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P16

  ..续本文上一页萨时。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

  (2)详参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90提及《诸佛要集经》有「佛三月燕坐」之说。(或参《诸佛要集经》,大正17,756b以下。)

  17 (1)《大般涅槃经》卷36(大正12,580b18-20):「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2)《大毗婆沙论》卷6(大正27,26c17-21):「复次为止谄曲及愚痴故。谓波罗衍拿是婆罗门种,虽有智慧而阙净信,无信之慧增长谄曲。为止彼谄曲故说信为顶。新学苾刍是释迦种,虽有净信而阙智慧,无慧之信增长愚痴。为止彼愚痴故说慧为顶。」

  18 《解脱道论》卷3〈分别行处品〉(大正32,412a20-28)分析「性行cariya」有十四类。《清净道论》则分为六类──贪、瞋、痴、信、觉及寻六类行者,详见底本,p.108-110。

  19 此句之「由」字,按《论语.泰伯》有听命、照着办之意。(《古代汉语词典》p.1896)

  20 见道位中圣者有二:随信行,随法行。参见:《大毗婆沙论》卷54(大正27,278a-280b);《俱舍论》卷23(大正29,122b-c)。

  21 参见《摩诃僧祇律》卷35(大正22,510a-b)。另见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四章〈阿兰若比丘与(近)聚落比丘〉,p.211-212。

  22 参见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四章〈教内对立的倾向〉,p.184-189。

  23 《杂阿含》卷12(293经)(大正2,83c)。

  24 (1)《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法身章第八〉(大正12,221b17-c11):「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 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无作四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参见:印顺导师《胜鬘经讲记》p.210-220)

  (2)《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12,221b21-26):「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之对应文句,《大宝积经》卷119〈胜鬘夫人会第48〉(大正11,677a2-5)为:「作圣谛者,是不圆满四圣谛义。何以故?由他护故,而不能得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不知有为无为及于涅槃。」

  25 《大般涅槃经》卷27(大正12,524a28-b9):「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26 参见《大般涅槃经》卷7(大正12,406b12-27)。

  27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 (大正12,1112a)。

  28 《大毗婆沙论》卷34引〈义品〉(大正27,176a-b):「趣求诸欲人,常起于稀望,所欲若称遂,心便大欢喜。趣求诸欲人,常起于稀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29 参见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58-p.60。

  30 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258-p.259:「五蕴,不一定要流转在生死中,不过由烦恼,尤其是爱取系缚住了他,才在生死中流转的。五蕴从取而生,为取所取,又生起爱取,所以叫五取蕴。爱是染着,取是执取;由爱取力,执我我所,于是那外在的器界,与内在的身心,发生密切的不相舍离的关系,触处成碍,成为系缚的现象了。......众生是假名的,本无自体;不过由五取蕴的和合统一,似有个体的有情。此依蕴施设的假我,在前阴后阴的相续生死中,永远在活动,往来诸趣,受生死的系缚。」

  31 参见《杂阿含经》卷3(64经)(大正2,16c-17a);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59-p.60。

  32 参见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60:「处,是生长门的意义,约引生认识作用立名。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于因缘。」

  33 参见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60-p.62

  34 增上缘:不论那一法,凡是有生起他法的胜用,或者不碍其他法的生起,都叫增上缘。(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66)

  35 所缘缘:心心所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缘境,这所缘境,能为心心所生起之缘,所以叫所缘缘。(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66)

  36 参见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62-p.64。

  37 参见《成实论》卷2(大正32,251a)。

  38 《法蕴足论》卷12(大正26,513a)。

  39 参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74:「由业往后有,薪尽火相传」偈颂之解说。

  40 人情凡十九辈:《修行道地经》卷2(大正15,192b):「法师说经观察人情凡十九辈,以何了知?分别尘劳尔乃知之。何谓十九?一曰,贪淫。二曰,瞋恚。三曰,愚痴。四曰,淫怒。五曰,淫痴。六曰,痴恚。七曰,淫怒愚痴。八曰,口清意淫。九曰,言柔心刚。十曰,口慧心痴。十一者,言美而怀三毒。十二者,言粗心和。十三者,恶口心刚。十四者,言粗心痴。十五者,口粗而怀三毒。十六者,口痴心淫。十七者,口痴怀怒。十八者,心口俱痴。十九者,口痴心怀三毒。于是颂曰:其有淫怒痴,合此为三毒;两两而杂错,计便复有四;口柔复有四,口痴言痴四;世尊之所说,人情十九种。」

  41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大正36,21c)。

  42 《品类足论》卷1(大正26,693a)。另参: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57-58:「一切法的性类,总分为四:一、善性,二、恶性,三、有覆无记,四、无覆无记。染污意是属于那一性类所摄的呢?此意染污故,唯属有覆无记性摄。它与四烦恼常共相应,为什么不是恶性呢?因所依末那的行相,非常微细,不能说它是恶。……染污末那在三界中也是这样,虽然于一切时中四烦恼都随逐着它,但因它的行相微细,所以能依的烦恼也随逐它而微细了。因它非常微细,不能记别是善,是恶,所以是无记。但它又有烦恼的覆障,故又名为有覆。」

  43 《杂阿含经》卷5(105经)(大正2,31c-32b)。

  44 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388:「这无明在小乘只是无覆无记的不染污无知(有部论师的解说),在大乘则属有覆无记性了。龙树菩萨说:『小乘习气于菩萨是烦恼』,正是这个见解。」

  另参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417。

  45 十二缘起:详参《杂阿含》(298经)(大正2,85a-b)。

  46 (1)四种缘起说:1、剎那缘起,2、连缚缘起,3、分位缘起,4、远续缘起。

  (2)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90-p.192:「……三、分位缘起:《发智论》说:无明、行,是前生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生的果。爱、取、有,是现生的因;生、老死,是未来生的果。十二支通于三世,有两重因果。所以名为分位,是阶段的意思。以人来说,如识入母胎,新生命开始,名为「识」。胎中肉团,还没有成(人)形阶段,名为「名色」。胎中人形成就,眼、耳等形成,名为「六处」。十二支,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阶段。每一阶段,在欲、色界的,都具足五蕴,以五蕴为体。名为「无明」、「识」等,是约这一阶段的特性而说,并非只是「无明」或「识」等。……。」

  (3)另参见《大毗婆沙论》卷23(大正27,117a-119b);《俱舍论》卷9(大正29,48c)。

  47 《杂阿含经》卷12(287经)(大正2,80c)。

  48 《杂阿含经》卷12(294经)(大正2,83c-84a)。

  49 参见《摄大乘论本》卷1(大正31,134a1-2)。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55:「不共无明的意义:真义就是真理,心就是悟解真理的无分别智。这无分别智对于诸法的真理,原可生起悟解,但有一种法常常能为障碍,使它不能生起。这真义心生的障碍者,在三性位的一切分中恒共俱行。这是什么法呢?就是恒行不共无明啊!」…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