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迟一百劫得解脱。
菩萨是利根,修三大阿僧祇劫才究竟解脱。
关于根性的利钝,在大乘不共法的申述中,再依经论来说明。145
丙二、果位
丁一、声闻
再来叙述圣者证入的次第。声闻乘的修行者,证入圣果,一向分为四级,先说初果。
初果(须陀洹)--断三结:我见(有身见),戒禁取见,疑。
二果(斯陀含)--三结尽;贪、瞋、痴薄。
三果(阿那含)--断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瞋。
四果(阿罗汉)--断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146
戊一、初果(p.237)
见此正法者,初名须陀洹,三结断无余,无量生死息。
一、初果所体见的正法
1、观缘起法无常、无我而契入缘起空寂性的,就是体见正法,也叫做『入法界』。
2、初入正法的圣者,名须陀洹果。
须陀洹,是梵语,译义为『预流』或『入流』。修行到此,契入了法性流,也就参预了圣者的流类。
3、须陀洹果的证入,经中形容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得离狐疑,不由于他;入正法律得无所畏』。147所以,这是现见的,自觉的,于正法有了绝对的自信。
二、初果所断的烦恼
1、初果圣者,已断了生死的根本,最主要的烦恼。照后代论师的分析条理起来,烦恼是非常多的。但大体可分为二类:
见惑:见道所断的烦恼,是以智慧的体见法性而断的那部分。
修惑:修道所断的烦恼,是要从不断的修习中,一分一分断除的。
2、初果所断的,属于见惑。这也包含极多的烦恼,论师们称为八十八惑。148但佛在经中,总是重点的说:『断三结』。三结: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初果是彻底的断了,无有丝毫的剩余。结:是系缚生死的意思,断了三结,就是解开了生死的死结。
我见:是自我的妄执,为生死的根本,从我见而来的,是我所见,断见、常见,一见、异见,有见、无见……。我见断了,这一切也就都断了。
戒禁取:无意义的,外道的戒行。见到了真理,不会再以为外道的宗教行为,是可以得解脱的。不会再执取他,也就不会再去学习他。
疑:是对于佛,法(四谛、缘起),僧的狐疑不定。见了正法,是彻底明见,再不会将信将疑。
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些烦恼,早已伏而不起;到了证见法性,才是断了根,永无生起的可能。所以,断是彻底断尽,不只是不现起而已。以三结为首的一切见所断惑,都由于真智现前,体见法性而断尽了。
※八十八种见惑:(参见:杨白衣《俱舍要义》p.90-91;p.94)
欲界
苦谛
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10
32
集谛
除身、边、戒禁取
7
灭谛
除身、边、戒禁取
7
道谛
除身、边
8
色界
苦谛
除瞋
9
28
集谛
除瞋、身、边、戒禁取
6
灭谛
除瞋、身、边、戒禁取
6
道谛
除瞋、身、边
7
无色界
苦谛
除瞋
9
28
集谛
除瞋、身、边、戒禁取
6
灭谛
除瞋、身、边、戒禁取
6
道谛
除瞋、身、边
7
三、三结断无余,无量生死息
1、见了正法,断了烦恼,也就断了生死,因为生死苦果,是以烦恼为根源而生起的,因断果也就断了。证到初果,可说无量生死都已经息了。
2、经上说:如大池的水都干了,只剩一滴、二滴一样。
分别说:在没有证悟法性以前,未来的生死是无数量的。等到初入圣流,断了三结,再『不堕恶趣』。三恶道的业都失效了,三恶道的苦果,再也不会生起了。剩下来的,人间天上的业果,称为『极七有』。就是说:最多是七往天上,七还人间,一定要永断生死入涅槃。
3、这样看起来,到了初果,生死几乎都尽断了。现在虽还是生死身,虽可能还有七天七人的生死,但实已见到了生死的苦边,生死再不会无休止的延续下去了,所以在圣位中,初果是最可宝贵的,最难得的!得了初果,可说生死已了(一定会了)。如破竹一样,能破第一节,第二节以下,是不费力的一破到底。这是学佛法者当前的唯一目标。
戊二、二果(p.240)
二名斯陀含,进薄修断惑。
说明从初果而二果,三果,四果,就要说到断惑。但这有一番特殊意义,与初果的断惑不同,应该加以解说。
一、声闻果位由断惑来分别
1、众生生死的真正根源,是我见;须陀洹断了我见,生死就解脱了。(如大树的连根拔起,必死无疑一样)
2、其余未断的烦恼──修所断惑,滋润固有的业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间。剩下的烦恼,无论作(小)恶,或修戒修定,都不能成为人天的总报业与引业(只能是别报业与满业)。否则,生死也许还会无休止的,在人间天上延续下去。然而不会了,他仅能滋润旧业,使他往生天上人间。就是这样,由于我见断了,修惑也不能无限止的延续,永远润生下去。(如无根的树虽可能由树皮与树叶来吸收养分,但不可能维持大树的长期生存一样)
3、证得初果的,如不断进修,可能这一生就证入涅槃。(如拔起的大树,在烈日下,很快会枯黄了)
如进修停顿,特别是在家弟子们,为家庭,职业,生活所累,但烦恼也是会萎缩,很快会断尽的。充其量,也只维持七返生死而已。所以证得初果的,虽可能有『隔阴之迷』149,但决不像凡夫一样。无论怎样,也还是生死已有边际,可说生死已了。
二、二果「一来」薄贪瞋痴,断欲界六品修惑(上上品~中下品)。
第二果,名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语,译义为『一来』。因为,或是由初果而进修,或是经过了人间天上的六番生死,修道所断的烦恼,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说是断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润生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再不能延续下去了。到了这一阶段,由于进修而减薄了修道所断惑,只有一番生死的力量,所以称为斯陀含果。
※八十一品修惑:(参见:杨白衣《俱舍要义》p.95)
欲界
贪
一、五趣杂居地───九品
瞋
痴
慢
色界
贪
二、离生喜乐地───九品
三、定生喜乐地───九品
四、离喜妙乐地───九品
五、舍念清净地───九品
痴
慢
无色界
贪
六、空无边处地───九品
七、识无边处地───九品
八、无所有处地───九品
九、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品
痴
慢
※烦恼与润生:(参见:杨白衣《俱舍要义》p.126)
预流向
前十五心
见道
有学位
预流果
第十六心道类智
修道
一来向
上上品
润二大生
欲界修惑
上中品
润一大生
上下品
润一大生
中上品
润一大生
中中品
润一大生
一来果
中下品
不还向
下上品
润一大生
下中品
不还果
下下品
阿罗汉向
色界初禅第一品,断无间道至无色界有顶地之第九品
上二界修惑
断金刚无间道
阿罗汉果
有顶地第九品断解脱道
无学道
无学位
戊三、三果(p.242)
三名阿那含,离欲不复还。
一、三果「不来」的意义
1、再进一步,是三果,名叫阿那含。
2、阿那含:是梵语,译义为『不来』或『不还』。
阿那含果死后,离欲界而上生色界,或者无色界,一定就在那边入涅槃,再不复还来生欲界了。这或是由二果而进修,在这生中证不还果;或是返来人间,只剩这一往天上的生死了。
二、三果所断的烦恼
1、欲界的修道所断惑,到此已断尽了,所以不再能成欲界的生死。
2、佛在经中,总是说:『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
五下分结是:身见,戒禁取,疑,欲贪,瞋。
这五类,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所以叫下(对上二界)分。
3、身见、戒禁取、疑──三结,在见道得初果时,先已经断尽了;
4、现在又进一步的断尽了欲贪与瞋,也就是断尽了一切欲界修惑。
瞋恚:是专属于欲界的烦恼。
欲贪:指欲界的贪欲而说。欲贪断尽了而证得三果的,虽然身在人间,但对欲界的五欲,男女的性欲,已经不再染着。所以如证得三果,就是在家弟子,也是会绝男女之欲的。
戊四、四果
己一、境界(p.243)
断惑究竟者,名曰阿罗汉,毕故不造新,生死更无缘。
一、二果以来的圣者之修惑会自然萎缩
1、体见正法而断了见惑的圣者,知见是绝对的正确了。但在一切境界上,爱染的力量还很强。所以可能进修停顿,或者再生人天,忘失本来。
2、不过修惑是自然萎缩(如拔了根,树皮会干枯一样),圣道的潜力一定会现起,一定会再向前进的。在这再进修中,无论是行住坐卧,衣食语默,毁誉得失,衰老病患,待人接物,在这一切境界上,能提起正念,时时照顾,不断熏修,这能使爱染为本的修惑,渐渐销融净尽。这是二果以来都是如此的。
二、最究竟的四果阿罗汉
1、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现生不断进修;或是阿那含(三果)死后,生到上界,圣道现前,到了断惑究竟净尽的时候,就证第四果,名为阿罗汉。
2、阿罗汉:是梵语,或译义为:150
『应』:是真正应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无生』、『杀贼』: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会再有生死的生起了。
总之,这是断尽烦恼,断尽生死的极果。
3、所断的烦恼,论师说是色、无色界的修断烦恼。
佛在经中说:『五(顺)上(分)结』151断得阿罗汉。
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色贪、无色贪:是色界与无色界的贪染。
掉举、慢、无明:也应该是二界不同的。
但修惑以染爱为本,所以特约二界而分别为二类。这五结,是使众生生于上界的,现在也断了,就断尽了系缚三界的一切烦恼。烦恼既断尽了,那依烦恼润生而感果的故业──从前以我见为中心而造的业力,已经完毕而不再有效。又不会再造新业,所以未来…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