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243-244,《佛法是救世之光》p.150;《空之探究》p.4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78-284。
120 《中论》卷3(大正30,20b)。
121 《瑜伽师地论》卷36(大正30,489b7-29)。
122 另尚有:不来不去之中道:《杂阿含》卷13(335经)(第一义空经/胜义空经)(大正2,92c)。
123《杂阿含》卷14(356经)(大正2,99c):「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十四种智。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四十四种智?谓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老死灭道迹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行灭道迹智,是名四十四种智」。」(参见:SN.12.33 Banassa Vatthuni(1) SN.Ⅱ. p.56;日译南传,十三卷,pp.82-86)
124 《杂阿含》卷15(379经)(大正2,103c-104a)。(参见:SN.56.11-12 TathAgatena vuttA)
125 (1)四谛十六行相:苦谛:无常、苦、空、无我。集谛:因、集、生、缘。灭谛:灭、静、妙、离。道谛:道、如、行、出。
(2)《大毗婆沙论》卷79(大正27,409a10-b6);《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a12-23);《俱舍论》卷26(大正29,137a4-c2)。
126 《杂阿含》卷16(437经)(大正2,113b)。相关:《杂阿含》卷16(435经)、(436经)(大正2,112c-113b);卷15(397经)(大正2,107a)。
127 (1)参见《清净道论》第22品(Visuddhi-magga(PTS) p.690,叶均译 p.644)
(2)见灭得道(见空得道),参见印顺导师《性空学探源》p.257-p.265。
128 (1)《杂阿含》卷14(347经)(大正2,96b-98a)(参见:SN.12.70, SusIma, SN.Ⅱ, pp.119-129;日译南传,十三卷,pp.173-187)。
(2)相关《须深经》之出处:《大智度论》卷23(大正25,233c1-5);卷28(大正25,266b13-17)。《瑜伽师地论》卷94(大正30,835c19-836a8);卷87(大正30,787b4-11)。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50-p.152;p.221-p.222。
129 「七十七智」:《杂阿含》卷14(357经)(大正2,99c-100a)(参见:SN.12.34. Banassa vatthuni(2) , SN.Ⅱ. p.59;日译南传,十三卷,pp.86-88)〔11支(除无明)x 三世、法住智 = 77智〕
(1) [现在]生缘老死智 ...............[现在]无明缘行智。
(2) 非余[现在]生缘老死智 .........非余[现在]无明缘行智。
(3) 过去生缘老死智..................过去无明缘行智。
(4) 非余过去生缘老死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
(5) 未来生缘老死智..................未来无明缘行智。
(6) 非余未来生缘老死智............非余未来无明缘行智。
(7) 法住智(生缘老死)............法住智(无明缘行)。
130 (1) 印顺导师《性空学探源》p.41-42:「无常是生灭义,生者必灭,一切一切,确都是灭尽之法。世人固或知之,但他们偏注重到生生不已的生的一面,忽略了灭。生生不已,佛法并不否认;但生者必然要灭,一切痛苦依此生生不已而存在,确又是赤裸裸的事实。佛法就是要在这生灭不已之中,设法使它灭而不生,以之解决一切痛苦。灭,不是佛法的故意破坏,它是诸法本来如是的必然性(法性自尔)。因有了某种特殊的因缘连系缚着了,所以灭了之后又要生;现在把这连系截断;就可以无生灭而解决痛苦了。所以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或依三法印,从诸行生灭无常,体解我性的不可得。众生因妄执常、我而生死,现在能够了解蕴性无常、无我,离常、我的执见,则因无常生灭而厌、离欲,便可以达到涅槃之灭。」
(2) 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p.281-282:「依佛法,人生现实是缘起的,唯有理解缘起,把握缘起,深入缘起本性,才能超越相对而进入绝对的境地。缘起,是无常无我的现象;人生,也就是无常、无我的人生。一切由于缘起,从因果观点说,一生又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生灭不已。原因在:众生──人类以自我的爱染为本,依自我爱而营为一切活动。这样的动作,引起业力,形成自我的因果系,而有个体的生灭延续。反之,没有缘就不起,如灭除自我爱染,那就能解脱生死,到达「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地。」
131 引印顺导师为吕胜强居士的开示:「我再讲「法住智」的意思,我有个地方(指《成佛之道》p.224-225),把「法住智」与「涅槃智」,拿四谛将它分成二个,这不太理想。......因为须深经(《杂阿含347经》)说明「法住智」谈到「十二因缘」,它是流转与还灭一起讲的,阿罗汉们说他们都不得「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南传说没有神通)......但「未到定」也可以发无漏慧。......得了初果以后、证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都不得根本定,他怎么修的呢?他以初果里面的「无常、苦、空、无我」或「空、无相、无愿」,慢慢往上,断了欲界的一些烦恼,证二果,再断一些烦恼,证三果,甚至断尽了上界的烦恼证四果。证了阿罗汉果,他还是没有根本定啊!从「佛法」来说,「次第见谛」,还是大宗、主流啦!阿含经就谈到,佛弟子得三明六通有多少人、俱解脱的有多少人,大部分还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以「法住智知」就是这个样子,但你说大家是不是都这个样子,那不一定啊!有的人就「现观涅槃」(「涅槃智」),这种人都是有深定的,其显现出来的,那是「超越时空」、「离名相、离相对」的体验。......「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我的理解,他最后要涅槃的时间,一定要契入涅槃(智),次第是这样。他这个「一心见谛」的,是现见灭谛的,当然还是见到苦、集、灭、道,他是种种方面的修持,然后归于「空、无相」这一点突破。......」(吕胜强着《人间佛教的闻思之路》p.121)
132 《大毗婆沙论》卷110(大正27,572a27-b29)。
133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 (大正12,1111a)。
134 《杂阿含》卷24(624经)(大正2,175a):「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住。受……。心… …。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
135 《十住毗婆沙论》卷15(大正26,106c17-20):「断已生恶法,犹如除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断流水。增长于善法,如溉甘果栽。未生善为生,如攒木出火。」
136 《大智度论》卷15(大正25,173c4-8)。《杂阿含经》卷27(727经)(大正2,195b-c)。
137 参见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3。
138 《大智度论》卷3(大正25,72a):「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
139 三十七道品,归纳为十类:《大毗婆沙论》卷96(大正27,496a22-b14);《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8b8-13);《俱舍论》卷25〈贤圣品〉(大正 29,132b8-23)。
140 (1)《大毗婆沙论》卷96(大正27,496c25-497a2);《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8b17-18);《俱舍论》卷25(大正29,132c);《瑜伽师地论》卷29(大正30,445 a7-12)。
(2)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1:「佛说的解脱道,原始是以八正道为本的。因机设教,成立不同的道品。古人依道品的数目次第,总列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类共三十七道品,成为佛教界的定论。说一切有部论师,以此为进修次第的全部历程,未必与事实相符,这不过是条理总贯,作如此解说而已。」
141 《大毗婆沙论》卷143(大正27,735b16-21)有说:「有于甚深缘起河能尽源底,说名为佛;二乘不尔。故经喻以三兽渡河,谓兔、马、象。兔于水上但浮而渡,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时蹈底而渡。声闻、独觉及与如来,渡缘起河,如次亦尔。」
142 (1)吉藏《金刚般若经义疏》卷3(大正33,107c):「问:何故言一切贤圣无为而有差别?答:复为释疑,既言同悟无为则众圣无异,便无十地阶级四果浅深,是故今明虽同悟无为所悟不同,故有三圣为异,三鸟出网、三兽度河而升空有近远,涉水有浅深。」
(2)另参:《肇论》(大正45,160a)。
143 《刊行金刚般若经赞述序》(大正33,126b):「龙树释云:…三者、同心共取一味法故。四者、同见同证一解脱理…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