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P23

  ..續本文上一頁善慧地,更爲增勝。自證的,不用說是無功用的,就是爲他說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薩,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324,在一切說法人中,爲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爲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羅蜜多中,九地能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325

   1、法無礙解:善能诠表、領悟法之名言章句,並能決斷無礙。

  2、義無礙解:精通于名句所诠表之義理、內容,並能決斷無礙。

  3、詞無礙解:又作辭無礙解,精通各種語言、方言,以言辭分別莊嚴,能令人解通達無礙。

  4、辯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或亦作樂說無礙,爲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于爲之巧說無礙。

  【十地】(p.412)

  第十法雲地,諸佛光灌頂,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雲。

  一、第十地菩薩:法雲地

  二、第十地菩薩,如王子冊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舉行灌頂禮。取四大海的水,澆灌在王子的頂上,登位禮就告完成,這與近代的加冕326禮一樣。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這是佛光灌頂,象征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于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征。

  叁、爲什麼叫法雲呢?

  因爲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327除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328,無處不滿;大地的一切卉329艹330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法雨從法雲而來,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爲密雲;現種種身爲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爲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于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雨善法甘露法雨』。331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衆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

  (附錄):「十住、十行、十向」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2〈4 釋義品〉(大正24,1017a6-c20):

  佛告敬首菩薩:汝先言義相雲何者?所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義相今當說。佛子!是金剛海藏璎珞經中釋賢聖相義,義出體,體者菩薩體,義名功德如是二法。一切菩薩爲體爲義,故名體義。

  1、佛子!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未識叁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以果,一切不識不解不知。佛子!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其人略行十心,所謂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複行十心,所謂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是人複行十善,若一劫二劫叁劫修十信,受六天果報,上善有叁品,上品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

  集無量善業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識學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爾者常沒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說。佛子!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叁恒佛所,行十信心信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爲住。空理智心習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爲地但得名住。

  2、佛子!治地住者,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白故,名治地住。

  3、佛子!長養一切行故,名修行住。

  4、佛子!生在佛家種性清淨故,名生貴住。

  5、佛子!多習無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住。

  6、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

  7、佛子!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故,名不退住。

  8、佛子!從發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住。

  9、佛子!從佛王教中生解,當紹佛位故,名法王子住。

  10、佛子!從上九觀空,得無生心最上故,名灌頂住。

  是故佛子,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故名中十行。

  1、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爲外道邪論所倒入正位故,名歡喜行。

  2、佛子!得常化一切衆生皆法利衆生故,名饒益行。

  3、佛子!法實得法忍心無我無我所故,名無瞋恨行。

  4、佛子!常住功德現化衆生故,名無盡行。

  5、佛子!命終之時無明鬼不亂不濁不失正念故,名離癡亂行。

  6、佛子!生生常在佛國中生故,名善現行。

  7、佛子!于我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名無著行。

  8、佛子!叁世佛法中常敬順故,名尊重行。

  9、佛子!說法授人動成物則故,名善法行。

  10、佛子!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實行。

  是故佛子,從真實心,入衆生空無我空,二空平等無別。一觀相一合相,學習百萬億般若波羅蜜空觀故,回易前後心心,觀唯明明寂滅,長養上地明觀法故,回因向果。複以無量心不舍不受故,十向法如是。

  1、佛子!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回易轉化故,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2、佛子!觀一切法但有受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不壞回向。

  3、佛子!叁世諸佛法,一切時行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4、佛子!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國中,供養一切佛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5、佛子!以常住叁寶授與前人故,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6、佛子!習行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7、佛子!以觀善惡父母無二,一相一合相故,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8、佛子!常照有無二谛,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回向。

  9、佛子!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谛平等,過去一合相、現在一合相、未來一合相故,名無縛解脫回向。

  10、佛子!覺一切法第一義谛、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照相故,名法界無量回向。

  佛子是叁十心義釋無量無邊,非一切凡智所能思量,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之所遊路。

  丙叁、大乘行位:總歸納

  十信

  信、精進、念、定、慧、施、戒、護、願、回向。

  勝解行地

  十住

  發心、治地、修行、生貴、方便具足、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頂。

  初阿僧祇劫(凡夫)

  十行

  歡喜、饒益、無恚恨、無盡、離癡亂、善現、無著、尊重、善法、真實。

  十回向

  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無盡功德藏、隨順平等善根、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如相、無縛無著解脫、法界無量。

  空、有不並

  初地

  于根本智得無相,後得智起又有相

  布施、愛語

  布施

  布施

  共五

  乘法

  見惑盡

  (斷叁結)

  二阿僧祇劫(聖人)

  留惑潤生

  二地

  離初地之微細戒垢

  愛語

  持戒

  十善

  

  叁地

  得聞持陀羅尼,勤修禅定

  利行

  忍辱

  禅定

  

  四地

  習叁十七品,息我見而生的我法執

  同事

  精進

  道品

  共叁

  乘法

  空、有不二

  五地

  難勝的無相行今得。【始入大乘的無相行】(大小關)

  禅定

  四谛

  

  六地

  只要多修無相作意(滅盡定),即讓無相現行,有間斷

  般若

  緣起

  

  七地

  于滅盡自在,無間斷讓無相現行,有功用

  方便

  

  八地

  純無相現行,無功用,得無生法忍【完成無相行】

  願

  不共

  二乘

  修惑盡

  叁阿僧祇劫

  留習潤生

  九地

  自證及利他均無功用,得四無礙解智

  力

  

  十地

  諸佛灌頂、位居補處,智勝前九地

  智

  

  

  丁二、隨機頓漸(p.412)

  菩薩所修道,叁祇曆十地。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

  一、菩薩的內容與行位

  1、菩薩所修的內容: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六度,四攝。

  2、菩薩經曆的行位:約證入法界性來說,是經曆菩薩十地。

  二、菩薩修行曆程的方便說

  1、聲聞佛教:菩薩修行一定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

  2、《大乘起信論》抉擇說:經說不定,是方便說;從信心成就到成佛,其實是一定經曆叁大阿僧祇劫的。332

  3、龍樹論的見地不同:成佛或快或慢;慢的,要無量無數阿僧祇劫!333

  叁、這到底修行成佛,有沒有頓速與漸緩的分別?

  叁大阿僧祇劫有二種解說:

  1、時間劫

  如多少時間是一小劫,八十小劫爲一大劫。這樣的大劫,依十十爲百,十百爲千的進數,數到阿僧祇大劫(意思是無數,但這實在是有數量的),再數到叁阿僧祇大劫,經這麼久的時間修行,才能圓滿成佛。

  2、德行劫:以功德來計算。

  這如以工作的産量,作爲一工作日一樣,要有叁大阿僧祇劫──德行劫的功德,就能成就。約德行說,成佛的時間遲速就不同。如以一人的手工産量爲一工作日,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機器,一日的産量,就等于手工者叁十或一百工作日了,這可能是相差很遠的。

  所以,依功德來計算,叁大阿僧祇劫,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是一樣的,而約時間說,就大不相同了。

  四、依龍樹論意,一般(如釋迦佛)是經叁大阿僧祗劫的,有的時間更長,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這樣久的。也許這樣的根性太少了,所以馬鳴、無著菩薩們,都沒有說到。總之,頓入與漸入,隨菩薩的根機不同,經說是有差別的。現在,依龍樹菩薩〈往生品〉說(龍樹又配合了《入定不定印經》的次第334),略爲開示。

  1

  福薄根鈍心不堅(乘羊)

  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

  2

  少福德利根(乘馬)

  發心漸行六度或叁大阿僧祇劫成佛

  …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