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1
釋開仁編.2007/9~2008/6
甲一、大乘不共法(p.255-428)
乙一、大乘通說(p.255-279)
一、說大乘法之動機
1、大乘不共法,是在人、天、聲聞、緣覺乘的共德上,進明佛菩薩的因行果德。人乘與天乘,終究是有漏的,不能出離生死的。聲聞乘與緣覺乘,雖是無漏解脫,而偏于獨善其身的。這都是善的,但不是圓滿的。
2、這是如來出世說法的本懷,所以在五乘及叁乘共法以後,要敘說這成佛的不共法門。
二、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依《法華經》說:如來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就是使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使衆生悟入佛的大菩提。2所以,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如來教化的真正目的。
叁、大乘的意義 3
1、就「相對」義而言:
(1)殊勝大──超勝了小乘
(2)含容大──含容了小乘
2、就「絕待」義而言:
(1)超勝到無所對待。(不可以大小的比對表示)
(2)含容到無所不攝。
叁、「不共」的意義
1、是人、天、聲聞、緣覺乘中所沒有的。
2、在佛菩薩的心行中,統攝一切功德,無不成爲大乘的特法。如《般若經》的〈摩诃衍品〉,總一切功德而名爲大乘。這好象鳥類的高飛,『高入須彌,鹹同金色』一樣。4
丙一、根機不同
丁一、動機異
戊一、回入(p.256)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回入于大乘。
修習大乘佛法,不消說,是以發菩提心爲主的。但衆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引發菩提心的因緣也不同;依此而表現的菩薩風格,起初也多少有差別的。爲了避免專以自己的偏好來衡量一切,自贊毀他,無意中損害佛法,所以對此不能不先有相當的認識。
一、從佛法唯是一乘道而說二乘人發菩提心 5
1、有的初學聲聞行,不曾決定,就轉學大乘。
2、有的在聲聞中已得決定(忍位)6,或是已證入法性而得初果(須陀洹)以上,再發大心的。
3、有的已證第四阿羅漢果再發大心的。
拿阿羅漢果來說,他們自覺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已經到了學無可學,進無可進的地步。佛是阿羅漢,他們也是阿羅漢;佛得解脫,他們也得解脫。同樣的證入法性,同樣的解脫生死,聲聞阿羅漢果真的什麼都與佛平等嗎?然而,比較起來,真是『天地懸隔』了!自以爲究竟了,那當然一時不想修習大乘道,于大乘毫無興趣。所以在事實的經驗中,在佛的善巧教導中,阿羅漢們不免要從自慚而到自怨,終于撤除了自以爲究竟的心理障礙,發菩提心,重行走向佛道了!
4、也有入了無余涅槃,再發大心的。
二、疑問 7
1、佛不是修菩薩行,廣度衆生而成佛的嗎?
2、佛爲什麼不教聲聞行者修菩薩行成佛,卻叫大家修自利行而了生死呢?
叁、二乘人回入大乘的動機
1、 恥有所不知:
(1)佛爲彌勒菩薩說法,但阿羅漢無法了解。8
(2)阿羅漢智慧不如佛,遇可度衆生而不度。9
2、恥有所不能:不能演說無上道,不能莊嚴佛土、成就衆生。
3、恥有所不淨:二乘人未斷習氣:10
(1)大迦葉聞大樹緊那羅王琴聲而起舞。11
(2)天女散華著羅漢身,以神力猶不能去之。12
(3)小鳥通過舍利弗身影,余悸猶存。13
阿羅漢們是『不斷習氣』的;這種習氣,便是菩薩所要斷的煩惱。14所以在事實的經驗中,自己感覺到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淨,不免要自己慚愧,自己埋怨自己。一經佛的善巧教化,阿羅漢們就會回自利的小心,發菩提心,而入于自利利他的大乘道了。
戊二、直入(p.259)
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一、發心向大乘道
1、發心向大乘道,並非一定要經曆小乘聖者的果證;相反的,修學大乘法的主機,都是直從凡夫地而發心修學的。
2、或有自動的,也有被勸而發心的。發菩提心,主要是以佛菩提爲理想而誓願希求。
二、由凡夫地直入大乘的發心因緣
1、著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發心:
(1)親見如來色身相好而發心修學大乘法。
(2)見如來神通威力而發心。
(3)見如來法會莊嚴,聽如來圓音教化而發心。
(4)生在佛後,誦讀佛經深義而發心。
2、著重于悲願而發心:15
(1)不忍聖教衰──護法
知道叁寶的殊勝功德,有救人救世,引生世出世間善法的力量。可是生在像末,佛法衰落不堪,爲教內教外的邪惡所娆亂,不能達成救人救世的任務。知道這唯有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是複興佛教,利樂衆生的唯一辦法。這樣,就以不忍聖教的衰微爲緣,而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大菩提願。
(2)不忍衆生苦──利生
或有生在時勢混亂,民生艱苦的時代,想予以救濟,而自己卻沒有救護的力量。深細的考究起來,知道唯有學佛成佛,才能真正的救度衆生的苦迫。這樣,以不忍衆生的苦惱爲因緣,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
這二類發心,是出于深刻的智慧及悲願而自發的,所以是堅強有力,容易成就。真能這樣的依悲願而發心,就能從凡夫地而趣入大乘道了。
※前面所說的,不太著重悲願的發心,可知是容易退失的發心了。
丁二、性習異(p.261)
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一、統攝趣入佛道的根性有叁類 16
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叁德。但初學的發心趣入,由于根性的不同,對此應修的叁德,不免會有所偏重。如偏重而不是偏廢,那是不礙進入大乘道的,所以龍樹釋《般若經》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又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如統攝初學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信願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叁大類。
二、信願、慈悲、智慧叁類的性格 17
1、重智慧而從智慧門入的,如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衆生』。這是智增上菩薩,近于聲聞的法行人,著重于聞思修慧的自修化他。
2、重悲而從悲門入的,如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也就是上面引述的『從悲門入』的菩薩。著重慈悲,這是不共二乘的根機,也可說是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名爲悲增上菩薩。
3、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
在初學時,有此叁類的不同;因爲習以成性,所以直到地上,雖一定是叁德齊修,但也還流露不同風格的,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願等。如約根性來分別,貪行人是悲增上的,瞋行人是智增上的,癡行人是信願增上的。
根性
聲聞
初發心菩薩
地上菩薩
1
以信願門入 (癡行人)
聲聞的信行人
信增上菩薩
普賢願
2
以智慧門入 (瞋行人)
聲聞的法行人
智增上菩薩
文殊智
3
以慈悲門入 (貪行人)
不共二乘
悲增上菩薩
觀音悲
丁叁、依法異(p.262)
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
一、約所依身行而趣入佛道而言
1、依聲聞行入:
(1)先修二乘行然後回心向佛道。
(2)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不等佛的開權顯實,心已安住大乘道了。
2、依天乘行入:
(1) 淨土行者:
A、專心一意的求生天淨土,然後在淨土中,漸修佛道。18
B、但依《觀經》所說:上品利根,早是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解法空性。所以一登淨土,不久就能徹悟無生,回入娑婆來廣行菩薩道。19
(2) 秘密行者:
A、著重修(欲)天色身,就是以金剛夜叉爲本尊,修成持明仙人20,然後久住世間,修行佛道。雖然,『(甚深無相法,)劣慧所不堪,爲應彼等欲,兼存有相說』21,而有些就專在修精練氣的色身上作活計。
B、利根者:菩提心相應,大悲爲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
※依天乘行而向佛道的二類,都重于瑜伽或叁昧;定,本爲天乘行的特質。但以此普攝初機,也只能口頭誦持──持咒稱名而已。
3、依人乘行入:
發菩提心,修十善行,不廢人間正行,廣修人間安國利人的正業。但以此普及初機,大乘的外凡夫位,實等于人間的君子,善人。
如來的出現人間,教化人類,本意是令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依人菩薩行而向佛道,不但是適應時代的機感,也實在是佛乘的根本坦道。
二、太虛大師的判攝
1、正法時期:多依聲聞乘行而入大乘。
2、像法時期: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
3、末法時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22
丙二、教法有異(p.264)
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應諸教法,實說方便說。
一、趣入大乘的教法
1、趣入大乘的修學者,一向分爲直入菩薩,回入菩薩二類。直入是直向菩薩道的;回入是先修別道,然後轉入大乘道的。二乘的回心向大,如《法華經》的開權顯實,便是回入大乘的確證。
2、與直入或回入相應的教法,就是實說及方便說了。佛爲什麼不直示大乘道,不普爲一切衆生說佛乘,而要說方便教呢?佛說方便教,是有非常意義的。因爲不說方便的誘化,他是不能進入佛道的。如小乘的經曆修證,會發覺還有不知,不能,不淨的,就能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而且小乘證果,到底生死已了,不必再爲生死流轉而憂慮了。所以,方便說是值得尊重的!
二、大乘的方便說(異方便;勝方便)
1、佛說殊勝的方便,以淨樂國土,淨樂色身的法門來化導,這就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以樂…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