門因緣,以此無量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智業,皆悉成就。諸佛子!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于涅槃,棄舍利益一切衆生,以諸佛與此無量無邊起智慧門故,于一念中,所生智慧,比從初地已來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無量身修菩薩道,以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生處,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教化衆生,供養給侍無量諸佛,隨順無量佛法,無量神通力,無量大會差別,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所行道,以不動法故。

  ※另參見:《十住經》卷3(大正10,520c10-521b9);《大智度論》(卷10,大正25,132a18-b13);(卷29,272a);(卷48,405c-406a);(卷50,418a)。

   【補充】: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2〈遍學品第74〉(大正8,381b23-c2):須菩提!是八人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忍。菩薩學如是聲聞、辟支佛道,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得佛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遍學諸道具足,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以果饒益衆生。210

  (「八人」是「第八人」的意思,即是「須陀洹向」)

  《大智度論》卷86(大正25,662b16-24):佛示須菩提:二乘人于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智,名學人八智,無學或九或十。斷,名斷十種結使,所謂上、下分十結。須陀洹、斯陀含,略說斷叁結,廣說斷八十八結;阿那含略說斷五下分結,廣說斷九十二;阿羅漢略說叁漏盡,廣說斷一切煩惱;是名智斷,智斷皆是菩薩忍。211

  學人八智(有學聖者有八智)

  法智、比智(類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無學聖者有九智或十智

  時解脫阿羅漢九智

  八智加上盡智。

  非時解脫阿羅漢

  九智再加上無生智。

  五上分結

  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五下分結

  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欲貪、瞋。

  初果聖者斷叁結

  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

  八十八結即是見惑八十八使

  主要爲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十種煩惱;欲界32種,色界28種,無色界28種,合計88種煩惱。

  九十二結

  即是見惑八十八使加上欲界四種修惑(貪、瞋、癡、慢)。

  辛叁、善辨正邪(p.364)

  真實無分別,勿流于邪計!修習中觀行,無自性分別。

  一、從自性分別不可得,而入于無分別法性的現證。

  1、現證的般若,名無分別智;證悟的法性,名無分別法性。

  在修習般若時,經中常說:不應念,不應取,不應分別。證悟的且不說,修習般若而不應念,不應取,不應分別,那怎麼修觀──分別、抉擇、尋思呢?

  這也難怪有些修持佛法的,勸人什麼都不要思量,直下體會去。

  也難怪有些人,以無觀察的無分別定,看作甚深無分別智證了!

  所以無論是無分別智證,無分別的觀慧,真實的「無分別」義,應善巧正解,切勿似是而非的,流于邪外的計執,故意與佛說的正觀爲難!

  2、要知無分別的含義,是多種不同的,不能籠統的誤解。

  如木、石,也是無分別的,這當然不是佛法所說的無分別了。

  無想定,心心所法都不起,也是無分別的,但這是外道。

  自然而然的不作意,也叫無分別,這也不能說是無分別慧。因爲無功用、不作意的無分別,有漏五識及睡悶等,都是那樣的。

  又二禅以上,無尋無思;這種無尋思的無分別,二禅以上都是的,也與無分別慧不同。

  所以慧學的無分別,不是不作意,不尋思,或不起心念等分別。那到底是什麼呢?修習中觀行的無分別,是以正觀而無那「自性」的「分別」;從自性分別不可得,而入于無分別法性的現證。

  二、般若正觀的方便

  1、自性分別,是對于非真實而似真實的戲論相,著相而以爲自性有的。上來已一再說到,自性有,是我我所執的著處;如起自性分別,就不能達我法空,而離我我所執了。所以,「應分別、抉擇、觀察」,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絲毫的自性有都沒有,才能盡離自性有分別。離此自性有分別,就是觀空──無自性分別。分別,不一定是自性分別,而分別「自性分別」不可得──空觀,不但不是執著,而且是通向「離言無分別智證」的大方便!

  2、經說的「不應念,不應取,不應分別」,是說:不應念自性有,不應如自性有而取,不應起自性有的分別。不是說修學般若,什麼都不念,不思,不分別。如一切分別而都是執著,那佛說聞、思、修慧,不是顛倒了嗎?如無分別智現前,而不須聞、思、修慧的引發,那也成爲無因而有了!

  叁、觀心成就自然會不著相及不作意分別

  1、不過,在從修無分別觀──觀自性分別不可得,臨近趣入無分別智證時,如著力于分別、抉擇,也是障礙,所以經說不應念等。這名爲『順道法愛生』,如食『生』不消化而成病。這等于射箭,在瞄准放箭時,不可太緊張,太著意;太緊張著意,反而會不中的的。

  2、所以,在觀心成就,純運而轉時,不可再作意去分別、抉擇。其實,這也還是不著相,不作意分別的意思。

   【補充】「順道法愛生」(生:ama=不熟):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3〈勸學品第8〉(大正8,233b3-22):舍利弗問須菩提:雲何名菩薩生?須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法愛。舍利弗言:何等法愛?須菩提言: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色是空,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空,受念著。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诃薩順道法愛生。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色是無相,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無相,受念著。色是無作,受念著,受想行識是無作,受念著。色是寂滅,受念著,受想行識是寂滅,受念著。色是無常乃至識,色是苦乃至識,色是無我乃至識,受念著,是爲菩薩順道法愛生。是苦應知、集應斷、盡應證、道應修,是垢法、是淨法,是應近、是不應近,是菩薩所應行、是非菩薩所應行;是菩薩道、是非菩薩道;是菩薩學、是非菩薩學;是菩薩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非菩薩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方便、是非菩薩方便;是菩薩熟、是非菩薩熟;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是諸法受念著,是爲菩薩摩诃薩順道法愛生。

  《大智度論》卷41(大正25,361c23-362a23):法愛,于無生法忍中,無有利益,故名曰生;譬如多食不消,若不療治,于身爲患。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時,貪愛法食,所謂無方便行諸善法,深心系著于無生法忍,是則爲生、爲病;以著法愛故,于不生不滅亦愛;譬如必死之人,雖加諸藥,藥反成病;是菩薩于畢竟空,不生不滅法忍中而生愛著,反爲其患!法愛于人天中爲妙,于無生法忍爲累。一切法中憶想分別,諸觀是非,隨法而愛,是名爲生,不任盛諸法實相水;與生相違,是名菩薩熟。

  問曰:是一事,何以故名得頂?名爲位?名爲不生?

  答曰:于柔順忍、無生忍中間所有法,名爲頂;住是頂,上直趣佛道,不複畏墮。譬如聲聞法中暖、忍中間,名爲頂法。

  問曰:若得頂不墮,今雲何言頂墮?

  答曰:垂近應得而失者,名爲墮;爲頂者,智慧安隱,則不畏墮;譬如上山,既得到頂,則不畏墮;未到之間,傾危畏墮。頂增長堅固,名爲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生法忍,所以者何?異于生故;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爲生。複次,無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爲生;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爲熟。是人能信受諸佛實相智慧,故名爲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則爛壞。複次,依止生滅智慧故得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是名無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爲忍。複次,位者,拔一切無常等諸觀法,故名爲位;若不如是,是爲順道法愛生。

  辛四、止觀階次(p.367)

  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止觀互相應,善入于寂滅。

  一、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

  1、想修學般若,契悟真實,先要對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細抉擇,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

  2、假名有與無性空,是相成不相礙的。所以說:「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

  二、聞、思、修、證的次第修學

  1、聞、思位

  有極無自性的正見,而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這就是聞、思慧的學習。如定心沒有修成,那還只是散心分別的觀察。

  2、修位

  如修止而已得到輕安,已經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礙假有的空性正見,依定修觀,入于修慧階段。

  有分別影像: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觀察」。

  無分別影像:以無性空爲所緣而修「安住」──定(不加觀察的無分別)。

  止觀雜修:如安住了,再修觀察;這樣的止觀雜修,都是以無性空爲所緣的。

  修觀成就:觀心純熟時,安住、明顯、澄淨,如淨虛空的離一切雲翳一樣。那時,一切法趣空,觀一切法相,無一法可當情而住的,都如輕煙一樣。修觀將成就時,應緩功力,等到由觀力而重發輕安,才名修觀成就。

  3、證位

  以後,就止觀互相應,名…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