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P18

  ..续本文上一页度门:不净观、数息观、界分别观(地、水、火、风、空、识)。(详参见《杂阿毗昙心论》卷5,大正28,908b)

  94 (1)有关「五种净行」(五停心观),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6(大正30,428c):「云何名为净行所缘:谓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

   (2)印顺导师《华雨集》(二)p.242-p.244:「西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出的《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思惟要略法》;昙摩蜜多传出的《五门禅经要用法》,都以念佛替代了界分别。」

   (3)鸠摩罗什传出的《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15,271c):「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寻思)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

  95 有关「九想观」,参见《大智度论》卷21(大正25,217a-c)。

  96 (1)十六特胜(十六胜行):1、念出入息长。2、念出入息短。3、觉息遍身。4、除身行。5、觉喜。6、觉乐。7、觉心行。8、除心行。9、觉心。10、令心喜。11、令心摄。12、令心解脱。13、观无常。14、观断。15、观离。16、观灭。

  (2)除心行:《瑜伽师地论》卷27(大正30,432c12-24);

  觉心行、除心行:《瑜伽师地论》卷27(大正30,432a2-12)。

  (3)有关「十六特胜」,参见:《杂阿含》卷29(803经)(大正2,206a-b)。《瑜伽师地论》卷27(大正30,432a28-433b12)。惠敏法师:《声闻地中所缘之研究》(日文),山喜房,1994年,p.226-247。

  97 编者按:此句若参考《俱舍论》卷28〈分别定品〉(大正29,149b26-29):「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由此上无中间静虑,一地升降无如此故。」可知导师此处所言与有部(《大智度论》应随顺有部说法)不同,而《成实论》则不承认有未至定,也没有说到中间定,只有欲界定(剎那定)。不过,此疑问 厚观法师曾请教过导师,导师说其他部派有此说法,但至今尚未找到经论出处。

  98 (1)依「未到定」及「静虑中间」亦能发真实慧。参见《大毗婆沙论》卷161(大正27,817a):「依九地皆能漏尽,谓七根本、未至、中间。」

  (2)另参见:《俱舍论》卷28(大正29,149c);《瑜伽师地论》卷100(大正30,881a)。

  99 (1)为何「未至定」及「静虑中间」能尽诸漏,参见:《大毗婆沙论》卷161(大正27,818a-c)。

   (2)为何初禅以上的近分定不能引发无漏慧,参见《顺正理论》卷78(大正29,765b):「唯初近分亦通无漏,皆无有味离染道故。上七近分无无漏者,于自地法不厌背故。唯初近分通无漏者,于自地法能厌背故;此地极邻近多灾患界故;以诸欲贪由寻伺起,此地犹有寻伺随故。」

   (3)《成实论》卷11(大正32,324b):「问曰:依止何定断何烦恼?答曰:因七依处能断烦恼。如经中佛说:因初禅漏尽,乃至因无所有处漏尽。又离此七依亦能尽漏,如须尸摩经中说:离七依处亦得漏尽。故知依欲界定亦得尽漏。」

  100 参见《杂阿含》卷28(785经)(大正2,203a-b)。

  101 详见:缘起(《成佛之道》p.207-p.219);四谛(《成佛之道》p.219-p.223)。

  102 《中阿含》卷24(97)〈大因经〉(大正1,578b)。《长阿含》卷10〈大缘方便经〉(大正1,60b);《杂阿含》卷12(293经)(大正2,83c)。《佛说大生义经》(大正1,844b)。

  103 《法蕴足论》卷11引经(大正26,505a)。

  104 《成佛之道》(p.207) 缘起的流转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

   《成佛之道》(p.213) 缘起的还灭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空寂性,义倍复甚深。

  105 按:如果只知道十二缘起支的事相(仅知道有无明、有业等),那还是不能解脱。进一步从因果的不同事实,而悟解到一切众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坚定的信解,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事实-->理性〕更进一步,体悟缘起相因相待、自性空寂,才是缘起的深义。应留意的是:缘起的「理则」也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中观今论》缘起的三特性:一、相关的因待性,二、序列的必然性,三、自性的空寂性)

  106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84-p.85:

   对于无常生灭的一切,细究起来,可有三种:「剎那生灭」、「一期生灭」、「大期生灭」。

   1、剎那生灭:不论是有情的无情的,一切都有生灭相,即存在的必归于息灭。推求到所以生者必灭,即发觉变化的并非突然,无时无刻不在潜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时间,也还是在生灭变化中的。

   2、一期生灭:这是最现成的,人人可经验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较长的时期,如约器界说,即成与坏,或成、住、坏。

   3、大期生灭:众生的生死流转,是无始来就生而灭灭而又生的,生灭灭生,构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样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称之为生。到生死解脱的时候,纔名为灭。这如缘起法所说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流转──生;「此灭故彼灭」,即是流转的还灭──灭。

  107 《杂阿含经》卷1(9、10经)(大正2,2a)。

  108 (1)《杂阿含》卷13(335经)(第一义空经/胜义空经)(大正2,92c):「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2)另参见:《增一阿含》卷30〈六重品第37之2〉(大正2,713c-714a)。《俱舍论》卷9〈分别世品第三〉(大正29,47c3-6);梵文本p.129。《俱舍论》卷30〈破执我品第9〉(大正29,155b25-28);梵文本p.468。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82-83。

  109 《杂阿含经》卷13(335经)(大正2,92c)。

  110 《杂阿含经》卷10(272经)(大正2,72b)。

  111 《杂阿含》卷10(270经)(大正2,70c-71a);《杂阿含》卷10(262经)(大正2,66b-67a)。

  112 《杂阿含》卷12(293经)(大正2,83c):「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着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113 (1)「声闻的次第悟入」与「大乘的直入无生」:声闻弟子:是渐次悟入的。从无常而通达无我,从通达无我,离我所见,我爱等而契入涅槃。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诸法本不生」,即是依缘起本来不生不灭为出发,直从涅槃甚深处入门。

   (2)参考:印顺导师着《中观今论》p.25-p.39。《空之探究》p.147-p.155。《印度佛教思想史》p.91-p.99。

  114 《杂阿含经》卷47(大正2,345b)。

  115 《杂阿含》卷34(962经)(大正2,246a)。

  116 《杂阿含》卷9(249经)(大正2,60a)。

  117 不一不异之中道:《杂阿含》卷12(297经)(大正2,84c-85a),又名《大空法经》。(参见:SN.12, (35)&(36), SN.Ⅱ, pp.60-64;日译南传,十三卷,pp.88-95)

  118 不常不断之中道:《杂阿含》卷12(300经)(大正2,85c)(SN. 12.46,AJJatara)。《杂阿含》卷34(961经)(大正2,245b)。(SN. 44.10,A^nanda)

  119 不有不无之中道:《杂阿含经》卷33(大正2,235c-236a)。《别译杂阿含经》卷8(大正2,430c-431a)。《杂阿含》卷10(262经)(大正2,66b-67a)(SN. 22.90 Channa)。

  请另参见:印顺导师着《性空学探源》p.81-82;《佛法概论》…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