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戊二、後叁支
己一、正勤(p.229)
正勤徧策發,
己二、正念
己叁、正定
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一、正勤徧策發
1、有了正確的見地,清淨的行爲,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進修趣證了。這要有正勤,是向厭,向離欲,向滅的精進,也稱爲正精進。
2、佛說正勤爲『四正勤』:135
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他不生。
已生的惡法,要斷除他。
沒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
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長廣大起來。
3、正勤是通于叁學,有普遍策發推動的力量,就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
戒學:正勤是離毀犯而持淨戒的努力。
定學:正勤是遠離定障,如五欲五蓋等,而修定善的努力。
慧學:這是遠離邪僻的知見妄執,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
這一切,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世間的善事,都還非努力不可,何況出世大事?所以佛在遊行休息時,聽到阿難說精進,就立刻起坐,表示對于精進的無限崇敬。136
二、由正念而得正定
1、有了正知見與清淨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習得來。
念:是專心系念,爲攝心不亂的主要修法。
2、這裏,還是以出離心爲導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別的,就是從正見,正思惟得來的正念。這是與慧相應的,向于涅槃的正念。
3、正念修習成就,能得正定。
約定境說,就是上面所說的七依定;
佛又特別重視四禅(這是最容易發慧的定)。137
這不是一般的定,是與念慧相應的,向涅槃的勝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齊修。
叁、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1、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慧,也就是涅槃智。
2、出世的無漏慧成就,就斷煩惱,證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脫。
3、到此,才完成修習出世解脫道的目標。解脫,涅槃,由修習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說道谛,總是說八正道,譽爲『八正道行入涅槃』。138
四、八正道與叁學的關系
1、在這叁學、八正道的敘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
叁學:是戒而定,定而慧;
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
2、其實,道次是一樣的。因爲,慧學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發起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精進遍通一切,特別是依著精進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學。定與慧是相應的,就是修慧。等到從定而發無漏慧,是現證慧,真實的慧學,從此而得解脫。
3、佛說的解脫道,叁學與八正道一樣: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叁學與八正道的一致性,試列表如下:
正見───────────聞慧位
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學
┌──修慧位────定增上學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學
└──現證慧位───得 解 脫
丁叁、總集道品(p.232)
佛說諸道品,總集叁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一、佛說諸道品,總集叁十七
1、佛說道谛,總是說八正道支。但散在各處經中,佛說的修道項目,更有種種道品。道品,是道類,是將修道的項目,組成一類一類的。
2、經中將道品,總集爲叁十七道品,分七大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支。
3、這七大類──叁十七類,爲什麼叫道品?
道是菩提的意譯,這些都是修行而得叁菩提──正覺的不同項目,所以叫道品。
二、叁十七道品之七類內容 139
1、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2、 四正勤: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諸惡不善法令斷、
未生諸善法令生、已生諸善法令增長。
3、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止神足、觀神足。
四神足是定,定爲神通所依止,稱爲神足。雖是定,但由修發叁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觀而不同,所以分爲四神足。
4、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這五項功德,修得堅定而爲引發功德的根源,名爲根。
5、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這五事已有降伏煩惱等力量,所以叫力。
6、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類,爲引發正覺的因素。
7、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叁、道同隨機異
1、解脫生死的道品,爲什麼說有這七類──叁十七品呢?
古人以爲:道體是同一的。
修習的功德,本來是很多的,佛說的也只是舉其主要而說。衆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脫生死的道,不會是不同的。
2、不過隨衆生的根機不同,佛就說有別異的道品而已。從經中看來,任何一項道品(其實是包含一切功德,不過舉其重要而說),都是能解脫生死的,都說爲『一乘道』的。
3、將一切道品總合起來,解脫道的主要項目,不外乎十類:
(1)信──信根,信力。
(2)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3)念──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4)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5)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6)尋思──正思惟。
(7)戒──正語,正業,正命。
(8)喜──喜覺支。
(9)舍──舍覺支。
(10)輕安──輕安覺支。
道的主要項目,雖有此十種。但正見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舍,輕安,不外乎定中的功德。所以八正道的敘述,是最圓滿的;而叁學是最簡要的。
四、部派論師認爲七類道品有淺深之別
有說:在個人修學的程序上,這七類道品,都是需要的;是淺深次第的差別,而一類類的進修。以爲:初學──修四念處;暖位──修四正勤;頂位──修四神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見道位──修八正道;修道位──修七覺支,但這也不過約特勝的意義說說而已。140
※說一切有部的修行位次:
賢
五 停 心
叁賢
(外凡)
七加行
別相念住
總相念住
暖
四善根
(內凡)
頂
忍
世第一法
聖
預流
向
見道
有學
果
修道
一來
向
果
不還
向
果
阿羅漢
向
果
無學道
無學
丙二、結說(p.235)
此是聖所行,此是聖所證,叁乘諸聖者,一味涅槃城。
一、此是聖所行所證
1、出世的解脫法門──四谛,緣起;道谛中的叁學,八正道,都如上文說過了。這都是聖者所修行的,也是聖者所證得的。
2、修行,證入,都離不了這些,這是釋迦佛金口開示的正法。離了這,別無可歸依的法門,別無能解脫的途徑,別無永恒的歸宿。這是佛弟子所應決然無疑信受奉行的!
二、叁乘諸聖者,一味涅槃城
叁乘──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切聖者,都是依著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脫味,如長江大河入海,都同一鹹味一樣;同入涅槃城而得究竟的安息。論上說:『叁獸渡河』141,『叁鳥出網』142,雖然飛行有遠近,渡水有淺深,但總是不離于虛空與大河。所以說:『叁乘同入一法性』;『叁乘同坐解脫床』。143
乙二、二乘果位
丙一、階段(p.236)
通論解脫道,經于種熟脫,修證有遲速,非由利鈍別。
一、解脫道經曆的階段
首先,不問聲聞,緣覺,菩薩,通泛的論起來,每一聖者,在解脫道的修行中,都是經曆了種熟脫叁階段的。
1、種(下種):
初聽佛法,生起厭離心,從此種下了解脫的善根,如種下種子一樣。如沒有出離心種,怎麼聽法修行,都是不會解脫的。
2、熟(成熟):
以後,見佛,聽法,修持,使解脫心種漸漸的成熟起來,如種子的生芽,發葉,開花一樣。
3、脫(解脫):
到末後,一切成熟,才能證果,如開花而結果實一樣。
二、修證有遲速,決定于前生的准備,非由于利鈍差別。
1、有些佛弟子,一聽佛法,當下悟入而證果;有的勤苦的修學了一生,還是不能得道。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證入,證入的遲入或者速入,那是決定于過去生中的修習。如過去沒有種下解脫心種,現在初生厭離心而修行,就想迅速證果,正像種下種子,就想結果,那怎麼成呢?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階段,那今生一出頭來,見佛聞法,便能證悟了(甚至有不必再用功行,就會圓證的)。所以,在今生修證過程中,有遲速的不同,但這是決定于前生的准備如何,並非由于利鈍的差別。
2、利根與鈍根,當然是有的,那就是上面說過的信行人與法行人了。
信行人:著重于依師學習,以信爲先的是鈍根;
法行人:著重于自力學習,以慧爲先的是利根;
但這都是要經曆種熟脫叁階的。依現生的修證而論,是不能以證入的遲速來決定他是利或鈍的。
叁、以現生的修證或悟證遲速來分別利鈍非經論之言
1、近代的佛教界,有許多觀念,都是與經論相反的。他們以現生的修證努力,或悟證遲速來分別利鈍,而不知恰好相反。
2、重信與重慧的差別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鈍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如以叁乘來說,聲聞根性是鈍,緣覺根性是中,菩薩根性是利。144
聲聞是鈍根,從發心到解脫,快者叁生,最遲六十劫得解脫。
緣覺是中根,從發心到解脫,快者四生,最…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