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畝羅阿修羅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兩手隱須彌頂,下向觀忉利天普見城,此則以海水爲淺。」
238《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4a18-24):「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鹹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雲何純食鹽?」
239 另參見: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p.241- p.263。
240《瑜伽師地論》卷36(大正30,488b22-27)。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p.1197):「譬如要有色等諸蘊至假說所表者:此釋無實不應道理。色等諸蘊是實有事,補特伽羅唯是假名,非無實事假名可有。色等諸法,當知亦爾,要有唯事,方可假說,非事都無可假說有,于此諸事,唯聖智證,簡離言說,故名唯事,不待言說而攝取故。」
241 另參見: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釋》,p.168- p.176。
242(1)《解深密經》卷2〈無自性相品第五〉(大正16,694b1-24):「…善男子!譬如空花,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幻像,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虛空,惟是衆色無性所顯,遍一切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故。善男子!我依如是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勝義生!當知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有滅,若無生無滅,則本來寂靜。若本來寂靜,則自性涅槃。于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善男子!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于常常時,于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無爲,一切雜染不相應故,于常常時,于恒恒時,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爲。由無爲故,無生無滅。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2)另參見:演培法師《解深密經語體解》,p.198-p.206。
243《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22-25)。
244(1)《攝大乘論》卷上(大正31,134c28-135a5):「如是緣起,于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
(2)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86-p.89:「一、分別自性緣起:爲什麼會有一切事物這樣的現象?要知其所以然,必須探研它的原因,從它的原因上,就可以分別它差別現象的所以然。自性,就是一一法不同的自體。阿賴耶識爲諸法的因緣性,依止賴耶中各各不同的諸法因性的存在,所以有種種諸法生起。假若說宇宙間唯有一法爲因,那就無法說明這現實種種法的差別現象。阿賴耶不這樣,它在無始以來,就受種種諸法的熏習,所以能爲種種法自性現起的緣性。它能爲緣性,所以能分別,就是能現起各各不同的種種自性。……二、分別愛非愛緣起:自體,就是名色所構成的生命體。這名色的自體,在善趣惡趣之中,可以分爲可愛的和非愛的。可愛的就是由善業所感得的善趣自體;不可愛的,就是由惡業所感得的惡趣自體。分別說明這種種差別自體的原因,就是十二支緣起,所以十二緣起名分別愛非愛緣起。因十二有支緣起的業感差別,所以有叁界五趣四生的種種差別自體不同。平常多把分別自性緣起叫做賴耶緣起,十二支緣起叫做業感緣起。實際不然,這二種緣起,在唯識學上,都是建立在賴耶識中的。不過,一在名言熏習上說,一在有支熏習上說。一切法皆依賴耶,就在這阿賴耶上建立二種緣起的差別。雖有二種緣起,但它們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衆生也是這樣,質料因和組合因,缺一不可,質料因就是名言熏習,組合因就是有支熏習(業力)。我們的賴耶中,有叁界五趣各式各樣的名言種子,因和合因的業力不同,所以就有了五趣四生等果報體的不同。當現起了某一自體,其他的名言種子還是存在,但因缺少了配合的業力,暫時不能發現。不過,在原始佛教的契經中,主要在說有支緣起;如論及質料因,那就是蘊界入了。」
245「親生自果功能差別」(viZeSa)=親生自果殊勝功能。功能差別:不是說種子與種子或本識間的不同,而是說能生彼法的功能性有殊勝的作用。
246《太虛大師全書.第六編、法相唯識學》(p.905-p.906):「叁境、就是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1)性境中分二:一、勝義性境,這在果中才能證得,因中不能證。二、世俗性境,就是在事實上是有的,不單由能緣識分別變起的,例如五識所緣的五塵;定中所緣境,也屬世俗性境。就真谛上說,雖五塵也都是幻有的,但就俗谛上說,也是由種子生,有幻相、幻用,不如鏡花、水月完全無用的,所以也名性境。
(2)獨影境也有兩種:一、有質獨影:雖在此時、此處、此界,沒有此法,但在法界中是有的,不過在此界、此時、此處,只是爲意識所分別變緣的,所以仍是獨影。二、無質獨影:不但此時、此處、此界沒有此法,就是他時、他處、他界也沒有,只是意識上假立名言的分別,如妄分別龜毛、兔角。
(3)帶質境也分二:一、真帶質:就是以心緣心,如第六識通緣一切心心所,第七緣第八見分爲我,也是以心緣心,所緣的相雖與所托的質不符,但確已帶有質了。二、似帶質:就是以心緣色,這只是獨頭意識所緣的帶質相分,是意識所增益的,如分別桌、椅等名物,其實只見顯色、形色,沒有見桌、椅。以上幾種,若分類說呢,勝義性境不變而緣,其余的五種是變緣的。
在這五種中,世俗性境同真帶質境是兼因緣變和分別變的,其余的似帶質,有質獨影,無質獨影,只是分別變的。這叁境,第六識都有。」
247 入無相方便的道理,正如印順導師在《攝大乘論講記》中所說(p.20-21):「修唯識觀有兩個階段:一、以唯識觀,觀一切法皆不可得,虛妄分別識爲一切法的自性,這是第一階段所觀的唯識觀,也叫方便唯識觀。二、進一步的觀察,不但境不可得,就是這虛妄分別識也不可得,如是心境俱泯,悟入平等法性,或法性心,或圓成實性;到此地步,才是真正悟入唯識性,也叫真實唯識觀。」
248《辯中邊論頌》〈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7-18)。另參見:玄奘譯《辯中邊論》卷上(大正31,464c27-465a2):「頌曰: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論曰:依止虛妄分別境故,說有遍計所執自性。依止虛妄分別性故,說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說有圓成實自性。」
249(1)《辯中邊論頌》〈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9-22):「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2)《辯中邊論》卷上(大正31,465a2-15):「已顯虛妄分別攝相。當說即于虛妄分別,入無相方便相。頌曰: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論曰:依止唯識有所得故,先有于境無所得生。複依于境無所得故,後有于識無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無相。複次頌曰: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
250《辯中邊論頌》(大正31,477c)。
251《辯中邊論頌》(大正31,477c)。
252《辯中邊論》卷上(大正31,464b)。
253 種子有六義:(1)剎那滅(2)俱有(3)恒隨轉(4)決定(5)待衆緣(6)唯能引自果。
254《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31,135a)。《瑜伽師地論》卷5(大正30,302b)。
255《辯中邊論頌》(大正31,477c)。
256 太虛大師說:「法相必宗唯識」,即依本論文義而說。
257 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15- p.316:「《無上依經》說明如來藏,而建立衆生界、菩薩界、如來界叁名,界即是藏義。衆生本具的如來德性,在衆生位名衆生界;如經修行到菩薩位,即名菩薩界;由菩薩將它圓滿顯發出來,即名如來界──叁界是完全平等的。《華嚴經》也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不特說明了衆生與佛平等,而且說明衆生心與佛心也是平等的,衆生心即是佛心,衆生也即是佛。」
258 參見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3-p.8。
259(1)《成唯識論》卷2(大正31,9b7-29):「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剎那滅:謂體纔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叁、恒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
《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