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遲一百劫得解脫。
菩薩是利根,修叁大阿僧祇劫才究竟解脫。
關于根性的利鈍,在大乘不共法的申述中,再依經論來說明。145
丙二、果位
丁一、聲聞
再來敘述聖者證入的次第。聲聞乘的修行者,證入聖果,一向分爲四級,先說初果。
初果(須陀洹)--斷叁結:我見(有身見),戒禁取見,疑。
二果(斯陀含)--叁結盡;貪、瞋、癡薄。
叁果(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欲貪,瞋。
四果(阿羅漢)--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146
戊一、初果(p.237)
見此正法者,初名須陀洹,叁結斷無余,無量生死息。
一、初果所體見的正法
1、觀緣起法無常、無我而契入緣起空寂性的,就是體見正法,也叫做『入法界』。
2、初入正法的聖者,名須陀洹果。
須陀洹,是梵語,譯義爲『預流』或『入流』。修行到此,契入了法性流,也就參預了聖者的流類。
3、須陀洹果的證入,經中形容爲:『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得離狐疑,不由于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147所以,這是現見的,自覺的,于正法有了絕對的自信。
二、初果所斷的煩惱
1、初果聖者,已斷了生死的根本,最主要的煩惱。照後代論師的分析條理起來,煩惱是非常多的。但大體可分爲二類:
見惑:見道所斷的煩惱,是以智慧的體見法性而斷的那部分。
修惑:修道所斷的煩惱,是要從不斷的修習中,一分一分斷除的。
2、初果所斷的,屬于見惑。這也包含極多的煩惱,論師們稱爲八十八惑。148但佛在經中,總是重點的說:『斷叁結』。叁結: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初果是徹底的斷了,無有絲毫的剩余。結:是系縛生死的意思,斷了叁結,就是解開了生死的死結。
我見:是自我的妄執,爲生死的根本,從我見而來的,是我所見,斷見、常見,一見、異見,有見、無見……。我見斷了,這一切也就都斷了。
戒禁取:無意義的,外道的戒行。見到了真理,不會再以爲外道的宗教行爲,是可以得解脫的。不會再執取他,也就不會再去學習他。
疑:是對于佛,法(四谛、緣起),僧的狐疑不定。見了正法,是徹底明見,再不會將信將疑。
在修行的過程中,這些煩惱,早已伏而不起;到了證見法性,才是斷了根,永無生起的可能。所以,斷是徹底斷盡,不只是不現起而已。以叁結爲首的一切見所斷惑,都由于真智現前,體見法性而斷盡了。
※八十八種見惑:(參見:楊白衣《俱舍要義》p.90-91;p.94)
欲界
苦谛
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戒
10
32
集谛
除身、邊、戒禁取
7
滅谛
除身、邊、戒禁取
7
道谛
除身、邊
8
色界
苦谛
除瞋
9
28
集谛
除瞋、身、邊、戒禁取
6
滅谛
除瞋、身、邊、戒禁取
6
道谛
除瞋、身、邊
7
無色界
苦谛
除瞋
9
28
集谛
除瞋、身、邊、戒禁取
6
滅谛
除瞋、身、邊、戒禁取
6
道谛
除瞋、身、邊
7
叁、叁結斷無余,無量生死息
1、見了正法,斷了煩惱,也就斷了生死,因爲生死苦果,是以煩惱爲根源而生起的,因斷果也就斷了。證到初果,可說無量生死都已經息了。
2、經上說:如大池的水都幹了,只剩一滴、二滴一樣。
分別說:在沒有證悟法性以前,未來的生死是無數量的。等到初入聖流,斷了叁結,再『不墮惡趣』。叁惡道的業都失效了,叁惡道的苦果,再也不會生起了。剩下來的,人間天上的業果,稱爲『極七有』。就是說:最多是七往天上,七還人間,一定要永斷生死入涅槃。
3、這樣看起來,到了初果,生死幾乎都盡斷了。現在雖還是生死身,雖可能還有七天七人的生死,但實已見到了生死的苦邊,生死再不會無休止的延續下去了,所以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寶貴的,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一定會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是不費力的一破到底。這是學佛法者當前的唯一目標。
戊二、二果(p.240)
二名斯陀含,進薄修斷惑。
說明從初果而二果,叁果,四果,就要說到斷惑。但這有一番特殊意義,與初果的斷惑不同,應該加以解說。
一、聲聞果位由斷惑來分別
1、衆生生死的真正根源,是我見;須陀洹斷了我見,生死就解脫了。(如大樹的連根拔起,必死無疑一樣)
2、其余未斷的煩惱──修所斷惑,滋潤固有的業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剩下的煩惱,無論作(小)惡,或修戒修定,都不能成爲人天的總報業與引業(只能是別報業與滿業)。否則,生死也許還會無休止的,在人間天上延續下去。然而不會了,他僅能滋潤舊業,使他往生天上人間。就是這樣,由于我見斷了,修惑也不能無限止的延續,永遠潤生下去。(如無根的樹雖可能由樹皮與樹葉來吸收養分,但不可能維持大樹的長期生存一樣)
3、證得初果的,如不斷進修,可能這一生就證入涅槃。(如拔起的大樹,在烈日下,很快會枯黃了)
如進修停頓,特別是在家弟子們,爲家庭,職業,生活所累,但煩惱也是會萎縮,很快會斷盡的。充其量,也只維持七返生死而已。所以證得初果的,雖可能有『隔陰之迷』149,但決不像凡夫一樣。無論怎樣,也還是生死已有邊際,可說生死已了。
二、二果「一來」薄貪瞋癡,斷欲界六品修惑(上上品~中下品)。
第二果,名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語,譯義爲『一來』。因爲,或是由初果而進修,或是經過了人間天上的六番生死,修道所斷的煩惱,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說是斷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潤生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再不能延續下去了。到了這一階段,由于進修而減薄了修道所斷惑,只有一番生死的力量,所以稱爲斯陀含果。
※八十一品修惑:(參見:楊白衣《俱舍要義》p.95)
欲界
貪
一、五趣雜居地───九品
瞋
癡
慢
色界
貪
二、離生喜樂地───九品
叁、定生喜樂地───九品
四、離喜妙樂地───九品
五、舍念清淨地───九品
癡
慢
無色界
貪
六、空無邊處地───九品
七、識無邊處地───九品
八、無所有處地───九品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九品
癡
慢
※煩惱與潤生:(參見:楊白衣《俱舍要義》p.126)
預流向
前十五心
見道
有學位
預流果
第十六心道類智
修道
一來向
上上品
潤二大生
欲界修惑
上中品
潤一大生
上下品
潤一大生
中上品
潤一大生
中中品
潤一大生
一來果
中下品
不還向
下上品
潤一大生
下中品
不還果
下下品
阿羅漢向
色界初禅第一品,斷無間道至無色界有頂地之第九品
上二界修惑
斷金剛無間道
阿羅漢果
有頂地第九品斷解脫道
無學道
無學位
戊叁、叁果(p.242)
叁名阿那含,離欲不複還。
一、叁果「不來」的意義
1、再進一步,是叁果,名叫阿那含。
2、阿那含:是梵語,譯義爲『不來』或『不還』。
阿那含果死後,離欲界而上生色界,或者無色界,一定就在那邊入涅槃,再不複還來生欲界了。這或是由二果而進修,在這生中證不還果;或是返來人間,只剩這一往天上的生死了。
二、叁果所斷的煩惱
1、欲界的修道所斷惑,到此已斷盡了,所以不再能成欲界的生死。
2、佛在經中,總是說:『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五下分結是: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
這五類,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所以叫下(對上二界)分。
3、身見、戒禁取、疑──叁結,在見道得初果時,先已經斷盡了;
4、現在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與瞋,也就是斷盡了一切欲界修惑。
瞋恚:是專屬于欲界的煩惱。
欲貪:指欲界的貪欲而說。欲貪斷盡了而證得叁果的,雖然身在人間,但對欲界的五欲,男女的性欲,已經不再染著。所以如證得叁果,就是在家弟子,也是會絕男女之欲的。
戊四、四果
己一、境界(p.243)
斷惑究竟者,名曰阿羅漢,畢故不造新,生死更無緣。
一、二果以來的聖者之修惑會自然萎縮
1、體見正法而斷了見惑的聖者,知見是絕對的正確了。但在一切境界上,愛染的力量還很強。所以可能進修停頓,或者再生人天,忘失本來。
2、不過修惑是自然萎縮(如拔了根,樹皮會幹枯一樣),聖道的潛力一定會現起,一定會再向前進的。在這再進修中,無論是行住坐臥,衣食語默,毀譽得失,衰老病患,待人接物,在這一切境界上,能提起正念,時時照顧,不斷熏修,這能使愛染爲本的修惑,漸漸銷融淨盡。這是二果以來都是如此的。
二、最究竟的四果阿羅漢
1、證得初果或二果、叁果,現生不斷進修;或是阿那含(叁果)死後,生到上界,聖道現前,到了斷惑究竟淨盡的時候,就證第四果,名爲阿羅漢。
2、阿羅漢:是梵語,或譯義爲:150
『應』:是真正應受人天供養的聖者。
『無生』、『殺賊』: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會再有生死的生起了。
總之,這是斷盡煩惱,斷盡生死的極果。
3、所斷的煩惱,論師說是色、無色界的修斷煩惱。
佛在經中說:『五(順)上(分)結』151斷得阿羅漢。
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色貪、無色貪:是色界與無色界的貪染。
掉舉、慢、無明:也應該是二界不同的。
但修惑以染愛爲本,所以特約二界而分別爲二類。這五結,是使衆生生于上界的,現在也斷了,就斷盡了系縛叁界的一切煩惱。煩惱既斷盡了,那依煩惱潤生而感果的故業──從前以我見爲中心而造的業力,已經完畢而不再有效。又不會再造新業,所以未來…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