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逹諸法真理的,福德是諸功德的源泉,修行者所求,在此。福智二者,是入佛道的唯一資糧,沒有他就不能到達佛果。239
辛二、二類假實(p.377)
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
一、依實立假的瑜伽法門
無著所傳的瑜伽法門,依《解深密經》的顯了說,站在五事不具的根性來說話。以爲:一切無自性,一切假有,這是等于說什麼都沒有,是不能成立一切法的,所以應有「假有無自性,實有自性」的二類,『依實立假』才對。如說:「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無有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是則名爲壞諸法者」。240
二、叁自性
《解深密經》卷2〈一切法相品第4〉(大正16,693a15-25):
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
1、 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
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
2、雲何諸法依他起相?
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3、雲何諸法圓成實相?
謂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爲因緣故,乃能通達。于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241
叁、叁無自性性
《解深密經》卷2〈無自性相品第五〉(大正16,694a15-b1):
1、相無自性性:諸法遍計所執相
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2、生無自性性:諸法依他起相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3、勝義無自性性:通于依他起和圓成實相
(1)清淨所緣境界,沒有依他起。
(2)一切諸法無我性(法空性),圓成實相本身就是無我性。242
遍計 相無自性
叁自性 依他 生無自性 叁無自性
圓成 勝義無自性
四、無自性和自相有
1、無自性的假有:假說自性,遍計所執相。
2、自相有的實有唯事:離言自性,依他起性。
五、中觀系與唯識系對「因緣生」的看法
1、中觀系:認爲一切法因緣和合,無自性,皆是假名安立。
2、唯識系:因緣生法是自相有的,是一切法的緣生自性。或說爲十八界性,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義。這不是執著而實有性的,從因緣生時,就是這樣自性有的,這與中觀者看作戲論相,似有而實非有的見地,有著根本不同。
3、至于依法而執爲實有,是無自性的,那是二家公認的了。
六、佛說空有,各適其機
1、五事具足的,于一切法無自性空,一切唯假名,了解得空是不礙有的,依空所以成有的,能成立一切法,也就能信解而如實通達了。
2、五事不具足的,以爲一切空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沒有,這當然不能成立一切法,不免誤解,那麼依淺顯明了的新解說,說有自相有的『實有唯事』,也就可以信解一切法空,而漸入佛道了!
3、但後代的瑜伽學者,不能體解如來說教的意趣;不知彌勒、無著的教說,是爲了五事不具的根性而說。反而以爲:不問根機怎樣,非要依《解深密經》的了義說不可。這樣,問題就來了:
(1)以爲《般若經》的一切法空說,佛當然如實通達,但說得不明顯,容易誤會,所以非依《解深密經》的新解說不可。
(2)雖不敢指斥龍樹,但解說爲龍樹的意思,與自己(解深密說)一樣,反而堅決反對中觀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唯假名的了義說。甚至說:『不應共語,不應共住』,掀起宗派的鬥爭!
4、假使能想起還有五事具足的根機,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243的深見,那也許可以各適其機,各弘其道,而不必爭執了!
辛叁、依他緣起(p.379)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一、緣起自相有,虛妄分別性
緣起而自相有的,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一切緣起法,但唯識大乘是以唯識爲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虛妄分別爲性的,也就是有漏識(衆生從來沒有無漏現行)。
二、依他緣起
1、阿賴耶識
所知依:爲一切法的依止。(依阿賴耶根本識爲依,而立緣起所生的一切法。)
種子性:含藏無量種子,依種子生起現行──七識及相應心所、根、塵、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時,又熏成種,藏在阿賴耶識裏。這樣,阿賴耶識爲種子性,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2、唯識學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賴耶識爲種子性,名爲『分別自性緣起』244。如眼識種子生眼識,耳根種子生耳根,貪種子生貪,青色種子生青色,黃色種子生黃色,有漏種子生有漏,無漏種子生無漏。什麼種子生什麼現行,什麼現行又熏成什麼種子。這種種子性,稱爲『親生自果功能差別』245,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觀。不過自種子而外,還要其他的現緣,才能生果,所以叫依他起。這可見依「自相有種子,生自相有現行」的唯識因果觀,與無自性空的(中觀)因果觀,是怎樣的差別了!
辛四、無境唯識(p.381)
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于真實。
一、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
1、依虛妄分別識,「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果來說,心外法是非有的。衆生直覺得外境實有,是客觀存在的色──物質。甚至反省起來,心也好象是所對的境界。這是無始來的錯亂妄執,由此而執我、執法,都是遍計所執相的,是空無自性的。
2、然假必依實,自相有而爲一切假所依的心識,論理是非無的。如心識也沒有自性,那就一切都不能成立了。
二、虛妄識是自相有
1、識是虛妄的,但是自相有的。由于無始以來,心境相應,熏習成種子。所以識從自種子生時,那以識爲性的境相種子,也就生現行,而現起「能分別,所分別」二相。好象是心境獨立的,其實境不離心,以心識爲性的。
2、心外的境相雖沒有,而不離心識的境相,也是有的,從自種子生的(這名爲性境246;如依心識的想象妄執而成的,才是沒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過說一切以識爲性罷了!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空無自性了。
叁、達無境唯識,能入于真實
1、依唯識而成立因果,也就依唯識而立迷悟。
2、迷:衆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識的,是顛倒錯亂,爲執我執法的根源。因妄執,起煩惱,造業,這都熏習在阿賴耶識裏。業種成熟時,隨業受報,阿賴耶識就名爲異熟識,成爲生死輪回的主體了。
悟:反之,如依觀而通達實無外境,是無自性的,是唯識所現而立的,這就能于依他起而知遍計所執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虛妄分別識也就因失去對象而不生。境無所得,識也就無所得,就能悟入于唯識實性──空相,真相。
3、圓成實性是依他起自性離執所顯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空的。
※無境唯識→境無所得,識亦無所得→悟入唯識實性(空相、真相)。247
四、真實性是依他起自性離執所顯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空的。
1、《辯中邊論頌》:「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248
唯所執───境
依他────分別
圓成實性──二空
2、《辯中邊論頌》:「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249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唯識無境)
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境識俱無所得)
五、爲攝化衆生而施設的難思方便
1、識有所得,有自相,依此而成立「因果,迷悟」,爲虛妄唯識系的要義。這對于五事不具的根性,真可說是善巧極了!
2、而且依實立假,本是小乘一切有系的根本立場。一切法的實有性,十八界的實有性,以唯識義來解說,這對于攝化小乘有宗而向于大乘一切法空性的教說,不能不說是佛菩薩的難思方便!
─────────────────────────────────────
(附錄)
一、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55-p.256):
虛妄分別,是虛妄的分別──迷亂的識,這是有的。虛妄分別時,一定有能取、所取相──心與境對立,能取取著所取的種種執境,這二者是沒有實體的。「此」,是虛妄分別,于虛妄分別中,遠離二取的空性,是有的;于彼空性,也有虛妄分別。這一分別,與叁自性對論,那就是:「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250。這是說:虛妄分別取著的「境」,是遍計所執性;虛妄「分別」的識,是依他起性;二取空性,是圓成實性。依叁自性來說唯識,那就是境空(無)、識有,空性也是有的。「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不能不說是有的,理由是:「虛妄分別性,由此義得成,非實有全無,許滅解脫故」。251虛妄分別的識,在勝義中是非實有的,但不能說完全沒有(「都無」)。因爲生死苦報,是業力所感;業是依煩惱而引起的。煩惱依虛妄分別──有漏的雜染識而有的,滅卻虛妄分別,才能得生死的解脫,這是佛教界所公認──共許的。虛妄分別要滅除才能解脫,這不能說是「無」的。虛妄分別是有的,是如幻如化的有。空(無)與有的分別,正如世親所解釋的《辯中邊論》說:「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252。這樣的解說,瑜伽學者以爲讀「一切皆空」的大乘經,就不會誤解了。
二、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68-p.270):
種子的定義,有六項253,是本于《瑜伽論》的。254第一項是「剎那滅」,表示種子一定是生滅無常的。種子所依的阿賴耶識,也是生滅無常的。種子攝藏在阿賴耶識中,「和合俱轉」,「不一不異」,在不息…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