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逹诸法真理的,福德是诸功德的源泉,修行者所求,在此。福智二者,是入佛道的唯一资粮,没有他就不能到达佛果。239
辛二、二类假实(p.377)
或是无自性,或是自相有。
一、依实立假的瑜伽法门
无着所传的瑜伽法门,依《解深密经》的显了说,站在五事不具的根性来说话。以为:一切无自性,一切假有,这是等于说什么都没有,是不能成立一切法的,所以应有「假有无自性,实有自性」的二类,『依实立假』才对。如说:「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240
二、三自性
《解深密经》卷2〈一切法相品第4〉(大正16,693a15-25):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1、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
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2、云何诸法依他起相?
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3、云何诸法圆成实相?
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241
三、三无自性性
《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16,694a15-b1):
1、相无自性性:诸法遍计所执相
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2、生无自性性:诸法依他起相
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3、胜义无自性性:通于依他起和圆成实相
(1)清净所缘境界,没有依他起。
(2)一切诸法无我性(法空性),圆成实相本身就是无我性。242
遍计 相无自性
三自性 依他 生无自性 三无自性
圆成 胜义无自性
四、无自性和自相有
1、无自性的假有:假说自性,遍计所执相。
2、自相有的实有唯事:离言自性,依他起性。
五、中观系与唯识系对「因缘生」的看法
1、中观系:认为一切法因缘和合,无自性,皆是假名安立。
2、唯识系:因缘生法是自相有的,是一切法的缘生自性。或说为十八界性,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义。这不是执着而实有性的,从因缘生时,就是这样自性有的,这与中观者看作戏论相,似有而实非有的见地,有着根本不同。
3、至于依法而执为实有,是无自性的,那是二家公认的了。
六、佛说空有,各适其机
1、五事具足的,于一切法无自性空,一切唯假名,了解得空是不碍有的,依空所以成有的,能成立一切法,也就能信解而如实通达了。
2、五事不具足的,以为一切空是什么都没有,空就是没有,这当然不能成立一切法,不免误解,那么依浅显明了的新解说,说有自相有的『实有唯事』,也就可以信解一切法空,而渐入佛道了!
3、但后代的瑜伽学者,不能体解如来说教的意趣;不知弥勒、无着的教说,是为了五事不具的根性而说。反而以为:不问根机怎样,非要依《解深密经》的了义说不可。这样,问题就来了:
(1)以为《般若经》的一切法空说,佛当然如实通达,但说得不明显,容易误会,所以非依《解深密经》的新解说不可。
(2)虽不敢指斥龙树,但解说为龙树的意思,与自己(解深密说)一样,反而坚决反对中观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唯假名的了义说。甚至说:『不应共语,不应共住』,掀起宗派的斗争!
4、假使能想起还有五事具足的根机,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243的深见,那也许可以各适其机,各弘其道,而不必争执了!
辛三、依他缘起(p.379)
缘起自相有,即虚妄分别。依识立缘起,因果善成立。
一、缘起自相有,虚妄分别性
缘起而自相有的,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一切缘起法,但唯识大乘是以唯识为宗,所以依他起是以虚妄分别为性的,也就是有漏识(众生从来没有无漏现行)。
二、依他缘起
1、阿赖耶识
所知依:为一切法的依止。(依阿赖耶根本识为依,而立缘起所生的一切法。)
种子性:含藏无量种子,依种子生起现行──七识及相应心所、根、尘、器世界;一切法生起时,又熏成种,藏在阿赖耶识里。这样,阿赖耶识为种子性,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2、唯识学者是以自相有立一切法的,所以因果也是自相有的。阿赖耶识为种子性,名为『分别自性缘起』244。如眼识种子生眼识,耳根种子生耳根,贪种子生贪,青色种子生青色,黄色种子生黄色,有漏种子生有漏,无漏种子生无漏。什么种子生什么现行,什么现行又熏成什么种子。这种种子性,称为『亲生自果功能差别』245,是自性生自性的因果观。不过自种子而外,还要其他的现缘,才能生果,所以叫依他起。这可见依「自相有种子,生自相有现行」的唯识因果观,与无自性空的(中观)因果观,是怎样的差别了!
辛四、无境唯识(p.381)
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
一、心外法非有,心识理非无
1、依虚妄分别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因果来说,心外法是非有的。众生直觉得外境实有,是客观存在的色──物质。甚至反省起来,心也好象是所对的境界。这是无始来的错乱妄执,由此而执我、执法,都是遍计所执相的,是空无自性的。
2、然假必依实,自相有而为一切假所依的心识,论理是非无的。如心识也没有自性,那就一切都不能成立了。
二、虚妄识是自相有
1、识是虚妄的,但是自相有的。由于无始以来,心境相应,熏习成种子。所以识从自种子生时,那以识为性的境相种子,也就生现行,而现起「能分别,所分别」二相。好象是心境独立的,其实境不离心,以心识为性的。
2、心外的境相虽没有,而不离心识的境相,也是有的,从自种子生的(这名为性境246;如依心识的想象妄执而成的,才是没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过说一切以识为性罢了!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说是空无自性了。
三、达无境唯识,能入于真实
1、依唯识而成立因果,也就依唯识而立迷悟。
2、迷:众生不了解外境是唯识的,是颠倒错乱,为执我执法的根源。因妄执,起烦恼,造业,这都熏习在阿赖耶识里。业种成熟时,随业受报,阿赖耶识就名为异熟识,成为生死轮回的主体了。
悟:反之,如依观而通达实无外境,是无自性的,是唯识所现而立的,这就能于依他起而知遍计所执空。如境相空不可得,虚妄分别识也就因失去对象而不生。境无所得,识也就无所得,就能悟入于唯识实性──空相,真相。
3、圆成实性是依他起自性离执所显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空的。
※无境唯识→境无所得,识亦无所得→悟入唯识实性(空相、真相)。247
四、真实性是依他起自性离执所显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空的。
1、《辩中边论颂》:「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248
唯所执───境
依他────分别
圆成实性──二空
2、《辩中边论颂》:「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249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唯识无境)
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境识俱无所得)
五、为摄化众生而施设的难思方便
1、识有所得,有自相,依此而成立「因果,迷悟」,为虚妄唯识系的要义。这对于五事不具的根性,真可说是善巧极了!
2、而且依实立假,本是小乘一切有系的根本立场。一切法的实有性,十八界的实有性,以唯识义来解说,这对于摄化小乘有宗而向于大乘一切法空性的教说,不能不说是佛菩萨的难思方便!
─────────────────────────────────────
(附录)
一、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55-p.256):
虚妄分别,是虚妄的分别──迷乱的识,这是有的。虚妄分别时,一定有能取、所取相──心与境对立,能取取着所取的种种执境,这二者是没有实体的。「此」,是虚妄分别,于虚妄分别中,远离二取的空性,是有的;于彼空性,也有虚妄分别。这一分别,与三自性对论,那就是:「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250。这是说:虚妄分别取着的「境」,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的识,是依他起性;二取空性,是圆成实性。依三自性来说唯识,那就是境空(无)、识有,空性也是有的。「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不能不说是有的,理由是:「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251虚妄分别的识,在胜义中是非实有的,但不能说完全没有(「都无」)。因为生死苦报,是业力所感;业是依烦恼而引起的。烦恼依虚妄分别──有漏的杂染识而有的,灭却虚妄分别,才能得生死的解脱,这是佛教界所公认──共许的。虚妄分别要灭除才能解脱,这不能说是「无」的。虚妄分别是有的,是如幻如化的有。空(无)与有的分别,正如世亲所解释的《辩中边论》说:「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252。这样的解说,瑜伽学者以为读「一切皆空」的大乘经,就不会误解了。
二、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68-p.270):
种子的定义,有六项253,是本于《瑜伽论》的。254第一项是「剎那灭」,表示种子一定是生灭无常的。种子所依的阿赖耶识,也是生灭无常的。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和合俱转」,「不一不异」,在不息…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