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24

  ..续本文上一页3

  大福德利根心坚

  (乘神通)

  甲(日月)

  发心入菩萨位

  顶位

  

  发心小住入菩萨位

  顶位

  乙(声闻)

  发心成佛转*轮

  初地

  丙(如来)

  发心般若相应、成熟众生、庄严佛土

  地上

  五种菩萨:

  1、乘羊行:发心前进,走了很久时间,有的还是不能到。如说:『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335,这也许是最一般的根性了。(钝根,心不坚:发心修行无量阿僧祇劫或成佛或不成佛。)

  2、乘马(象)行:或修三大阿僧祇劫,或者百大阿僧祇劫,才能,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乘神通行:又分三类

  (1)日月神通行:一者、初发心时,即得菩萨道,二者、小住;供养十方诸佛,通达菩萨道故入菩萨位,即是阿毗跋致地。

  (2)声闻神通行:此菩萨大厌世间,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轮,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法住若一劫,若减一劫,留化佛度众生。

  (3)如来神通行: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得六神通;与无量众生,共观十方清净世界,而自庄严其国。

  五、印顺导师的看法

  1、对三种神通行菩萨所判摄之阶位

  (1)日月神通行:龙树又分为二类:有的,初发心就上菩萨位;有的,多少修行,就上菩萨位。菩萨位,虽有多种解说,然依《般若经》说,是顶位,再不堕恶道,下贱家,二乘地了(如约《华严经》的行位说,是发心住)。336

  (2)声闻神通行:初发心就成大菩提,八相成道(初地分证,能于百佛世界,现身八相成道:由兜率天下生人间/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轮/入灭)。

  (3)如来神通行:初发心就与般若相应,成熟众生,庄严佛土。这是方便道菩萨,初地以上到八地。

  2、对五种菩萨之看法:

  这可见,初发心就圆满成佛,这是怎么也不会的。但发心就入初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有的;还有更高的,初发心就自利圆满,以方便道度众生了。

  第二类或修三大阿僧祇劫,圆满菩提,是渐机,释迦佛就是这样的根机。

  后三类是顿入的利根,但是希有难得的!

  六、为什么根机有渐有顿,成佛有迟有速?问题在发心以前的准备不同。

  1、乘羊行:『先世福德因缘薄,而复钝根,心不坚固』337。难怪发心以来,久久都不能达到目的。如从来不曾修学,就发心去应考一样。

  2、乘马行:『前世少有福德利根』338。这如学历差些,但在长期的服务中,经验丰富,只要不断学习,每年应考,就有录取的机会。

  3、乘神通行:『世世已来,常好真实,恶于欺诳。是菩萨亦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339。这才初发菩提心,就能直登高位。这如学历高,研究深,一考就中。所以学佛的,最好不谈顿哪渐哪,这都是空话!最好是问问自己的准备如何!

  七、现代的中国佛教界

  1、现代的中国佛教界,思想怪僻得很,不曾考虑自己:福德因缘怎样?根机怎样?福慧资粮怎样?发心学佛,非顿入不可,非立即成佛不可。不问自己,不问自己的发心,却以为这是大法,这个法门成佛容易。这如不问自己的学历及经历,只想竞选总统,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样。还有些人更可笑了!承认自己的根机钝,业障重,智慧浅,却以为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门不可。

  2、这些思想,都与正法不相应!真正想发心而学佛的,应从集资粮,成利根,心志坚固──去努力修学,不问顿渐,更不问什么时候成佛,但知耕耘,才是菩萨的正常道。

  【补充】:五种菩萨

  《大智度论》卷38(大正25,342b-343a):

  【经】

  (A)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得阿毗跋致地。

  (B)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入无余涅槃;是佛般涅槃后,余法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C)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无数百千亿菩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净佛世界故。340

  【论】

  释曰:有三种菩萨,利根心坚。

  (A)未发心前,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闻是大乘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时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无量福德,利根心坚,从佛闻法故。

  譬如远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马而去,或有神通去者。

  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马者差速,乘神通者,发意顷便到;如是不得言「发意间云何得到?」神通相尔,不应生疑!菩萨亦如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入菩萨位。

  〔一〕有菩萨初发意,初虽心好,后杂诸恶,时时生念,我求佛道,以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无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缘薄,而复钝根,心不坚固,如乘羊者。

  〔二〕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乘马者,必有所到。

  〔三〕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说。

  是三种发心:一者、罪多福少;二者、福多罪少;三者、但行清净福德。

  清净有二种:一者、初发心时,即得菩萨道;二者、小住;供养十方诸佛,通达菩萨道,入菩萨位,即是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地菩萨义,如先说。

  (B)次后菩萨,大厌世间,世世已来,常好真实,恶于欺诳。是菩萨亦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轮,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法住若一劫,若减一劫,留化佛度众生,佛有二种神通力:一者、现在时;二者、灭后。劫义,如上说。劫中所度众生,亦复不少!

  (C)次后菩萨,亦利根心坚,久集福德,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得六神通;与无量众生,共观十方清净世界,而自庄严其国。如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

  导师《大智度论笔记》[F037] p.370:

  

  

  (清净福德)

  丁三、圆满佛果(p.417)

  三僧祇劫满,登于妙觉地。

  一、妙觉地:佛地

  修行到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圆满,就从菩萨地而进登「妙觉地」──佛地。佛的大菩提,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正也译为妙,所以佛果是等觉又妙觉。

  二、灭尽一切烦恼习气

  1、从初地以来,到第八地,菩萨断尽了三界的烦恼障。而习气──所知障,从初地以上,一分分的除去。341

  2、约心境说,习气是由于戏论相的显现,于法不能得无碍知见,有愚昧的意义。也因为无始来的烦恼惯习,烦恼障虽断了,而还有烦恼的气息。这些习气,声闻称之为「不染污无知」342,大乘认为是「染污的无明住地」。343

  3、这些习气,由于无相智的进修,达到不现,愈来愈薄,法空性也愈来愈明净。等到尽净销融,智慧也能更悠久,更广大,更深细的了达一切。到终了时,净治了『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及『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344,这才究竟圆满成佛:『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345;也就是『最清净法界』显现。

  4、《般若经》说:『一念相应妙慧』346,断一切烦恼习气而成佛。发心修学到此,才真正是功德圆满了。

  乙三、佛果功德:三身(p.418-428)

  一、法身(佛自性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

  二、报身(法性所流身):又称法性所生身。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而别出报身。

  三、化身: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而现起的佛身。

  丙一、法身(p.418)

  佛身最寂灭,平等无分别。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一、「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

  二、法身约圆满觉证说,是出离了烦恼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圆明自在,究竟无上。从菩萨地修行以来,到达了『永离诸障,一切相不现行』,所以最为寂灭。

  三、约「佛与佛」说,平等平等。从佛而观一切──「依、正」347,「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无分别,菩提也无分别,所以说:『如如如如智,名为法身』。348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别,如宝珠与宝珠的光明,不能分别为二一样。经论中用种种的词句,形容赞叹佛身,都不过仿佛而已。

  四、约「利他功德」说:如摩尼宝珠一样,有微妙的神用,能利益一切众生。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适应众生的需求,出种种的宝物,满足众生的心。宝珠并没有思惟,也不起加行、功用,只是自然如此。佛果的利益众生,也是这样。

  丙二、法性所流身

  丁一、一多无碍(p.419)

  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

  一、报身(法性所流身、法性所生身)

  二、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

  1、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称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在很多大乘经里,法身与法性所流身,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二身说)。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类、等流,无边的功德庄严,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一样。

  2、法性所流身,是念念显现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呢?

  (1)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净庄严,佛的法会圆满,佛的音声遍布,佛的寿命无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众生,八相成道等。

  (2)菩萨事:如初发心,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遍游十方世界,亲近供养十方诸佛,闻持十方佛说法,度一切众生,种种难行苦行,种种本生等。

  (3)二乘事: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修行,住阿兰若,行头陀行,游…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