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常無我的生死,從煩惱起業,從業起苦果,又從苦果起惑業。這緣起的生死,是否會永遠不斷的生死流轉下去?不!生死是可以解脫的。爲什麼可以解脫?就因爲他是緣起法的緣故。
2、佛在開示了緣起的生死流轉以後,接著就開示生死的還滅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純大苦聚滅』。109緣起法是依于因緣而存在的,凡是依緣而存在與生起的,那就不會是常恒不變的;存在的會歸于不存在,生起的終歸會盡滅。
3、生死法,雖一向在即生即滅中,但由于煩惱業的不斷相續,滅而又生,所以苦果也就不斷地相續下去。如能淨治煩惱──無明、愛等不起了,那業力也就銷息,生死也就停止了。如風雖是瞬息不住的,可是風吹不息,水就掀起大波浪,一層層的起伏不斷;風一停,海就波平浪靜了。所以生死可以解脫,是因爲生死是緣起的假名有。
二、從如幻的緣起中到達解脫的方法
1、佛在《阿含經》中,曾這樣說過:『不見一法可取(著)而無罪過者』。110所以若取著實法而又說沒有,是錯誤的。真實有的,是不可能成爲沒有的;如說實有的成爲沒有,那思想上就犯了很大的錯誤。佛不是那樣說的,生死法是緣起的,假有的,所以是不可取著的;本沒有一真實的生,也就不是有一實法滅去了。從這如幻的緣起法中,發見了生死解脫的可能性,也由此而到達生死解脫的境地。
2、怎麼能到達呢?一切法是緣起的假名──假法、假我,是如幻的,是無常、空、無我的。而無明──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一切煩惱,卻迷蒙了真相,把一切法──衆生,看作真實的;想象爲有一永恒自在的我。一切從自我中心去活動,于是到處執著,造善惡業而流轉了。如正觀緣起,通達是無常、無我的,那自我中心的妄執,失去了對象,煩惱也就不起了(煩惱也是緣起的生滅),生死也就解脫了。佛所以這樣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111
叁、倍複甚深難見的涅槃
1、正觀緣起的無常無我,離煩惱而解脫生死,名爲得般涅槃,涅槃到底是怎樣的呢?那是深而更深的。佛爲阿難說有爲與無爲法,也就是緣起與緣起的空寂性,說是義倍複甚深。如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有爲)。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112這所以大乘經中,每以大海譬生死緣起的深廣難測;而以最深的海底來形容最極甚深的法性。
2、緣起是相對的假名,衆生爲無明所蒙蔽了,不見緣起的本性空寂,也就不知但是無常無我的業果延續。如真能正觀緣起,不取不著,斷盡煩惱,生死永息,那就體證到緣起法性的寂滅。正像風停,體現到波平浪靜一樣。
3、依一般來說,聲聞弟子是漸次悟入的。113從無常而通達無我,從通達無我,離我所見、我愛等而契入涅槃。但這是從正觀緣起而來的,緣起是與空寂相應相順的,如《阿含經》說:『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所知:空相應隨順緣起法』。114這是唯證方知的『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4、換言之,這是沒有邊際可說的;是超越假名的相對界,而不可以數量說的。也不可以想象爲在此在彼的,如說:『于未來世永不複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115那不是沒有了嗎?不能說是有,也不可說是沒有的,如說:『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僞,得般涅槃,此則佛說』。116總之,這是超越了假名相對界(緣起),而契入絕對界,什麼也不可說,說著也不對。但這是從正觀緣起的空寂而悟入,也就是緣起法性的實證。
壬二、不著二邊(p.216)
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一、緣起中道
上來所說的,是佛在《阿含經》等所說的,名爲緣起中道義。
中道:是正確的,恰好的,沒有偏差,不落于兩邊邪見的。
佛法的中道觀,是從緣起法的正觀中顯出,爲佛說法的根本立場。所以,正觀也稱爲中觀,正法也稱爲中法了。
二、不落二邊的中道觀
說到不落二邊,經中都依衆生自體說。衆生,是緣起的生滅。緣起是不落兩邊的,不像衆生邊執所想象的。這都依佛說而成立:
1、不一不異 117
如說:『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謂緣生老死,……緣無明故有行』。
2、不常不斷 118
如說:『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
如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于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于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
3、不有不無(最重要的)119
(1)佛爲刪陀迦旃延,說過不落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迦旃延是不著一切相,而深入『勝義禅』的大師。大乘龍樹的《中觀論》120,彌勒的《瑜伽論》121,都引證這《阿含經》的教授,來說明諸法的真實相,所以這一教授,在抉擇佛法的緣起正見中,有著無比的重要性。
(2)佛對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佛的聖弟子呢?『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換言之,世人不知緣起義的,顛倒妄執,不能脫出二邊──有見與無見的窠臼。
(3)佛弟子依緣起法正觀,那就不起有見與無見了。
世間人:見人生了出來,就執爲是實有的而起有見。等到死了,大都是執爲實無而起無見的。又如在生死流轉中,一般人是執爲實有的。聽見了生死,入涅槃,就執著以爲是無了(世人因此大都是怕無我,怕空,怕涅槃的)。
佛弟子:依著緣起中道去觀察時:
見到世間滅,也就是生死解脫了,就不會起有見。因爲緣起如幻的相對性,在涅槃寂靜中是不能安立的。而且,既是可滅的,在生起時也就決非實有,實有是不會依緣而滅的。
見到生死世間的集起,就不會起無見。因爲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麼都沒有的。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了。
(4)了解緣起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世間集,所以生起現前時,知道緣起的流轉相續,不會覺得一死了事而起無見的。
了解緣起的此無彼無,此滅彼滅,當生死解脫時,也, 不會執有實我得解脫的。
總之,一切是緣起的,唯是緣起的集、滅,並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不起有見。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也不會起無見的。真能正觀緣起,就能不著有見無見,依中道正見而得解脫了。
叁、叁學的增上慧學──甚深般若,八正道的正見,都是緣起的中道觀。所以佛弟子能不著常我,不落斷常,一異,有無的執見,破無明而了脫生死。122
庚二、正觀四谛(p.219)
又複正見者,即是四谛慧;
如實知四谛,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槃。
一、正見緣起、正見四谛
1、出世的解脫道,是以緣起及四谛法門爲綱要的。所以說到正見,除知緣起的集、滅外,還有四谛的正見,這是經中特別重視的。
2、正見緣起
正見流轉還滅的緣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滅的正見。但這不是空洞的因果觀,有空觀,而是無明緣行等的依緣而有,無明滅就行滅等的依緣而無。因果相依的必然性,從中道的立場,如幻假有緣起觀中,正確的體見他,深入到離惑證真的聖境。
3、正見四谛
四谛,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滅依道而證,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兩重因果。觀察的對象,還是現實苦迫的人生。從苦而觀到集(如從老死而觀到愛取爲緣,到無明爲緣一樣),然後覺了到集滅則苦滅的滅谛(如知道無明滅則行滅……老死滅一樣)。但怎能斷集而證滅呢?這就是修道了。道是證滅的因,也是達成集苦滅的對治。
4、知四谛與知緣起,並非是不相關的(十二緣起也可以作四谛觀,如老死,老死集,老死滅,滅老死之道,經中說爲四十四智)123。所以緣起正見,也即是知四谛慧。
在說明上,緣起法門著重于豎的系列說明,四谛著重于橫的分類。
二、四谛之叁轉十二行相
1、佛在鹿野苑,最初爲五比丘大轉*輪,就是四谛法門,也就是稱爲『叁轉十二行相』的*輪,明白表示出對四谛的次第深入。124
第一轉(示轉: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
佛先指示了: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這應該是剀切分別,詳細指示。不但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必從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要知道:這些苦是真實的苦,決無不苦的必然性。這是第一轉(四行),是開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
第二轉(勸轉: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
接著,佛更說:苦是應知──應該深切了知體認的;能深切信解世間是苦迫性,才會發生厭離世間,求向解脫。集是應該斷的,不斷便生苦果,不能出離生死了。滅是應該證得的,這才是解脫的實現。道是應該修習的,不修道就不能斷集而證得滅谛。這是第二轉(四行),是勸大家應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從知而行,從行而去實證的。
第叁轉(證轉: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接著,佛再以自身的經驗來告訴弟子們:苦,我已是徹底的深知了;集已經斷盡;滅已經證得;道已經修學完成。也就是說:我已從四谛的知、斷、證、修中,完成了解脫生死,體現涅槃的大事,你們爲什麼不照著去實行,去完成呢?這是第叁轉(四行),是以自身的經驗爲證明,來加強弟子們信解修行的決心。
佛說四谛法門,不外乎這叁轉十二行相的*輪。…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