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P13

  ..续本文上一页(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个人,那怎么能脱离火宅的灾患呢?

  戊二、后三支

  己一、正勤(p.229)

  正勤徧策发,

  己二、正念

  己三、正定

  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证慧,慧成得解脱。

  一、正勤徧策发

  1、有了正确的见地,清净的行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进修趣证了。这要有正勤,是向厌,向离欲,向灭的精进,也称为正精进。

  2、佛说正勤为『四正勤』:135

  没有生起的恶法,要使他不生。

  已生的恶法,要断除他。

  没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

  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长广大起来。

  3、正勤是通于三学,有普遍策发推动的力量,就是一切离恶行善的努力。

  戒学:正勤是离毁犯而持净戒的努力。

  定学:正勤是远离定障,如五欲五盖等,而修定善的努力。

  慧学:这是远离邪僻的知见妄执,而得正见正思的努力。

  这一切,都要精进修习,才能成功。世间的善事,都还非努力不可,何况出世大事?所以佛在游行休息时,听到阿难说精进,就立刻起坐,表示对于精进的无限崇敬。136

  二、由正念而得正定

  1、有了正知见与清净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习得来。

  念:是专心系念,为摄心不乱的主要修法。

  2、这里,还是以出离心为导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别的,就是从正见,正思惟得来的正念。这是与慧相应的,向于涅槃的正念。

  3、正念修习成就,能得正定。

  约定境说,就是上面所说的七依定;

  佛又特别重视四禅(这是最容易发慧的定)。137

  这不是一般的定,是与念慧相应的,向涅槃的胜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齐修。

  三、依定起证慧,慧成得解脱

  1、依正定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也就是涅槃智。

  2、出世的无漏慧成就,就断烦恼,证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脱。

  3、到此,才完成修习出世解脱道的目标。解脱,涅槃,由修习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说道谛,总是说八正道,誉为『八正道行入涅槃』。138

  四、八正道与三学的关系

  1、在这三学、八正道的叙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

  三学:是戒而定,定而慧;

  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

  2、其实,道次是一样的。因为,慧学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见是闻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发起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精进遍通一切,特别是依着精进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学。定与慧是相应的,就是修慧。等到从定而发无漏慧,是现证慧,真实的慧学,从此而得解脱。

  3、佛说的解脱道,三学与八正道一样:不离闻思修及现证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脱的次第。三学与八正道的一致性,试列表如下:

   正见───────────闻慧位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学

   ┌──修慧位────定增上学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学

   └──现证慧位───得 解 脱

  丁三、总集道品(p.232)

  佛说诸道品,总集三十七,道同随机异,或是浅深别。

  一、佛说诸道品,总集三十七

  1、佛说道谛,总是说八正道支。但散在各处经中,佛说的修道项目,更有种种道品。道品,是道类,是将修道的项目,组成一类一类的。

  2、经中将道品,总集为三十七道品,分七大类: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支。

  3、这七大类──三十七类,为什么叫道品?

  道是菩提的意译,这些都是修行而得三菩提──正觉的不同项目,所以叫道品。

  二、三十七道品之七类内容 139

  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念处是慧相应的念,重在观慧。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 四正勤: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诸恶不善法令断、

  未生诸善法令生、已生诸善法令增长。

  3、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止神足、观神足。

  四神足是定,定为神通所依止,称为神足。虽是定,但由修发三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观而不同,所以分为四神足。

  4、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这五项功德,修得坚定而为引发功德的根源,名为根。

  5、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这五事已有降伏烦恼等力量,所以叫力。

  6、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类,为引发正觉的因素。

  7、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道同随机异

  1、解脱生死的道品,为什么说有这七类──三十七品呢?

  古人以为:道体是同一的。

  修习的功德,本来是很多的,佛说的也只是举其主要而说。众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脱生死的道,不会是不同的。

  2、不过随众生的根机不同,佛就说有别异的道品而已。从经中看来,任何一项道品(其实是包含一切功德,不过举其重要而说),都是能解脱生死的,都说为『一乘道』的。

  3、将一切道品总合起来,解脱道的主要项目,不外乎十类:

  

  (1)信──信根,信力。

     (2)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3)念──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4)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5)慧──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6)寻思──正思惟。

     (7)戒──正语,正业,正命。

     (8)喜──喜觉支。

     (9)舍──舍觉支。

     (10)轻安──轻安觉支。

  道的主要项目,虽有此十种。但正见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舍,轻安,不外乎定中的功德。所以八正道的叙述,是最圆满的;而三学是最简要的。

  四、部派论师认为七类道品有浅深之别

  有说:在个人修学的程序上,这七类道品,都是需要的;是浅深次第的差别,而一类类的进修。以为:初学──修四念处;暖位──修四正勤;顶位──修四神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见道位──修八正道;修道位──修七觉支,但这也不过约特胜的意义说说而已。140

  ※说一切有部的修行位次:

  贤

  五 停 心

  三贤

  (外凡)

  七加行

  别相念住

  

  总相念住

  

  暖

  四善根

  (内凡)

  顶

  

  忍

  

  世第一法

  圣

  预流

  向

  见道

  有学

  果

  修道

  一来

  向

  

  果

  

  不还

  向

  

  果

  

  阿罗汉

  向

  

  果

  无学道

  无学

  丙二、结说(p.235)

  此是圣所行,此是圣所证,三乘诸圣者,一味涅槃城。

  一、此是圣所行所证

  1、出世的解脱法门──四谛,缘起;道谛中的三学,八正道,都如上文说过了。这都是圣者所修行的,也是圣者所证得的。

  2、修行,证入,都离不了这些,这是释迦佛金口开示的正法。离了这,别无可归依的法门,别无能解脱的途径,别无永恒的归宿。这是佛弟子所应决然无疑信受奉行的!

  二、三乘诸圣者,一味涅槃城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佛──一切圣者,都是依着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脱味,如长江大河入海,都同一咸味一样;同入涅槃城而得究竟的安息。论上说:『三兽渡河』141,『三鸟出网』142,虽然飞行有远近,渡水有浅深,但总是不离于虚空与大河。所以说:『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坐解脱床』。143

  乙二、二乘果位

  丙一、阶段(p.236)

  通论解脱道,经于种熟脱,修证有迟速,非由利钝别。

  一、解脱道经历的阶段

  首先,不问声闻,缘觉,菩萨,通泛的论起来,每一圣者,在解脱道的修行中,都是经历了种熟脱三阶段的。

  1、种(下种):

  初听佛法,生起厌离心,从此种下了解脱的善根,如种下种子一样。如没有出离心种,怎么听法修行,都是不会解脱的。

  2、熟(成熟):

  以后,见佛,听法,修持,使解脱心种渐渐的成熟起来,如种子的生芽,发叶,开花一样。

  3、脱(解脱):

  到末后,一切成熟,才能证果,如开花而结果实一样。

  二、修证有迟速,决定于前生的准备,非由于利钝差别。

  1、有些佛弟子,一听佛法,当下悟入而证果;有的勤苦的修学了一生,还是不能得道。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证入,证入的迟入或者速入,那是决定于过去生中的修习。如过去没有种下解脱心种,现在初生厌离心而修行,就想迅速证果,正像种下种子,就想结果,那怎么成呢?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阶段,那今生一出头来,见佛闻法,便能证悟了(甚至有不必再用功行,就会圆证的)。所以,在今生修证过程中,有迟速的不同,但这是决定于前生的准备如何,并非由于利钝的差别。

  2、利根与钝根,当然是有的,那就是上面说过的信行人与法行人了。

  信行人:着重于依师学习,以信为先的是钝根;

  法行人:着重于自力学习,以慧为先的是利根;

  但这都是要经历种熟脱三阶的。依现生的修证而论,是不能以证入的迟速来决定他是利或钝的。

  三、以现生的修证或悟证迟速来分别利钝非经论之言

  1、近代的佛教界,有许多观念,都是与经论相反的。他们以现生的修证努力,或悟证迟速来分别利钝,而不知恰好相反。

  2、重信与重慧的差别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钝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如以三乘来说,声闻根性是钝,缘觉根性是中,菩萨根性是利。144

  声闻是钝根,从发心到解脱,快者三生,最迟六十劫得解脱。

  缘觉是中根,从发心到解脱,快者四生,最…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