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生死苦果,更無生起的因緣了。所以阿羅漢現有的生死身,到了壽命盡時,就『前蘊滅,後蘊更不生』,而入于不生不滅的無余涅槃。
──聲聞乘的進修,以此爲最究竟的果位。
己二、類別(p.245)
此或慧解脫,或是俱解脫。
己叁、功德
六通及叁明,世間上福田。
一、阿羅漢的種類
1、經中說到阿羅漢,有六種152、九種153等分別,現在說二大類:此阿羅漢,或是慧解脫的,或是俱解脫的。
2、定慧的解脫爲阿羅漢之共德
俱解脫,就是定與慧都解脫的。要知道,定與慧,都有煩惱障蔽他,所以不能現起;如能現起,就從這些障礙而得解脫。經中時常說到:『離貪欲者,心(定)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154這是說:依慧力的證入法性,無明等障得解脫。以定的寂靜力,使貪愛等障解脫。如世間的外道們,也能離欲界煩惱(欲愛等)得初禅,離初禅煩惱得二禅……離四禅煩惱(色界煩惱──色愛等盡),得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離無所有處煩惱,得非想非非想定,但不能離非非想處煩惱,所以不脫生死。
二、慧解脫與俱解脫
1、在佛弟子的修證上:
約少分說:都可說有這定與慧的解脫,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發無漏慧的,斷見道所斷惑,都可說有此二義。
約全分說:就大大不同。如修到阿羅漢的,以慧力斷盡無明爲本──我見爲本的一切煩惱,那是不消說的,大家都是一樣的。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來說,就不同。
(1)俱解脫:如能得滅盡定的阿羅漢,無論是慧是定,都得到了究竟解脫。約得到定慧的全分離障說,稱爲俱解脫阿羅漢。155
(2)慧解脫:如依未到定或初禅而得阿羅漢的,就于初禅或二禅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脫。即使能得四禅八定,也還不能徹底解脫定障。如慧證究竟而不能徹底解脫定障,就稱爲慧解脫阿羅漢。156
第一說
第二說
慧解脫
僅有未到定
1、僅有未到定 (全分慧解脫)
2、具有四禅八定(少分慧解脫)
俱解脫
1、具有四禅八定
2、具滅盡定
滅盡定(徹底解脫定障)
2、生死苦果,依慧證法性而得解脫,所以定力不得究竟,也沒有關系。阿羅漢的定力,是淺深不等的,所以可分好幾類。
叁、六通
1、俱解脫阿羅漢,不消說是能得六通及叁明功德的。其他的阿羅漢,凡能得四根本禅的,都能修發叁明、六通。
2、六通之內容
神境通:變多爲一,變一爲多,隱顯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礙他。入水,入地,還能淩空來去,手摸日月等。
天眼通:見粗的又見細的,見近的又見遠的,見明處又見暗處,見表面又見裏面,尤其是能見衆生的業色,知道來生是生天或落惡趣等。
天耳通:近處遠處,聽到種種聲音。能聽了人類的不同方言,連天與鳥獸的語聲,也都能明了。
他心通:知道他衆生心中所想念的。
宿命通:知衆生前生的往因,作什麼業,從那裏來。
漏盡通:知煩惱的解脫情形,知煩惱已否徹底斷盡。
3、六通中的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的。其余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發,外道也有能得到五通的。雖然說六通無礙,但所知所見的也有廣狹不同,唯佛才能究竟。
四、叁明
1、六通的前五通,是通于外道的,但叁明是阿羅漢(叁乘無學)所專有的。
叁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這就是天眼,宿命,漏盡叁通,但在阿羅漢身上,徹底究竟,所以又稱爲明。
2、天眼明是能知未來的;宿命明是能知過去的。漏盡明以外,特別說這二通爲明,就是對于叁世業果明了的重視。阿羅漢有這樣的殊勝功德,所以是世間的上上福田,應受人天的恭敬供養。
己四、贊頌
庚一、明日喻(p.248)
明淨恒不動,如日處晴空。
庚二、蓮花喻
一切世間行,不染如蓮華。
再舉兩個譬喻,來贊歎阿羅漢的功德。
一、明日喻
1、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智慧斷盡了煩惱,所以是明而又淨。在觸對一切境界時,可以恒不動來說明。
2、阿羅漢的功德,有『六恒住』157。在見色聞聲等六境起用時,恒常是:『不苦不樂,舍心住正念正智』158,這就是不動。在觸對六境時,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但不會因此而起貪起瞋。
3、一切利譽得失,在聖者的心境上,是不受外境所轉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159。俗語所說的『八風吹不動』160,就是阿羅漢的境界。這如經上說:『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谛觀法生滅』。161
4、經中曾有雲散日現的比喻:
凡夫:如烏雲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陽。
初果:如烏雲的忽然散開,露出了太陽一樣。但烏雲太多,還在忽而遮蔽忽而顯現的變動中。
二果至四果:如雲漸漸淡了,散了,到末後,浮雲淨盡。
阿羅漢極明極淨,正如日光朗照,處在萬裏無雲的晴空一樣。
二、蓮花喻
證得阿羅漢的聖者,無論定力的淺深怎樣,在沒有舍報以前,總是生活在世間。一樣的吃飯,穿衣,來去;一樣的遊化人間,待人接物。他的身體,他的環境,還是世間的有漏法,還是無常苦不淨的。然而,阿羅漢生活在這世間中,卻不受雜染的環境所熏變。所以他在一切世間行中,清淨不染,如蓮華一樣。蓮花是生于淤泥中,而卻『微妙香潔』。
丁二、緣覺(p.249)
或不由他覺,從于遠離生,名辟支迦佛,合說爲二乘。
一、緣覺與聲聞不同之處
1、叁乘共法的教化主機,是聲聞乘,上面已大略說到。第二是緣覺乘。從證真斷惑的地位來說,緣覺與聲聞是一樣的。
2、但他的主要不同處:162
(1)是不由他覺,也就是無師自悟的。
如思惟無常而悟入了緣起的寂滅,成了聖果,故名無師自悟。
雖不能如佛那樣的大轉*輪,但比起聲聞弟子來,要依師長教誨,到底略勝一著。所以緣覺的根性,比聲聞要利一點。
(2)不由他覺的智慧,是由于遠離而生的。
遠離,是遠離愦鬧,遠離人事。他在因中,在證果以後,都是獨往獨來的,厭離人事的。他過著精嚴的十二頭陀行163,孤居獨處,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據說:這都出于沒有佛法的時代,現乞食的出家相,但不會說法,只是現神通而已。
二、緣覺之意義 164
1、傳說中,也有大衆共住的緣覺,但這本是聲聞根性,緣熟了自然證阿羅漢果,不過出于無佛的時代,所以也叫做緣覺而已。
2、這一類聖者,名曰辟支迦佛,譯義是獨覺,也作緣覺,是由于觀緣起而成道的緣故。
3、證得辟支佛果的,與聲聞乘的阿羅漢果,地位相同。所以,辟支佛與聲聞,常合說爲二乘。如與發菩提心的大乘相對論,就叫做小乘。
1 《雜阿含》卷17(473經)(大正2,121a)。
2 《別譯雜阿含》卷16(350經)(大正2,489b):「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3 (1)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57:「什麼叫諸苦?在對境而起領受時,分苦受、樂受、舍受──叁受。但深一層觀察,老病死等苦受,不消說是苦的──苦苦。樂受,如一旦失壞了,就會憂苦不了,叫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的舍受,在諸行流變中,到底不能究竟,所以叫行苦。這些,都離不了苦,而凡夫著爲快樂,所以經說如貪刀頭上的蜜一樣。」
(2)另參考:《成實論》卷6〈行苦品第七十九〉(大正32,282b)。
4 (1)《大毗婆沙論》卷7(大正27,35b):「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
(2)《大毗婆沙論》卷176(大正27,885b-886a):「若諸有情或但惠施一抟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誦四句伽他,或須臾間修定加行而能種殖順解脫分善根。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語意惡行,或作無間業,或複斷滅一切善根,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無間獄受種種苦,而得名爲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此中有喻,如釣魚人以食爲餌,置于鈎上,著深水中。有魚吞之,彼魚爾時雖複遊戲,或入穴中,當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當至岸上故。……」
5 《妙法蓮華經》卷1〈序品第1〉(大正9,3c22-26):「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一切種智。」
6 這兩位菩薩,詳參《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叁章,p.126-127。
7 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8 「先軌範師」:經部而折中有部之學者。(詳參《印度之佛教》p.226)
9 有關「菩薩行──波羅蜜多」之成立因緣,詳參《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叁章,p.140-143。
10 天臺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11 賢首五教: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12 印順導師于《華雨集》第四冊(p.10)有討論到「天臺四教」、「賢首五教」與其印度佛法四期思想(佛法、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之配對。
13 尼幹子即耆那教,其主張:相對主義;靈魂及原子說;輪回和業論;修苦行;重視道德倫理。
14 詳參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法海探珍〉,p.152-161。
15 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四章〈阿蘭若比丘與(近)聚落比丘〉,p.200-212。
16 (1)《雜阿含》卷29(807經)(大正2,207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諸比丘勿複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二月坐禅,無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