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弟子的修學四谛法門時,首先要如實知四谛:
從四谛的事相,四谛間的因果相關性,四谛的確實性(苦真實是苦等);
從『有因有緣世間(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緣(這就是道)世間滅』的緣起集滅觀中,知無常無我而流轉還滅,證入甚深的真實性。
應這樣的如實知,也就能知集是應斷的,道是應修的,惑苦滅應證的。依正知見而起正行,最後才能達到:已知,已斷,已滅,已修的無學位,由于苦集滅而得涅槃。
叁、見四谛得道(漸現觀)、見滅谛得道(頓現觀)
1、對于四谛的如實知見,引起了見谛(真實)得道的問題。在四谛中,體見什麼才算得證?由于學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傳承不同,分爲頓漸二派。
西北印學派的主張:觀四谛十六行相,125以十六(或說五)心見道的,是漸見派──見四谛得道。126
中南印度的學派主張:是頓見的──見滅谛得道。127
2、這是千百年來的古老公案,優劣是難以直加判斷的。依現有的教說來參證,從佛法本源一味的見地來說:見四谛,應該是漸入的;但這與悟入緣起空寂性──也就是見滅谛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
3、如實知見四谛
(1)經說:沒有前叁谛的現觀(直覺的體驗),是不能現觀道谛的;四谛是漸入,猶如梯級的,這都是漸入漸證的確證。但四谛現覺的深見深信──也稱爲『證信』,不是證入四種真實理體;谛是審谛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確認那四類價值而說。
(2)如實知見四谛
苦谛:這些生死有爲,是無常的,不安穩的,是無我而不自在的;這種生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就是見苦谛。
集谛:煩惱與引生的善惡業,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斷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業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便是見集。
滅谛:斷了煩惱,不起生死,那種寂靜,微妙,出離的超越性,更沒有任何系縛與累著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滅。
道谛:八正道,有了就有出離,沒有就決不能出離;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迹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爲見道(谛)。
4、體證滅谛
(1)上述這種印定苦集滅道的確信無疑,是四類價值的深知深信,當然是先後生起而印定的。但這無礙于緣起空寂性──滅谛的體見。緣起空寂性,就是『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這是超越緣起相對性的『正法』;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而稱爲『法性,法住,法界』的。
(2)見滅谛,不是上面所說的價值確信,而是體見那超越相對性的寂滅性自身。這是平等不二的,沒有次第可說。學者在正觀緣起的集滅中,達到離愛無欲而體見寂滅性,就是得道;四谛也當然證得了。但在智見上,應有引起的次第意義。如一下子發見了寶藏,又一樣一樣的點收一樣──這是古德所說的一種解說。
頓入,漸入,應該就是這樣的。見寂滅而證道,爲古代無數學者所修證的,是不容懷疑的事實,稱此爲滅谛的體見,是寂滅性自身的體見,與見四谛的見──四類價值的確認不同。
庚叁、依俗棄真(p.224)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
一、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1、在中道的正見中,有著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佛爲深摩說:『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128,這是怎樣的肯定,必然!
2、什麼是法住智?什麼是涅槃智?
(1)法住智:依《七十七智經》129說:一切衆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無明)而後有彼果(如行)的,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報,叁世等,就是世間正見,不名爲智),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
(2)涅槃智:經上說: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這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130
由無常(入無我)而契入寂滅,是叁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脫法門(還有從空及無相而契入的觀門)。
3、依俗契真實 131
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
法住智知生滅,涅槃智知不生滅;
法住智知有爲世俗,涅槃智知無爲勝義。
依俗谛的緣起因果,而後契入緣起寂滅的真實,這是解脫道中正觀法的必然曆程,一定如是而決無例外的。
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知生滅---知有爲世俗。
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知不生滅--知無爲勝義。
《大毗婆沙論》卷110對于「法住智、涅槃智」有五家七說之多:132
法住智
涅槃智
第一家
知集智
知滅智
第二家
知苦、集智
知滅、道智
第叁家
知苦、集、道智
知滅智
第四家
知流轉智
知還滅智
知緣起智
知緣起滅智
知生死智
知生死滅智
第五家
近分地智
根本地智
二、不求法住智,但求涅槃智的過失
1、佛教中,每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別是備有世間一般知識,年老而求佛法的。對于因果緣起的必然性,四谛的價值決定,常是並無希求;有的以爲這早都已經知道,而不知夢都沒有夢想過。卻以爲,需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不知道沒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會現起的。由于偏向證悟,弄到一開口,一下手,似乎非說心說性,談修談證不可。
2、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過程,空談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內外也不辨了。所以,如以爲只要談心說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爲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自甘沈淪了!
己二、正思(p.226)
正思向于厭,向離欲及滅。
一、八正道之成就
1、無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時成就的。
2、但在修習過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義。從先後的引生來說: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
二、正見與正思惟
1、正見───可說是從聞(或從佛及佛弟子聞,或從經典聞)而來的慧學;
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
2、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叁、正思惟與叁法印
1、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于厭。
衆生對于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于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于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于世間,卻勇于爲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
2、從無我的正思中,向于離欲。
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
3、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于滅。
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爲目標。
這叁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脫,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
出離心,貫徹了解脫道──八正道的始終。不過正見著重于知厭,知離欲,知滅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習的。
己叁、淨行
庚一、正語
庚二、正業
庚叁、正命(p.227)
正語業及命,淨戒以爲性。
一、依于正思而生起正語、正業及正命
1、正見與正思,是慧學。
2、依于正思的要求實踐,必然的引發正語,正業及正命──叁正道支。
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合法的語言文字。
正業:指不殺,不盜,不淫──合法的身業。
正命:是合法的經濟生活。
有正確的見地,進求解脫生死,一定會表現出合法的行爲。這叁者,都是以清淨的戒學爲體性的。
二、在家與出家的正命
1、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職業,合理的取得錢財。在使用方面,不可過于浪費,也不可過于悭吝,應該遵行佛說的中道生活。
2、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以佛特別告誡。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遺教經》的一節來說明。如說:
(出家弟子)『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得蓄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133
己四、綜論(p.228)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于彼岸。
這是對于上來正道的合說。
一、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 134
1、修學解脫道的,開始是先要正直其見解,這就是正見與正思。
2、其次是要清淨其行爲,這就是正語,正業與正命。
二、足目兩相成,能達于彼岸
1、正業,正語,正命,如雙足,足是能向前進的。不但要有兩只腳,還是要無病的,能走的。
正見與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見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要是目無眚翳,見得正確。
不論要到什麼地方,一定要認清目的地,認識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達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況向解脫道呢?這當然要足目相成,才能達于彼岸的涅槃。
2、這說明了,出世的解脫法門(世間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確的見解,清淨的行爲不可。否則,不管你說修說證,決無實現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與跛子…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