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36

  ..續本文上一頁佛菩薩無分無量。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薩千萬億分不及一。」(另參見:卷35,大正25,322a2-11)

  149 《大毗婆沙論》卷143(大正27,735b16-21):「若有于甚深緣起河能盡源底,說名爲佛,二乘不爾,故經喻以叁獸渡河,謂兔、馬、象。兔于水上但浮而渡;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時蹈底而渡。聲聞、獨覺及與如來,渡緣起河如次亦爾。」

  150 《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大正11,634b-c):「迦葉!譬如剎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于意雲何?是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衆亦複如是,雖爲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妊生子,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衆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151 《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0c-371a):「是誰般若波羅蜜者,第一義中無知者、見者、得者;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相,諸法但空,因緣和合相續生。若爾般若波羅蜜當屬誰?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爲世谛故般若波羅蜜屬菩薩。凡夫人法種種過罪,不清淨故則不屬凡夫人。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凡夫所不樂。如蠅樂處不淨,不好蓮花。凡夫人雖複離欲,有吾我心,著離欲法故,不樂般若波羅蜜。聲聞、辟支佛雖欲樂般若波羅蜜,無深慈悲故,大厭世間,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成佛時轉名一切種智。以是故般若不屬佛,不屬聲聞、辟支佛,不屬凡夫,但屬菩薩。」

  152 《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c1)。

  153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0-11:「般若之妙用:

  (1)證真實以脫生死:一切衆生,因不見性空如實相,所以依緣起因果而成爲雜染的流轉。要解脫生死,必由空無我慧爲方便。這觀慧,或名正見,或名正觀,或名正思惟,或名毗缽舍那,或名般若。從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解脫道的觀慧,唯一是空無我慧,所以說:『離叁解脫門,無道無果』。〔是叁乘般若所共的〕

  (2)導萬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爲個人的生死解脫,而重在利他的萬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報,不能得解脫,不能積集爲成佛的資糧。聲聞行者解脫了生死,又缺乏利濟衆生的大行。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以空慧得解脫;而即以大悲爲本的無所得爲大方便,策導萬行,普度衆生,以此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要般若通達法性空,方能攝導所修的大行而成佛。〔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

  154(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4〈問相品第49〉(大正8,327a):「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爲大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爲不可思議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爲不可稱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爲無量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爲無等等事故起。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雲何般若波羅蜜爲不可稱事故起?須菩提!一切衆生中,無有能思惟稱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以是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爲不可稱事故起。」(參見《大智度論》卷70,大正25,551a15-b3)

  (2)《大智度論》卷70(大正25,552a2-8):「不可稱者,稱名智慧。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稱。又般若利益處廣,未成,能與世間果報;成已,與道果報。又究竟盡知故名稱,般若波羅蜜無能稱知,若常、若無常,若實、若虛,若有、若無,如是等不可稱義,應當知。」

  155 《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6a)。

  156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3-9。

  157 詳參印順導師《華雨集(二)》,p.114-132。

  158《俱舍論》卷22〈賢聖品第6〉(大正29,116c2-23):「……聞所成慧唯緣名境,未能舍文而觀義故。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未全舍文而觀義故。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已能舍文唯觀義故。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舍所依,曾學未成或舍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叁慧亦爾。有言:若爾思慧不成,謂此既通緣名緣義,如次應是聞修所成。今詳叁相無過別者,謂修行者依聞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說所成言顯叁勝慧是聞思等叁因所成,猶如世間于命牛等,如次說是食草所成。」

  159 《雜阿含經》卷1(25經)(大正2,5b-c):「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問我多聞義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所說多聞」。」

  160 《法集要頌經》卷3(大正4,789a)。

  16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大正16,507a6-16):「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爲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162(1)參見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205-206;《印度佛教思想史》,p.125。

   (2)龍樹菩薩之論著,主要可分爲叁類:

  抉擇甚深義:《中論》(《根本中論頌》),《六十頌如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诤論》,《廣破經》,《十二門論》,, 《壹輸盧迦論》。

  菩薩廣大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

  其他:《寶行王正論》,《寄親友書》。

  163(1)《中論》〈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2c16-33a7):「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爲實。諸佛依是二谛,而爲衆生說法。若人不能如實分別二谛,則于甚深佛法,不知實義。若謂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谛,不須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皆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若不得第一義,雲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谛。」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445-p.452):「諸佛說法,是有事理依據的,這就是依二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第一,以世俗谛;第二,以第一義谛。二谛是佛法的大綱,外人不信解空,也就是沒有能夠理解如來大法的綱宗。《十二門論》說:『汝聞世谛謂是第一義谛』。《阿含經》中有《勝義空經》,顯然以空爲勝義谛;又說因緣假名,所以知因果假名是世俗法。外人不見佛法大宗,把色、聲、香、味、觸等因果假名,看作諸法的勝義,以爲是自性有、真實有的。這才聽說勝義一切皆空,以爲撥無一切,破壞叁寶、四谛。這是把一切世俗有,看作勝義有了。他們不知何以說有,也不知何以說空;不懂二谛,結果自然要反對空了。……解脫生死,在通達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就是畢竟空性。凡常的世俗谛,是衆生的生死事。就是戒、定、慧學,如見有自性,以爲不空,也還是不能解脫生死的。這樣,說第一義谛就可以了,爲什麼還說世俗谛?這不知二谛有密切的關系。性空的所以爲性空,是依世俗緣起而顯示的;如不明因緣義,如何能成立無自性空?如沒有緣起,空與什麼沒有的邪見,就不能分別。不依世俗說法,不明業果生死事,怎麼會有解脫?所以二谛有同等的重要。如不能分別這二谛相互的關系,那對于甚深的佛法,就不能知道他的真實義了。第一義是依世俗顯示的,假使不依世俗谛開顯,就不能得到第一義谛。修行觀察,要依世俗谛;言說顯示,也要依世俗谛。言語就是世俗;不依言語世俗,怎能使人知道第一義谛?佛說法的究竟目的,在使人通達空性,得第一義;所以要通達第一義,因爲若不得第一義,就不能得到涅槃了。涅槃,是第一義谛的實證。涅槃與第一義二者,依空性說,沒有差別的;約離一切虛妄顛倒而得解脫說,涅槃是果,勝義是境。勝義,不唯指最高無上的真勝義智,如但指無漏的勝義智,那就與世俗失卻連絡。所以,解說性空的言教,這是隨順勝義的言教;有漏的觀慧,學觀空性,這是隨順勝義的觀慧。前者是文字般若,後者是觀照般若。這二種,雖是世俗的,卻隨順般若勝義,才能趣入真的實相般若──真勝義谛。如沒有隨順勝義的文字般若,趣向勝義的觀照般若,實相與世俗就脫節了。所以本文說,依世俗得勝義,依勝義得涅槃。因爲如此,實相不二,而佛陀卻以二谛開宗。如實有論者的偏執真實有,實在是不夠理解佛法。」(另參《中觀今論》,p.205- p.230)

  (3)「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此處的「俗谛」,梵語是vyavahAra,萬金川著《中觀思想講錄》,p.159:「vyavahAra應該是巴利文的vohAra的訛化,而vohAra一詞則有『言語』的意思,但vyavahAra一詞作爲正規梵語來…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