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P15

  ..续本文上一页的生死苦果,更无生起的因缘了。所以阿罗汉现有的生死身,到了寿命尽时,就『前蕴灭,后蕴更不生』,而入于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声闻乘的进修,以此为最究竟的果位。

  己二、类别(p.245)

  此或慧解脱,或是俱解脱。

  己三、功德

  六通及三明,世间上福田。

  一、阿罗汉的种类

  1、经中说到阿罗汉,有六种152、九种153等分别,现在说二大类:此阿罗汉,或是慧解脱的,或是俱解脱的。

  2、定慧的解脱为阿罗汉之共德

  俱解脱,就是定与慧都解脱的。要知道,定与慧,都有烦恼障蔽他,所以不能现起;如能现起,就从这些障碍而得解脱。经中时常说到:『离贪欲者,心(定)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154这是说:依慧力的证入法性,无明等障得解脱。以定的寂静力,使贪爱等障解脱。如世间的外道们,也能离欲界烦恼(欲爱等)得初禅,离初禅烦恼得二禅……离四禅烦恼(色界烦恼──色爱等尽),得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离无所有处烦恼,得非想非非想定,但不能离非非想处烦恼,所以不脱生死。

  二、慧解脱与俱解脱

  1、在佛弟子的修证上:

  约少分说:都可说有这定与慧的解脱,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发无漏慧的,断见道所断惑,都可说有此二义。

  约全分说:就大大不同。如修到阿罗汉的,以慧力断尽无明为本──我见为本的一切烦恼,那是不消说的,大家都是一样的。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来说,就不同。

  (1)俱解脱:如能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无论是慧是定,都得到了究竟解脱。约得到定慧的全分离障说,称为俱解脱阿罗汉。155

  (2)慧解脱:如依未到定或初禅而得阿罗汉的,就于初禅或二禅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脱。即使能得四禅八定,也还不能彻底解脱定障。如慧证究竟而不能彻底解脱定障,就称为慧解脱阿罗汉。156

  第一说

  第二说

  慧解脱

  仅有未到定

  1、仅有未到定 (全分慧解脱)

  2、具有四禅八定(少分慧解脱)

  俱解脱

  1、具有四禅八定

  2、具灭尽定

  灭尽定(彻底解脱定障)

  2、生死苦果,依慧证法性而得解脱,所以定力不得究竟,也没有关系。阿罗汉的定力,是浅深不等的,所以可分好几类。

  三、六通

  1、俱解脱阿罗汉,不消说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其他的阿罗汉,凡能得四根本禅的,都能修发三明、六通。

  2、六通之内容

  神境通:变多为一,变一为多,隐显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碍他。入水,入地,还能凌空来去,手摸日月等。

  天眼通:见粗的又见细的,见近的又见远的,见明处又见暗处,见表面又见里面,尤其是能见众生的业色,知道来生是生天或落恶趣等。

  天耳通:近处远处,听到种种声音。能听了人类的不同方言,连天与鸟兽的语声,也都能明了。

  他心通:知道他众生心中所想念的。

  宿命通:知众生前生的往因,作什么业,从那里来。

  漏尽通:知烦恼的解脱情形,知烦恼已否彻底断尽。

  3、六通中的漏尽通,是一切阿罗汉所必有的。其余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发,外道也有能得到五通的。虽然说六通无碍,但所知所见的也有广狭不同,唯佛才能究竟。

  四、三明

  1、六通的前五通,是通于外道的,但三明是阿罗汉(三乘无学)所专有的。

  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这就是天眼,宿命,漏尽三通,但在阿罗汉身上,彻底究竟,所以又称为明。

  2、天眼明是能知未来的;宿命明是能知过去的。漏尽明以外,特别说这二通为明,就是对于三世业果明了的重视。阿罗汉有这样的殊胜功德,所以是世间的上上福田,应受人天的恭敬供养。

  己四、赞颂

  庚一、明日喻(p.248)

  明净恒不动,如日处晴空。

  庚二、莲花喻

  一切世间行,不染如莲华。

  再举两个譬喻,来赞叹阿罗汉的功德。

  一、明日喻

  1、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慧断尽了烦恼,所以是明而又净。在触对一切境界时,可以恒不动来说明。

  2、阿罗汉的功德,有『六恒住』157。在见色闻声等六境起用时,恒常是:『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158,这就是不动。在触对六境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但不会因此而起贪起瞋。

  3、一切利誉得失,在圣者的心境上,是不受外境所转动,『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159。俗语所说的『八风吹不动』160,就是阿罗汉的境界。这如经上说:『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161

  4、经中曾有云散日现的比喻:

  凡夫:如乌云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阳。

  初果:如乌云的忽然散开,露出了太阳一样。但乌云太多,还在忽而遮蔽忽而显现的变动中。

  二果至四果:如云渐渐淡了,散了,到末后,浮云净尽。

  阿罗汉极明极净,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

  二、莲花喻

  证得阿罗汉的圣者,无论定力的浅深怎样,在没有舍报以前,总是生活在世间。一样的吃饭,穿衣,来去;一样的游化人间,待人接物。他的身体,他的环境,还是世间的有漏法,还是无常苦不净的。然而,阿罗汉生活在这世间中,却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所以他在一切世间行中,清净不染,如莲华一样。莲花是生于淤泥中,而却『微妙香洁』。

  丁二、缘觉(p.249)

  或不由他觉,从于远离生,名辟支迦佛,合说为二乘。

  一、缘觉与声闻不同之处

  1、三乘共法的教化主机,是声闻乘,上面已大略说到。第二是缘觉乘。从证真断惑的地位来说,缘觉与声闻是一样的。

  2、但他的主要不同处:162

  (1)是不由他觉,也就是无师自悟的。

  如思惟无常而悟入了缘起的寂灭,成了圣果,故名无师自悟。

  虽不能如佛那样的大转*轮,但比起声闻弟子来,要依师长教诲,到底略胜一着。所以缘觉的根性,比声闻要利一点。

  (2)不由他觉的智慧,是由于远离而生的。

  远离,是远离愦闹,远离人事。他在因中,在证果以后,都是独往独来的,厌离人事的。他过着精严的十二头陀行163,孤居独处,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据说:这都出于没有佛法的时代,现乞食的出家相,但不会说法,只是现神通而已。

  二、缘觉之意义 164

  1、传说中,也有大众共住的缘觉,但这本是声闻根性,缘熟了自然证阿罗汉果,不过出于无佛的时代,所以也叫做缘觉而已。

  2、这一类圣者,名曰辟支迦佛,译义是独觉,也作缘觉,是由于观缘起而成道的缘故。

  3、证得辟支佛果的,与声闻乘的阿罗汉果,地位相同。所以,辟支佛与声闻,常合说为二乘。如与发菩提心的大乘相对论,就叫做小乘。

  1 《杂阿含》卷17(473经)(大正2,121a)。

  2 《别译杂阿含》卷16(350经)(大正2,489b):「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3 (1)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157:「什么叫诸苦?在对境而起领受时,分苦受、乐受、舍受──三受。但深一层观察,老病死等苦受,不消说是苦的──苦苦。乐受,如一旦失坏了,就会忧苦不了,叫坏苦。就使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在诸行流变中,到底不能究竟,所以叫行苦。这些,都离不了苦,而凡夫着为快乐,所以经说如贪刀头上的蜜一样。」

  (2)另参考:《成实论》卷6〈行苦品第七十九〉(大正32,282b)。

  4 (1)《大毗婆沙论》卷7(大正27,35b):「问:谁决定能种此顺解脱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者,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若无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者,虽起多分施、戒、闻善,而亦不能种此善根。」

  (2)《大毗婆沙论》卷176(大正27,885b-886a):「若诸有情或但惠施一抟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诵四句伽他,或须臾间修定加行而能种殖顺解脱分善根。由此后时,虽因烦恼造作种种身语意恶行,或作无间业,或复断灭一切善根,乃至身中无有少许白法种子,堕无间狱受种种苦,而得名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此中有喻,如钓鱼人以食为饵,置于钩上,着深水中。有鱼吞之,彼鱼尔时虽复游戏,或入穴中,当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当至岸上故。……」

  5 《妙法莲华经》卷1〈序品第1〉(大正9,3c22-26):「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6 这两位菩萨,详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p.126-127。

  7 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8 「先轨范师」:经部而折中有部之学者。(详参《印度之佛教》p.226)

  9 有关「菩萨行──波罗蜜多」之成立因缘,详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p.140-143。

  10 天台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11 贤首五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12 印顺导师于《华雨集》第四册(p.10)有讨论到「天台四教」、「贤首五教」与其印度佛法四期思想(佛法、初期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之配对。

  13 尼干子即耆那教,其主张:相对主义;灵魂及原子说;轮回和业论;修苦行;重视道德伦理。

  14 详参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法海探珍〉,p.152-161。

  15 参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四章〈阿兰若比丘与(近)聚落比丘〉,p.200-212。

  16 (1)《杂阿含》卷29(807经)(大正2,207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唯除送食及布…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