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P17

  ..续本文上一页

  50 《杂阿含经》卷13(307经)(大正2,88b)。

  51 《杂阿含经》卷12(288经)(大正2,81b4-8),曾用束芦的比喻,说明它的相互依存性:「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52 (1)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p.18:「缘识而有名色:名色是有情身心组织的总名,当然要追问它从何而来?从父精母血的和合,渐渐发达到成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说是识。识是初入母胎的识,因识的入胎,名色才能渐渐的增长、广大起来。不但胎儿是这样,就是出胎以后少年到成人,假使识一旦离身,我们的身心组织立刻要崩溃腐坏。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所以说名色以识为缘。」

   (2)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p.18-p19:「依名色而有识:这入胎识,倘使没有名色作它的依托,识也不能相续存在(没有离开物质的精神),也不能从生命的潜流(生前死后的生命),拦入现实的生命界。这不但初入胎是如此,就是少年、成人,也每每因身体的损害,使生命无法维持而中夭,所以又说名色缘识。」

  53 《长阿含经》卷10(13经)《大缘方便经》(大正1,61b):「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54 三世两重因果(水野弘元:《佛教要语の基础知识》p.168-p.169)。

  55 《杂阿含经》卷12(298经)(大正2,85a-b)有详解十二支的内容。

  56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245:「这是说:依慧力的证入法性,无明等障得解脱。以定的寂静力,使贪爱等障解脱。」

  57 《杂阿含经》卷44(大正2,322b)。

  58 南北传经论之比较:

   《中阿含经》卷58《法乐比丘尼经》(大正1,788c10-12);《中部》《有明小经》(汉译南传10 p. 21);DN, II, p.23、p.36;《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203a23-24);卷87(大正25,669a8-9);《大毗婆沙论》卷59(大正27,306b27-28);《瑜伽师地论》卷29(大正30,445a8-12)。

  59 《长阿含经》卷4《游行经》(大正1,25a-b)。

  60 《大乘入楞伽经》卷5(大正16,617b)。

  61 (1)《大毗婆沙论》卷44(大正27,229c-230a):「言尸罗者,是清凉义,谓恶能令身心热恼,戒能安适,故曰清凉。又恶能招恶趣热恼,戒招善趣,故曰清凉。……尸罗者是数习义,常习善法,故曰尸罗。」

   (2)《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53b9-10):「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62 《成唯识论》卷6(大正31,29c)。

  63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92:「白四羯磨:出家众已经多到千二百五十人以上了,佛才制定「白四羯磨」为受具足,成为后代受具足的正轨。「白四羯磨受具足」,是师长将弟子推介给僧众;然后十师现前,「一白」──一次报告,「三羯磨」──三次通过;经现前的十师,审定认可,成为比丘僧伽的一员。受具后,授「四依」──依乞食,依粪扫衣,依树下坐,依陈弃药,这是出家比丘的生活轨范。从「善来受具足」,到初制「白四羯磨受具足」,当时都还没有二百五十戒,但的确是受具足的比丘了。」

  64 《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3a):「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6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净行品〉(大正9,433a):「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

  66 参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107-p.112。

  67 参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112-p.114。

  68 比丘:参见《大智度论》卷3(大正25,79c)

  69 各部律典戒条数目不一:参见平川彰《律藏之研究》,p.434;p.493。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150-p.171。

  《四分律》:比丘戒:250戒。比丘尼戒:348。

  70 《四分律》卷33(大正22,799b)。

  71 《十诵律》卷5:(大正23,424a7-10):「极小十岁曾嫁沙弥尼,得受六法。十二岁净者,曾嫁式叉摩尼年十二应受具足戒。十二岁净者,比丘尼应畜弟子。十八岁净者,童女沙弥尼年十八岁,应受六法。」

  72 《十诵律》卷45(大正23,327a-c)。

  73 《四分律》卷48(大正22,924b-c)。

  74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19(大正23,1014b)。

  75 《摩诃僧祇律》卷38(大正22,535a)。

  76 十种因缘得具足戒:《十诵律》(大正23, 410a6-14):「佛在王舍城语诸比丘:十种明具足戒。何等十?(1)佛世尊自然无师得具足戒。(2)五比丘得道即得具足戒。(3)长老摩诃迦叶自誓即得具足戒。(4)苏陀随顺答佛论故得具足戒。(5)边地持律第五得受具足戒。(6)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受八重法即得具足戒。(7)半迦尸尼遣使得受具足戒。(8)佛命善来比丘得具足戒。(9)归命三宝已,三唱我随佛出家,即得具足戒。(10)白四羯磨得具足戒。是名十种具足戒。」

  77 《杂阿含》卷18(497经)(大正2,129b-c):「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义饶益,柔软不粗涩,慈心不瞋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举比丘复以几法自安其心」?佛告舍利弗:「被举比丘,当以五法令安其心。念言:彼何处得?为实莫令不实,令时莫令非时,令是义饶益莫令非义饶益,柔软莫令粗涩,慈心莫令瞋恚。舍利弗!被举比丘当具此五法,自安其心」。」

  78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 (大正12,1111a)。

  79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3(大正30,406b-408a)。

  80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 (大正12,1111a)。

  81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3(大正30,408a14-411b)。

  82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上(大正1,227c)。

  83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4(大正30,411c-413c)。

  84 如何住「光明想」?《瑜伽师地论》卷24(大正30,413a13-17):「云何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谓于光明想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思惟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卧。由是因缘虽复寝卧心不惛暗,如是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另参见:《瑜伽师地论》卷11(大正30,330a21-b7)。

  85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 (大正12,1111a)。

  86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4(大正30,413c-417a)。

  87 (1)《杂阿含经》卷16(411经)(大正2,109c):「…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论王事,贼事,斗战事,钱财事,衣被事,饮食事,男女事,世间言语事,事业事,说诸海中事。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论!论说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论说者,应当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2)另参:《瑜伽师地论》卷25(大正30,420a)。

  88 (1)《中阿含》卷10(42)〈何义经〉(大正1,485b-15):「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2)另参:《瑜伽师地论》卷22(大正30,405c)。

  89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22(大正30,406a)。

  90 有关五欲之过患与对治:参见《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1a-183c)。

  91 有关五盖之过患与对治:参见:《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3c-185a);《瑜伽师地论》卷11(大正30,329b9-330c13)。

  92 《大毗婆沙论》卷48(大正27,250b29-c10):「贪欲盖以净妙相为食,不净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瞋恚盖以可憎相为食,慈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疑盖以三世相为食,缘起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惛沉睡眠盖以五法为食,一瞢愦,二不乐,三频欠,四食不平性,五心羸劣性,以毗钵舍那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故,共立一盖。掉举恶作盖以四法为食,一亲里寻,二国土寻,三不死寻,四念昔乐事,以奢摩他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故,共立一盖。」

  93 三…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