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亩罗阿修罗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两手隐须弥顶,下向观忉利天普见城,此则以海水为浅。」
238《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4a18-24):「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
239 另参见: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p.241- p.263。
240《瑜伽师地论》卷36(大正30,488b22-27)。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p.1197):「譬如要有色等诸蕴至假说所表者:此释无实不应道理。色等诸蕴是实有事,补特伽罗唯是假名,非无实事假名可有。色等诸法,当知亦尔,要有唯事,方可假说,非事都无可假说有,于此诸事,唯圣智证,简离言说,故名唯事,不待言说而摄取故。」
241 另参见: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p.168- p.176。
242(1)《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16,694b1-24):「…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2)另参见: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解》,p.198-p.206。
243《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22-25)。
244(1)《摄大乘论》卷上(大正31,134c28-135a5):「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2)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86-p.89:「一、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会有一切事物这样的现象?要知其所以然,必须探研它的原因,从它的原因上,就可以分别它差别现象的所以然。自性,就是一一法不同的自体。阿赖耶识为诸法的因缘性,依止赖耶中各各不同的诸法因性的存在,所以有种种诸法生起。假若说宇宙间唯有一法为因,那就无法说明这现实种种法的差别现象。阿赖耶不这样,它在无始以来,就受种种诸法的熏习,所以能为种种法自性现起的缘性。它能为缘性,所以能分别,就是能现起各各不同的种种自性。……二、分别爱非爱缘起:自体,就是名色所构成的生命体。这名色的自体,在善趣恶趣之中,可以分为可爱的和非爱的。可爱的就是由善业所感得的善趣自体;不可爱的,就是由恶业所感得的恶趣自体。分别说明这种种差别自体的原因,就是十二支缘起,所以十二缘起名分别爱非爱缘起。因十二有支缘起的业感差别,所以有三界五趣四生的种种差别自体不同。平常多把分别自性缘起叫做赖耶缘起,十二支缘起叫做业感缘起。实际不然,这二种缘起,在唯识学上,都是建立在赖耶识中的。不过,一在名言熏习上说,一在有支熏习上说。一切法皆依赖耶,就在这阿赖耶上建立二种缘起的差别。虽有二种缘起,但它们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众生也是这样,质料因和组合因,缺一不可,质料因就是名言熏习,组合因就是有支熏习(业力)。我们的赖耶中,有三界五趣各式各样的名言种子,因和合因的业力不同,所以就有了五趣四生等果报体的不同。当现起了某一自体,其他的名言种子还是存在,但因缺少了配合的业力,暂时不能发现。不过,在原始佛教的契经中,主要在说有支缘起;如论及质料因,那就是蕴界入了。」
245「亲生自果功能差别」(viZeSa)=亲生自果殊胜功能。功能差别:不是说种子与种子或本识间的不同,而是说能生彼法的功能性有殊胜的作用。
246《太虚大师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p.905-p.906):「三境、就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1)性境中分二:一、胜义性境,这在果中才能证得,因中不能证。二、世俗性境,就是在事实上是有的,不单由能缘识分别变起的,例如五识所缘的五尘;定中所缘境,也属世俗性境。就真谛上说,虽五尘也都是幻有的,但就俗谛上说,也是由种子生,有幻相、幻用,不如镜花、水月完全无用的,所以也名性境。
(2)独影境也有两种:一、有质独影:虽在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但在法界中是有的,不过在此界、此时、此处,只是为意识所分别变缘的,所以仍是独影。二、无质独影:不但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就是他时、他处、他界也没有,只是意识上假立名言的分别,如妄分别龟毛、兔角。
(3)带质境也分二:一、真带质:就是以心缘心,如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心所,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也是以心缘心,所缘的相虽与所托的质不符,但确已带有质了。二、似带质:就是以心缘色,这只是独头意识所缘的带质相分,是意识所增益的,如分别桌、椅等名物,其实只见显色、形色,没有见桌、椅。以上几种,若分类说呢,胜义性境不变而缘,其余的五种是变缘的。
在这五种中,世俗性境同真带质境是兼因缘变和分别变的,其余的似带质,有质独影,无质独影,只是分别变的。这三境,第六识都有。」
247 入无相方便的道理,正如印顺导师在《摄大乘论讲记》中所说(p.20-21):「修唯识观有两个阶段:一、以唯识观,观一切法皆不可得,虚妄分别识为一切法的自性,这是第一阶段所观的唯识观,也叫方便唯识观。二、进一步的观察,不但境不可得,就是这虚妄分别识也不可得,如是心境俱泯,悟入平等法性,或法性心,或圆成实性;到此地步,才是真正悟入唯识性,也叫真实唯识观。」
248《辩中边论颂》〈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7-18)。另参见:玄奘译《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4c27-465a2):「颂曰: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
249(1)《辩中边论颂》〈辨相品第1〉(大正31,477c19-22):「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2)《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5a2-15):「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复次颂曰: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250《辩中边论颂》(大正31,477c)。
251《辩中边论颂》(大正31,477c)。
252《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4b)。
253 种子有六义:(1)剎那灭(2)俱有(3)恒随转(4)决定(5)待众缘(6)唯能引自果。
254《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31,135a)。《瑜伽师地论》卷5(大正30,302b)。
255《辩中边论颂》(大正31,477c)。
256 太虚大师说:「法相必宗唯识」,即依本论文义而说。
257 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15- p.316:「《无上依经》说明如来藏,而建立众生界、菩萨界、如来界三名,界即是藏义。众生本具的如来德性,在众生位名众生界;如经修行到菩萨位,即名菩萨界;由菩萨将它圆满显发出来,即名如来界──三界是完全平等的。《华严经》也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不特说明了众生与佛平等,而且说明众生心与佛心也是平等的,众生心即是佛心,众生也即是佛。」
258 参见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3-p.8。
259(1)《成唯识论》卷2(大正31,9b7-29):「种子义略有六种:一、剎那灭:谓体纔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