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常无我的生死,从烦恼起业,从业起苦果,又从苦果起惑业。这缘起的生死,是否会永远不断的生死流转下去?不!生死是可以解脱的。为什么可以解脱?就因为他是缘起法的缘故。
2、佛在开示了缘起的生死流转以后,接着就开示生死的还灭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纯大苦聚灭』。109缘起法是依于因缘而存在的,凡是依缘而存在与生起的,那就不会是常恒不变的;存在的会归于不存在,生起的终归会尽灭。
3、生死法,虽一向在即生即灭中,但由于烦恼业的不断相续,灭而又生,所以苦果也就不断地相续下去。如能净治烦恼──无明、爱等不起了,那业力也就销息,生死也就停止了。如风虽是瞬息不住的,可是风吹不息,水就掀起大波浪,一层层的起伏不断;风一停,海就波平浪静了。所以生死可以解脱,是因为生死是缘起的假名有。
二、从如幻的缘起中到达解脱的方法
1、佛在《阿含经》中,曾这样说过:『不见一法可取(着)而无罪过者』。110所以若取着实法而又说没有,是错误的。真实有的,是不可能成为没有的;如说实有的成为没有,那思想上就犯了很大的错误。佛不是那样说的,生死法是缘起的,假有的,所以是不可取着的;本没有一真实的生,也就不是有一实法灭去了。从这如幻的缘起法中,发见了生死解脱的可能性,也由此而到达生死解脱的境地。
2、怎么能到达呢?一切法是缘起的假名──假法、假我,是如幻的,是无常、空、无我的。而无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一切烦恼,却迷蒙了真相,把一切法──众生,看作真实的;想象为有一永恒自在的我。一切从自我中心去活动,于是到处执着,造善恶业而流转了。如正观缘起,通达是无常、无我的,那自我中心的妄执,失去了对象,烦恼也就不起了(烦恼也是缘起的生灭),生死也就解脱了。佛所以这样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111
三、倍复甚深难见的涅槃
1、正观缘起的无常无我,离烦恼而解脱生死,名为得般涅槃,涅槃到底是怎样的呢?那是深而更深的。佛为阿难说有为与无为法,也就是缘起与缘起的空寂性,说是义倍复甚深。如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有为)。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112这所以大乘经中,每以大海譬生死缘起的深广难测;而以最深的海底来形容最极甚深的法性。
2、缘起是相对的假名,众生为无明所蒙蔽了,不见缘起的本性空寂,也就不知但是无常无我的业果延续。如真能正观缘起,不取不着,断尽烦恼,生死永息,那就体证到缘起法性的寂灭。正像风停,体现到波平浪静一样。
3、依一般来说,声闻弟子是渐次悟入的。113从无常而通达无我,从通达无我,离我所见、我爱等而契入涅槃。但这是从正观缘起而来的,缘起是与空寂相应相顺的,如《阿含经》说:『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微密决定明智所知:空相应随顺缘起法』。114这是唯证方知的『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4、换言之,这是没有边际可说的;是超越假名的相对界,而不可以数量说的。也不可以想象为在此在彼的,如说:『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115那不是没有了吗?不能说是有,也不可说是没有的,如说:『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116总之,这是超越了假名相对界(缘起),而契入绝对界,什么也不可说,说着也不对。但这是从正观缘起的空寂而悟入,也就是缘起法性的实证。
壬二、不着二边(p.216)
此是佛所说,缘起中道义,不着有无见,正见得解脱。
一、缘起中道
上来所说的,是佛在《阿含经》等所说的,名为缘起中道义。
中道:是正确的,恰好的,没有偏差,不落于两边邪见的。
佛法的中道观,是从缘起法的正观中显出,为佛说法的根本立场。所以,正观也称为中观,正法也称为中法了。
二、不落二边的中道观
说到不落二边,经中都依众生自体说。众生,是缘起的生灭。缘起是不落两边的,不像众生边执所想象的。这都依佛说而成立:
1、不一不异 117
如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
2、不常不断 118
如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
如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
3、不有不无(最重要的)119
(1)佛为删陀迦旃延,说过不落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迦旃延是不着一切相,而深入『胜义禅』的大师。大乘龙树的《中观论》120,弥勒的《瑜伽论》121,都引证这《阿含经》的教授,来说明诸法的真实相,所以这一教授,在抉择佛法的缘起正见中,有着无比的重要性。
(2)佛对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佛的圣弟子呢?『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换言之,世人不知缘起义的,颠倒妄执,不能脱出二边──有见与无见的窠臼。
(3)佛弟子依缘起法正观,那就不起有见与无见了。
世间人:见人生了出来,就执为是实有的而起有见。等到死了,大都是执为实无而起无见的。又如在生死流转中,一般人是执为实有的。听见了生死,入涅槃,就执着以为是无了(世人因此大都是怕无我,怕空,怕涅槃的)。
佛弟子:依着缘起中道去观察时:
见到世间灭,也就是生死解脱了,就不会起有见。因为缘起如幻的相对性,在涅槃寂静中是不能安立的。而且,既是可灭的,在生起时也就决非实有,实有是不会依缘而灭的。
见到生死世间的集起,就不会起无见。因为缘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而且,既是可生的,在灭时也决非实无了。
(4)了解缘起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世间集,所以生起现前时,知道缘起的流转相续,不会觉得一死了事而起无见的。
了解缘起的此无彼无,此灭彼灭,当生死解脱时,也, 不会执有实我得解脱的。
总之,一切是缘起的,唯是缘起的集、灭,并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不起有见。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也不会起无见的。真能正观缘起,就能不着有见无见,依中道正见而得解脱了。
三、三学的增上慧学──甚深般若,八正道的正见,都是缘起的中道观。所以佛弟子能不着常我,不落断常,一异,有无的执见,破无明而了脱生死。122
庚二、正观四谛(p.219)
又复正见者,即是四谛慧;
如实知四谛,应断及应修,惑苦灭应证,由灭得涅槃。
一、正见缘起、正见四谛
1、出世的解脱道,是以缘起及四谛法门为纲要的。所以说到正见,除知缘起的集、灭外,还有四谛的正见,这是经中特别重视的。
2、正见缘起
正见流转还灭的缘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灭的正见。但这不是空洞的因果观,有空观,而是无明缘行等的依缘而有,无明灭就行灭等的依缘而无。因果相依的必然性,从中道的立场,如幻假有缘起观中,正确的体见他,深入到离惑证真的圣境。
3、正见四谛
四谛,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灭依道而证,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两重因果。观察的对象,还是现实苦迫的人生。从苦而观到集(如从老死而观到爱取为缘,到无明为缘一样),然后觉了到集灭则苦灭的灭谛(如知道无明灭则行灭……老死灭一样)。但怎能断集而证灭呢?这就是修道了。道是证灭的因,也是达成集苦灭的对治。
4、知四谛与知缘起,并非是不相关的(十二缘起也可以作四谛观,如老死,老死集,老死灭,灭老死之道,经中说为四十四智)123。所以缘起正见,也即是知四谛慧。
在说明上,缘起法门着重于竖的系列说明,四谛着重于横的分类。
二、四谛之三转十二行相
1、佛在鹿野苑,最初为五比丘大转*轮,就是四谛法门,也就是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的*轮,明白表示出对四谛的次第深入。124
第一转(示转: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
佛先指示了: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这应该是剀切分别,详细指示。不但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必从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要知道:这些苦是真实的苦,决无不苦的必然性。这是第一转(四行),是开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
第二转(劝转: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接着,佛更说:苦是应知──应该深切了知体认的;能深切信解世间是苦迫性,才会发生厌离世间,求向解脱。集是应该断的,不断便生苦果,不能出离生死了。灭是应该证得的,这才是解脱的实现。道是应该修习的,不修道就不能断集而证得灭谛。这是第二转(四行),是劝大家应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从知而行,从行而去实证的。
第三转(证转: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
接着,佛再以自身的经验来告诉弟子们:苦,我已是彻底的深知了;集已经断尽;灭已经证得;道已经修学完成。也就是说:我已从四谛的知、断、证、修中,完成了解脱生死,体现涅槃的大事,你们为什么不照着去实行,去完成呢?这是第三转(四行),是以自身的经验为证明,来加强弟子们信解修行的决心。
佛说四谛法门,不外乎这三转十二行相的*轮。…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