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33

  ..續本文上一頁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100 世親造《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往生論》,大正26,231b10-24):「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雲何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叁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故。」

  101(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大正26,232c3-22):「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方便回向。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叁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故。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2)另參見:印順導師《往生淨土論講記》,收于《華雨集(一)》,p.395-398。

  102《十住毗婆沙論》卷5(大正26,45a):「問曰:但憶念阿彌陀等諸佛及念余菩薩得阿惟越致,更有余方便耶?答曰: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複應于諸佛所忏悔、勸請、隨喜、回向。」

  103 參見《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大正14,401b24-402a17)。

  104(1)揚州鶴:《淵鑒類函

  鳥

  鶴叁》引南朝梁殷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爲揚州刺史,或願多赀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叁者。"後以"揚州鶴"形容如意之事。宋辛棄疾《滿江紅

  和廓之雪》詞:"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剪燈新話

  華亭逢故人記》:"苟慕富貴,危機豈能避?世間甯有揚州鶴耶?"(《漢語大詞典(六)》p.749)

   (2)清朝時玉琳國師他閱大藏經,覺得藥師法門很合時代潮流,便加以提倡,並且爲《藥師經》的流通做了一篇序文名《藥師經題語》,其中說到:「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能厭惡叁界,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者,之所爲也。若于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于往生法門,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則求其不離欲鈎,而成佛智,處于順境,不致淪胥者,固無如修持藥師願海者之殊勝難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獨富貴功名,轉女成男,離危迪吉,如如意珠,隨願成就。即得于一切成就處,直至菩提。永無退轉,何幸如之。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http://www.yaoshifo.org)

  10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2,p.37。

  106 叁叁摩地:空叁摩地、無相叁摩地、無願叁摩地。

  107「勝義禅、真實禅」,參見:《雜阿含經》卷33(926經)(大正2,235c27-236b11);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616-618。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79-284;p.636-637;p.1213。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80-83。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41-42。

  108 《佛說首楞嚴叁昧經》卷上(大正15,631a18-632a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問乘品(摩诃衍品)第18〉(大正8,251b13-14);《大智度論》卷47(大正25,398c27-399a2)。

  109(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大正16,492a13-24):「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2)印順導師《華雨集》(叁)p.185-188:「如來藏,一般人是依信而知的;自性清淨心──心性本淨,唯心,唯識,都從瑜伽者的「修心」(定)而來,所以「真常唯心論」,有重信而更重定的傾向。《楞伽經》立四種禅: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真如禅,如來禅。

  一、愚夫所行禅:是二乘所修的禅。「知人無我」,觀無常苦不淨相而入定,即使修到滅定,也是愚夫所修。……。

  二、觀察義禅:以下是大乘禅觀。義(artha),是心識所現的境相,所以說:「似義顯現」,「似義影像」,「相義」等。心識所現的一切法(外道的、二乘的都在內)無我,就是一切「妄計自性」是沒有(自性)自相的。在禅觀的次第增進中,就是諸地的相義,也知是唯心(識)而沒有自相的。

  叁、攀緣真如禅:上來觀人法無我,是「妄計自性」空。能觀的心識,是虛妄分別,如一切法(義)不可得,分別心也就「不起」。真如不是緣慮所可及的;所分別、能分別都不起了(境空心泯),還有無影像相在,所以說攀緣真如。

  四、如來禅:「入佛地,住自證聖智叁種樂」,那是如來自證聖智。叁種樂的意義不明,可能如《楞伽經》說:「七地是有心,八地無影像,此二地名住,余則我所得,自證及清淨,此則是我地」(大正16,619a)。在方便安立中,(從初地到)七地是有心地,知一切唯是自心所現,與觀察義禅相當。八地無影像,也就是境空心泯(「離心意識」),住于無影像相,與攀緣真如禅相當。八地以上,九地,十地,普賢行地──叁地,都可說是佛地,與如來禅相當。叁種樂,可能是安住如來禅的,次第叁地的現法樂住。

  四種禅的後叁禅,與瑜伽行派的觀法相近。觀察義禅是:「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攀緣真如禅是:「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如來禅是:「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瑜伽行派是遣遍計,泯依他起,證圓成實──真如,真如約絕對理性說,是無分別智所證的。真常唯心者的如來禅,約佛德說;如來藏心(無垢智)離染而圓滿自證。所以在「住自證聖智叁種樂」下,接著說:「爲諸衆生作不思議事」。唯心的修證而都稱之爲禅,意味著禅定的重視。」

  110 《解深密經》卷3〈分別瑜伽品第六〉(大正16,701b):「複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111(1)《解深密經》卷3(大正16,698a):「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2)《瑜伽師地論》卷30(大正30,451b):「雲何四種毗缽舍那?謂有苾刍依止內心奢摩他故,于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缽舍那。雲何名爲能正思擇?謂于淨行所緣境界,或于善巧所緣境界,或于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雲何名爲最極思擇?謂即于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雲何名爲周遍尋思?謂即于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雲何名爲周遍伺察?謂即于彼所緣境界,審谛推求周遍伺察。」

  (3)《解深密經疏》卷6(卍續21,303b16-c4):「若忍等下,辨觀異名,有其五種:(a)忍謂忍解。(b)樂謂受樂。(c)慧即分別。(d)見是推求。(e)觀謂觀察。如是五種,義一名異。」

  (4)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p.308:「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的五個名詞,是毗缽舍那的異名。(a)忍是忍可。其體就是勝解。意于所觀的行相,獲得極堅強的認識,相信所緣得行相,不是魔境,而能忍可于心。(b)樂是欲樂,希望爲性,其體就是欲。意于所觀的行相,生起好樂的心理,希望能確實做到。此二是果,因果立名。(c)慧是簡擇的意思,這依自體而立名的。(d)見是推求的意思。(e)觀是思察的意思。實際,見就是觀,觀就是見,所以立此二名,是由粗細的不同,粗的行相說名見,細的行相說名觀。」

  (5)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四)》卷77,p.2326:「若忍若樂等者:(a)于所知義深生信解,是名爲忍。(b)爲得未得,深生希望,是名爲樂。(c)各品差別能了知故,是名爲慧。(d)審谛推求,是名爲見。(e)現前決了,是名爲觀。」

  (6)另參見《法蘊足論》卷8(大正26,491c):「雲何擇法覺支?謂世尊說:若聖弟子,能如實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應修、不應修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法,有敵對法,緣生法。能如實知善不善法者:雲何善法?謂善身語業,善心心所法,善心不相應行,及擇滅是名善法。雲何不善法?謂不善身語業,不善心心所法,不善心不相應行,是名不善法。彼于如是善不善法,以如實正慧,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谛伺察,是名能如實…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