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時。爾時、世尊坐禅,二月過已,從禅覺,于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昙于二月中,雲何坐禅?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
(2)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890提及《諸佛要集經》有「佛叁月燕坐」之說。(或參《諸佛要集經》,大正17,756b以下。)
17 (1)《大般涅槃經》卷36(大正12,580b18-20):「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2)《大毗婆沙論》卷6(大正27,26c17-21):「複次爲止谄曲及愚癡故。謂波羅衍拿是婆羅門種,雖有智慧而阙淨信,無信之慧增長谄曲。爲止彼谄曲故說信爲頂。新學苾刍是釋迦種,雖有淨信而阙智慧,無慧之信增長愚癡。爲止彼愚癡故說慧爲頂。」
18 《解脫道論》卷3〈分別行處品〉(大正32,412a20-28)分析「性行cariya」有十四類。《清淨道論》則分爲六類──貪、瞋、癡、信、覺及尋六類行者,詳見底本,p.108-110。
19 此句之「由」字,按《論語.泰伯》有聽命、照著辦之意。(《古代漢語詞典》p.1896)
20 見道位中聖者有二:隨信行,隨法行。參見:《大毗婆沙論》卷54(大正27,278a-280b);《俱舍論》卷23(大正29,122b-c)。
21 參見《摩诃僧祇律》卷35(大正22,510a-b)。另見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四章〈阿蘭若比丘與(近)聚落比丘〉,p.211-212。
22 參見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四章〈教內對立的傾向〉,p.184-189。
23 《雜阿含》卷12(293經)(大正2,83c)。
24 (1)《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法身章第八〉(大正12,221b17-c11):「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于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 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谛。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谛義。何等爲說二聖谛義?謂說作聖谛義,說無作聖谛義。說作聖谛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爲生死、無爲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無余。說無作聖谛義者,說無量四聖谛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如是八聖谛,如來說四聖谛。如是無作四聖谛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世尊!非壞法故,名爲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參見: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p.210-220)
(2)《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12,221b21-26):「說作聖谛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爲生死、無爲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無余。」之對應文句,《大寶積經》卷119〈勝鬘夫人會第48〉(大正11,677a2-5)爲:「作聖谛者,是不圓滿四聖谛義。何以故?由他護故,而不能得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不知有爲無爲及于涅槃。」
25 《大般涅槃經》卷27(大正12,524a28-b9):「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爲性。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叁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爲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涅槃。」
26 參見《大般涅槃經》卷7(大正12,406b12-27)。
27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 (大正12,1112a)。
28 《大毗婆沙論》卷34引〈義品〉(大正27,176a-b):「趣求諸欲人,常起于稀望,所欲若稱遂,心便大歡喜。趣求諸欲人,常起于稀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
29 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58-p.60。
30 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58-p.259:「五蘊,不一定要流轉在生死中,不過由煩惱,尤其是愛取系縛住了他,才在生死中流轉的。五蘊從取而生,爲取所取,又生起愛取,所以叫五取蘊。愛是染著,取是執取;由愛取力,執我我所,于是那外在的器界,與內在的身心,發生密切的不相舍離的關系,觸處成礙,成爲系縛的現象了。......衆生是假名的,本無自體;不過由五取蘊的和合統一,似有個體的有情。此依蘊施設的假我,在前陰後陰的相續生死中,永遠在活動,往來諸趣,受生死的系縛。」
31 參見《雜阿含經》卷3(64經)(大正2,16c-17a);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59-p.60。
32 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60:「處,是生長門的意義,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有情的認識作用,不能獨存,要依于因緣。」
33 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60-p.62
34 增上緣:不論那一法,凡是有生起他法的勝用,或者不礙其他法的生起,都叫增上緣。(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66)
35 所緣緣:心心所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緣境,這所緣境,能爲心心所生起之緣,所以叫所緣緣。(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66)
36 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62-p.64。
37 參見《成實論》卷2(大正32,251a)。
38 《法蘊足論》卷12(大正26,513a)。
39 參見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74:「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偈頌之解說。
40 人情凡十九輩:《修行道地經》卷2(大正15,192b):「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以何了知?分別塵勞爾乃知之。何謂十九?一曰,貪淫。二曰,瞋恚。叁曰,愚癡。四曰,淫怒。五曰,淫癡。六曰,癡恚。七曰,淫怒愚癡。八曰,口清意淫。九曰,言柔心剛。十曰,口慧心癡。十一者,言美而懷叁毒。十二者,言粗心和。十叁者,惡口心剛。十四者,言粗心癡。十五者,口粗而懷叁毒。十六者,口癡心淫。十七者,口癡懷怒。十八者,心口俱癡。十九者,口癡心懷叁毒。于是頌曰:其有淫怒癡,合此爲叁毒;兩兩而雜錯,計便複有四;口柔複有四,口癡言癡四;世尊之所說,人情十九種。」
41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3(大正36,21c)。
42 《品類足論》卷1(大正26,693a)。另參: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57-58:「一切法的性類,總分爲四:一、善性,二、惡性,叁、有覆無記,四、無覆無記。染汙意是屬于那一性類所攝的呢?此意染汙故,唯屬有覆無記性攝。它與四煩惱常共相應,爲什麼不是惡性呢?因所依末那的行相,非常微細,不能說它是惡。……染汙末那在叁界中也是這樣,雖然于一切時中四煩惱都隨逐著它,但因它的行相微細,所以能依的煩惱也隨逐它而微細了。因它非常微細,不能記別是善,是惡,所以是無記。但它又有煩惱的覆障,故又名爲有覆。」
43 《雜阿含經》卷5(105經)(大正2,31c-32b)。
44 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388:「這無明在小乘只是無覆無記的不染汙無知(有部論師的解說),在大乘則屬有覆無記性了。龍樹菩薩說:『小乘習氣于菩薩是煩惱』,正是這個見解。」
另參見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417。
45 十二緣起:詳參《雜阿含》(298經)(大正2,85a-b)。
46 (1)四種緣起說:1、剎那緣起,2、連縛緣起,3、分位緣起,4、遠續緣起。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90-p.192:「……叁、分位緣起:《發智論》說:無明、行,是前生的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生的果。愛、取、有,是現生的因;生、老死,是未來生的果。十二支通于叁世,有兩重因果。所以名爲分位,是階段的意思。以人來說,如識入母胎,新生命開始,名爲「識」。胎中肉團,還沒有成(人)形階段,名爲「名色」。胎中人形成就,眼、耳等形成,名爲「六處」。十二支,是叁世因果的十二階段。每一階段,在欲、色界的,都具足五蘊,以五蘊爲體。名爲「無明」、「識」等,是約這一階段的特性而說,並非只是「無明」或「識」等。……。」
(3)另參見《大毗婆沙論》卷23(大正27,117a-119b);《俱舍論》卷9(大正29,48c)。
47 《雜阿含經》卷12(287經)(大正2,80c)。
48 《雜阿含經》卷12(294經)(大正2,83c-84a)。
49 參見《攝大乘論本》卷1(大正31,134a1-2)。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55:「不共無明的意義:真義就是真理,心就是悟解真理的無分別智。這無分別智對于諸法的真理,原可生起悟解,但有一種法常常能爲障礙,使它不能生起。這真義心生的障礙者,在叁性位的一切分中恒共俱行。這是什麼法呢?就是恒行不共無明啊!」…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