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弟子的修学四谛法门时,首先要如实知四谛:
从四谛的事相,四谛间的因果相关性,四谛的确实性(苦真实是苦等);
从『有因有缘世间(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缘(这就是道)世间灭』的缘起集灭观中,知无常无我而流转还灭,证入甚深的真实性。
应这样的如实知,也就能知集是应断的,道是应修的,惑苦灭应证的。依正知见而起正行,最后才能达到:已知,已断,已灭,已修的无学位,由于苦集灭而得涅槃。
三、见四谛得道(渐现观)、见灭谛得道(顿现观)
1、对于四谛的如实知见,引起了见谛(真实)得道的问题。在四谛中,体见什么才算得证?由于学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传承不同,分为顿渐二派。
西北印学派的主张:观四谛十六行相,125以十六(或说五)心见道的,是渐见派──见四谛得道。126
中南印度的学派主张:是顿见的──见灭谛得道。127
2、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老公案,优劣是难以直加判断的。依现有的教说来参证,从佛法本源一味的见地来说:见四谛,应该是渐入的;但这与悟入缘起空寂性──也就是见灭谛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
3、如实知见四谛
(1)经说:没有前三谛的现观(直觉的体验),是不能现观道谛的;四谛是渐入,犹如梯级的,这都是渐入渐证的确证。但四谛现觉的深见深信──也称为『证信』,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谛是审谛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确认那四类价值而说。
(2)如实知见四谛
苦谛:这些生死有为,是无常的,不安稳的,是无我而不自在的;这种生死事实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就是见苦谛。
集谛:烦恼与引生的善恶业,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断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业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便是见集。
灭谛:断了烦恼,不起生死,那种寂静,微妙,出离的超越性,更没有任何系缚与累着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见灭。
道谛:八正道,有了就有出离,没有就决不能出离;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迹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为见道(谛)。
4、体证灭谛
(1)上述这种印定苦集灭道的确信无疑,是四类价值的深知深信,当然是先后生起而印定的。但这无碍于缘起空寂性──灭谛的体见。缘起空寂性,就是『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这是超越缘起相对性的『正法』;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而称为『法性,法住,法界』的。
(2)见灭谛,不是上面所说的价值确信,而是体见那超越相对性的寂灭性自身。这是平等不二的,没有次第可说。学者在正观缘起的集灭中,达到离爱无欲而体见寂灭性,就是得道;四谛也当然证得了。但在智见上,应有引起的次第意义。如一下子发见了宝藏,又一样一样的点收一样──这是古德所说的一种解说。
顿入,渐入,应该就是这样的。见寂灭而证道,为古代无数学者所修证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称此为灭谛的体见,是寂灭性自身的体见,与见四谛的见──四类价值的确认不同。
庚三、依俗弃真(p.224)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实,正观法如是。
一、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1、在中道的正见中,有着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佛为深摩说:『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128,这是怎样的肯定,必然!
2、什么是法住智?什么是涅槃智?
(1)法住智:依《七十七智经》129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无明)而后有彼果(如行)的,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就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
(2)涅槃智:经上说: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纔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130
由无常(入无我)而契入寂灭,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脱法门(还有从空及无相而契入的观门)。
3、依俗契真实 131
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
法住智知生灭,涅槃智知不生灭;
法住智知有为世俗,涅槃智知无为胜义。
依俗谛的缘起因果,而后契入缘起寂灭的真实,这是解脱道中正观法的必然历程,一定如是而决无例外的。
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知生灭---知有为世俗。
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知不生灭--知无为胜义。
《大毗婆沙论》卷110对于「法住智、涅槃智」有五家七说之多:132
法住智
涅槃智
第一家
知集智
知灭智
第二家
知苦、集智
知灭、道智
第三家
知苦、集、道智
知灭智
第四家
知流转智
知还灭智
知缘起智
知缘起灭智
知生死智
知生死灭智
第五家
近分地智
根本地智
二、不求法住智,但求涅槃智的过失
1、佛教中,每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别是备有世间一般知识,年老而求佛法的。对于因果缘起的必然性,四谛的价值决定,常是并无希求;有的以为这早都已经知道,而不知梦都没有梦想过。却以为,需要的是开悟,是明心见性。不知道没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由于偏向证悟,弄到一开口,一下手,似乎非说心说性,谈修谈证不可。
2、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过程,空谈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内外也不辨了。所以,如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者说什么绝对精神之类,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自甘沉沦了!
己二、正思(p.226)
正思向于厌,向离欲及灭。
一、八正道之成就
1、无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时成就的。
2、但在修习过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义。从先后的引生来说:正见以后,是正思惟,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
二、正见与正思惟
1、正见───可说是从闻(或从佛及佛弟子闻,或从经典闻)而来的慧学;
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
2、有正见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是引发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也就因此,古译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三、正思惟与三法印
1、从无常的正见中,引发正思,就向于厌。
众生对于自我及世界是热恋着的;正思的向于厌,就是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所以厌于世间,却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
2、从无我的正思中,向于离欲。
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着。如听到美妙的歌声,听来未始不好听,可是秋风过耳,不曾动情,歌声终了,也不再忆恋。如手足在空中运动一样,毫无碍着。
3、从涅槃寂静的正思中,向于灭。
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为目标。
这三者,表示了内心的从世间而向解脱,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
出离心,贯彻了解脱道──八正道的始终。不过正见着重于知厌,知离欲,知灭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习的。
己三、净行
庚一、正语
庚二、正业
庚三、正命(p.227)
正语业及命,净戒以为性。
一、依于正思而生起正语、正业及正命
1、正见与正思,是慧学。
2、依于正思的要求实践,必然的引发正语,正业及正命──三正道支。
正语: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合法的语言文字。
正业:指不杀,不盗,不淫──合法的身业。
正命:是合法的经济生活。
有正确的见地,进求解脱生死,一定会表现出合法的行为。这三者,都是以清净的戒学为体性的。
二、在家与出家的正命
1、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职业,合理的取得钱财。在使用方面,不可过于浪费,也不可过于悭吝,应该遵行佛说的中道生活。
2、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以佛特别告诫。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遗教经》的一节来说明。如说:
(出家弟子)『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得蓄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133
己四、综论(p.228)
始则直其见,次则净其行,足目两相成,能达于彼岸。
这是对于上来正道的合说。
一、始则直其见,次则净其行 134
1、修学解脱道的,开始是先要正直其见解,这就是正见与正思。
2、其次是要清净其行为,这就是正语,正业与正命。
二、足目两相成,能达于彼岸
1、正业,正语,正命,如双足,足是能向前进的。不但要有两只脚,还是要无病的,能走的。
正见与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见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要是目无眚翳,见得正确。
不论要到什么地方,一定要认清目的地,认识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进。有了这两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达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况向解脱道呢?这当然要足目相成,才能达于彼岸的涅槃。
2、这说明了,出世的解脱法门(世间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确的见解,清净的行为不可。否则,不管你说修说证,决无实现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与跛子…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