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24

  ..續本文上一頁3

  大福德利根心堅

  (乘神通)

  甲(日月)

  發心入菩薩位

  頂位

  

  發心小住入菩薩位

  頂位

  乙(聲聞)

  發心成佛轉*輪

  初地

  丙(如來)

  發心般若相應、成熟衆生、莊嚴佛土

  地上

  五種菩薩:

  1、乘羊行:發心前進,走了很久時間,有的還是不能到。如說:『菩薩發大心,魚子庵樹華;叁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335,這也許是最一般的根性了。(鈍根,心不堅: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成佛或不成佛。)

  2、乘馬(象)行:或修叁大阿僧祇劫,或者百大阿僧祇劫,才能,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3、乘神通行:又分叁類

  (1)日月神通行:一者、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小住;供養十方諸佛,通達菩薩道故入菩薩位,即是阿毗跋致地。

  (2)聲聞神通行:此菩薩大厭世間,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轉*輪,度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法住若一劫,若減一劫,留化佛度衆生。

  (3)如來神通行: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與無量衆生,共觀十方清淨世界,而自莊嚴其國。

  五、印順導師的看法

  1、對叁種神通行菩薩所判攝之階位

  (1)日月神通行:龍樹又分爲二類:有的,初發心就上菩薩位;有的,多少修行,就上菩薩位。菩薩位,雖有多種解說,然依《般若經》說,是頂位,再不墮惡道,下賤家,二乘地了(如約《華嚴經》的行位說,是發心住)。336

  (2)聲聞神通行:初發心就成大菩提,八相成道(初地分證,能于百佛世界,現身八相成道:由兜率天下生人間/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輪/入滅)。

  (3)如來神通行:初發心就與般若相應,成熟衆生,莊嚴佛土。這是方便道菩薩,初地以上到八地。

  2、對五種菩薩之看法:

  這可見,初發心就圓滿成佛,這是怎麼也不會的。但發心就入初地,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有的;還有更高的,初發心就自利圓滿,以方便道度衆生了。

  第二類或修叁大阿僧祇劫,圓滿菩提,是漸機,釋迦佛就是這樣的根機。

  後叁類是頓入的利根,但是希有難得的!

  六、爲什麼根機有漸有頓,成佛有遲有速?問題在發心以前的准備不同。

  1、乘羊行:『先世福德因緣薄,而複鈍根,心不堅固』337。難怪發心以來,久久都不能達到目的。如從來不曾修學,就發心去應考一樣。

  2、乘馬行:『前世少有福德利根』338。這如學曆差些,但在長期的服務中,經驗豐富,只要不斷學習,每年應考,就有錄取的機會。

  3、乘神通行:『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于欺诳。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339。這才初發菩提心,就能直登高位。這如學曆高,研究深,一考就中。所以學佛的,最好不談頓哪漸哪,這都是空話!最好是問問自己的准備如何!

  七、現代的中國佛教界

  1、現代的中國佛教界,思想怪僻得很,不曾考慮自己:福德因緣怎樣?根機怎樣?福慧資糧怎樣?發心學佛,非頓入不可,非立即成佛不可。不問自己,不問自己的發心,卻以爲這是大法,這個法門成佛容易。這如不問自己的學曆及經曆,只想競選總統,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樣。還有些人更可笑了!承認自己的根機鈍,業障重,智慧淺,卻以爲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門不可。

  2、這些思想,都與正法不相應!真正想發心而學佛的,應從集資糧,成利根,心志堅固──去努力修學,不問頓漸,更不問什麼時候成佛,但知耕耘,才是菩薩的正常道。

  【補充】:五種菩薩

  《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42b-343a):

  【經】

  (A)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毗跋致地。

  (B)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輪,與無量阿僧祇衆生作益厚已,入無余涅槃;是佛般涅槃後,余法若住一劫,若減一劫。

  (C)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初發意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無數百千億菩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爲淨佛世界故。340

  【論】

  釋曰:有叁種菩薩,利根心堅。

  (A)未發心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

  譬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通去者。

  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差速,乘神通者,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意間雲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即入菩薩位。

  〔一〕有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緣薄,而複鈍根,心不堅固,如乘羊者。

  〔二〕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叁、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

  〔叁〕第叁乘神通者,如上說。

  是叁種發心:一者、罪多福少;二者、福多罪少;叁者、但行清淨福德。

  清淨有二種:一者、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小住;供養十方諸佛,通達菩薩道,入菩薩位,即是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地菩薩義,如先說。

  (B)次後菩薩,大厭世間,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于欺诳。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轉*輪,度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法住若一劫,若減一劫,留化佛度衆生,佛有二種神通力:一者、現在時;二者、滅後。劫義,如上說。劫中所度衆生,亦複不少!

  (C)次後菩薩,亦利根心堅,久集福德,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與無量衆生,共觀十方清淨世界,而自莊嚴其國。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令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F037] p.370:

  

  

  (清淨福德)

  丁叁、圓滿佛果(p.417)

  叁僧祇劫滿,登于妙覺地。

  一、妙覺地:佛地

  修行到叁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圓滿,就從菩薩地而進登「妙覺地」──佛地。佛的大菩提,稱爲『無上正等正覺』。正也譯爲妙,所以佛果是等覺又妙覺。

  二、滅盡一切煩惱習氣

  1、從初地以來,到第八地,菩薩斷盡了叁界的煩惱障。而習氣──所知障,從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341

  2、約心境說,習氣是由于戲論相的顯現,于法不能得無礙知見,有愚昧的意義。也因爲無始來的煩惱慣習,煩惱障雖斷了,而還有煩惱的氣息。這些習氣,聲聞稱之爲「不染汙無知」342,大乘認爲是「染汙的無明住地」。343

  3、這些習氣,由于無相智的進修,達到不現,愈來愈薄,法空性也愈來愈明淨。等到盡淨銷融,智慧也能更悠久,更廣大,更深細的了達一切。到終了時,淨治了『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及『極微細礙愚癡及彼粗重』344,這才究竟圓滿成佛:『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345;也就是『最清淨法界』顯現。

  4、《般若經》說:『一念相應妙慧』346,斷一切煩惱習氣而成佛。發心修學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圓滿了。

  乙叁、佛果功德:叁身(p.418-428)

  一、法身(佛自性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二、報身(法性所流身):又稱法性所生身。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叁、化身:爲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丙一、法身(p.418)

  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與一切佛法相應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

  二、法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圓明自在,究竟無上。從菩薩地修行以來,到達了『永離諸障,一切相不現行』,所以最爲寂滅。

  叁、約「佛與佛」說,平等平等。從佛而觀一切──「依、正」347,「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無分別,菩提也無分別,所以說:『如如如如智,名爲法身』。348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別,如寶珠與寶珠的光明,不能分別爲二一樣。經論中用種種的詞句,形容贊歎佛身,都不過仿佛而已。

  四、約「利他功德」說:如摩尼寶珠一樣,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衆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適應衆生的需求,出種種的寶物,滿足衆生的心。寶珠並沒有思惟,也不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衆生,也是這樣。

  丙二、法性所流身

  丁一、一多無礙(p.419)

  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衆生事;

  叁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于一現一切,一切入于一。

  一、報身(法性所流身、法性所生身)

  二、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

  1、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稱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說的報身。在很多大乘經裏,法身與法性所流身,並沒有嚴格的分別(二身說)。只是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這是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類、等流,無邊的功德莊嚴,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與熱爲太陽的等流一樣。

  2、法性所流身,是念念顯現一切的。一切是什麼呢?

  (1)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淨莊嚴,佛的法會圓滿,佛的音聲遍布,佛的壽命無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衆生,八相成道等。

  (2)菩薩事:如初發心,受菩薩戒,行六度、四攝,遍遊十方世界,親近供養十方諸佛,聞持十方佛說法,度一切衆生,種種難行苦行,種種本生等。

  (3)二乘事: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修行,住阿蘭若,行頭陀行,遊…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