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得一心→得實智→得厭心→得離欲→得解脫→得涅槃。
參見:(1)《中阿含經》卷10(42)《何義經》(大正1,485b)。
(2)《大智度論》卷13(大正25,160c);卷22(大正25,221b-c)。
41 (1)《大智度論》卷13(大正25,158c)說到了五戒分受的情形:
五戒有五種受(samAdAna)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ekadezakArin)優婆塞;二者、少分行(pradezakArin)優婆塞;叁者、多分行(yadbhUyaskArin)優婆塞;四者、滿行(paripUrNAkArin)優婆塞;五者、斷淫(samucchinnarAga)優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叁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婦不複行淫。是名五戒。
(2)《大毗婆沙論》卷124(大正27,645c-646b)提到了叁種說法:
a、健陀羅國諸論師主張:唯受叁歸依或律儀缺減,皆可名優婆塞。主張可受五戒的少分。
b、迦濕彌羅國諸論師主張:不許唯受叁歸依,亦不許受五戒缺減而名爲優婆塞。要成爲優婆塞必須受叁歸依並且五戒全受。至于「一分等優婆塞」之說,那是指「持」而言,不是說可以「受」少分。
c、尊者僧伽筏蘇主張:不許唯受叁歸依便成優婆塞,但許五戒缺減亦成優婆塞。
42 「十善業」,參見:
(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大乘戒學〉p.1189-p.1210。
(2)厚觀法師:《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p.37-p.53。
43 攻讦:揭發別人的過失。(《漢語大詞典(五)》,p.392)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4引論(p.66-67)。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4引論(p.67)。
46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34-p.35:「戒是人間的正行、善行,如在家弟子的五戒:殺(人),盜,邪淫,妄語(作假見證等),也正是善良風俗所不容,國家法律所要製裁的。「佛出人間」,爲衆生說法,是依人間的正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而引向「內淨其意」的定慧熏修,正行是與解脫道相應的。」
47 浃洽:遍及。(《漢語大詞典(五)》,p.1195)
48 (1)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全名爲《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其中修定有二十五前方便之說──具五緣、诃五欲、棄五蓋、調五事及行五法。而「調身、調息、調心」是「調五事」之後叁項,出處爲:大正46,465c-466c。
(2)相關「修定之前方便」,可參見:
A、《成佛之道》(p.192-p.199):密護于根門(守護六根)。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遠離。(詳閱《瑜伽師地論》卷23-24,大正30,406b-417a)
B、《成佛之道》(p.199-p.202):
離五欲:色、聲、香、味、觸。
棄五蓋:欲貪蓋—————修不淨想
瞋恚蓋—————修慈悲想
惛沈睡眠蓋———修光明想(, 以毗缽舍那爲對治)
掉舉惡作蓋———修止息想(以奢摩他爲對治)
疑蓋——————修緣起想
(詳閱《大毗婆沙論》卷48,大正27,250b27-c10)
49 七支坐法是:一、結伽趺坐,二、挺腰含胸,叁、雙手結印(或平放膝上),四、雙肩放松,
五、下巴內收,六、舌頂上颚,七、雙簾下垂(眼睛輕輕閉上)。
50 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79-280。
51 (1)天親菩薩造,窺基注解《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下(大正44,50a8-9):「或曰:散亂、掉舉何別?曰: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
(2)昙曠撰《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大正85,1084a24-25):「彼令易解,此令易緣者:解謂行解,行解轉易。緣謂所緣,所緣改變。」
52 有尋有伺才能發語言:
(1)《雜阿含經》卷21(568經)(大正2,150a18-b2):「出息、入息名爲身行。有覺、有觀名爲口行。想、思名爲意行。……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屬于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爲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屬于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2)《清淨道論》:「第二禅」:語言止息。「第四禅」:呼吸止息。「滅盡定」:受、想止息。
53 「四禅之禅支」,參見:《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5c1-186b23);《大毗婆沙論》卷80-81(大正27,412a-417c);《俱舍論》卷28(大正29,146c)。
54 (1)禅(靜慮):止觀均等。詳閱《大毗婆沙論》卷80(大正27,412a):「如是說者:要具二義方名靜慮,謂能斷結及能正觀。欲界叁摩地雖能正觀而不能斷結,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能正觀,故非靜慮。複次,若能遍觀、遍斷結者名爲靜慮。欲界叁摩地雖能遍觀而不能遍斷結,諸無色定二義俱無,故非靜慮。複次,若能靜息一切煩惱,及能思慮一切所緣名爲靜慮。欲界叁摩地雖能思慮一切所緣,不能靜息一切煩惱,諸無色定兩義都無,故非靜慮。複次,諸無色定有靜無慮,欲界叁摩地有慮無靜,色定俱有故名靜慮。靜謂等引,慮謂遍觀,故名靜慮。」
(2)前五神通依「四種根本禅」而得,不依「近分定」、不依「四無色定」。詳閱《大毗婆沙論》卷141(大正27,727b22-c3):「五通者,一、神境智通,二、天眼智通,叁、天耳智通,四、他心智通,五、宿住隨念智通。此五皆以慧爲自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故名通。答:于自所緣無倒了達,妙用無礙故名爲通。界者,四唯色界系;他心智通色界系及不系。地者,在四靜慮根本地,非近分、非無色。所以者何。若地有五通所依殊勝叁摩地,彼地有五通。近分、無色無五通所依殊勝叁摩地,是故于彼無此諸通。有說:若地奢摩他、毗缽舍那平等攝受,彼地有五通。近分、無色隨一阙故無有五通。」(參閱:《俱舍論》卷27,大正29,142c-143a)
(3)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3:「佛教所說的種種定法,多數是依觀想成就而得名的。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應該是四種禅,理由是:一、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覺的,也是從第四禅出而後入涅槃的;在家時出外觀耕,也有在樹下入禅的傳說。二、依經文的解說,在所有各種道品中,正定是四禅;定覺支是四禅;定根是四禅;定力也是四禅。叁、四禅是心的安定,與身──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關。在禅的修習中,以心力達成身心的安定,也以身息來助成內心的安定、寂靜。次第進修,達到最融和最寂靜的境地。禅的修學,以「離五欲及(五蓋等)惡不善法」爲前提,與煩惱的解脫(空)相應,不是世俗那樣,以修精煉氣爲目的。從修行的過程來說,初禅語言滅而輕安,二禅尋伺滅而輕安,叁禅喜滅而輕安,四禅(樂滅)入出息滅而輕安,達到世間法中,身心輕安,最寂靜的境地。四禅有禅支功德,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
55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24:「四無量遍緣無量有情,所以是「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或依定而起慈等觀想,或依慈等觀想而成定。」
56 參閱《雜阿含》(567經)(大正2,149c)。詳參:《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9c):「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先作願:「願諸衆生受種種樂。」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禅,是相漸漸增廣,即見衆生皆受樂。譬如鑽火,先以軟草、幹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濕木。慈叁昧亦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禅定增長成就故。悲、喜、舍心亦如是。」
57 叁德:詳參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7-19;《學佛叁要》,p.85:「出現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他有大覺的智德,離煩惱的斷德,慈悲的恩德。」
58 (1)《雜阿含經》卷35(大正2,254c-255a)說:「天帝釋告諸天衆:汝等與阿須倫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如是諸商人:汝等于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
(2)《相應部》〈帝釋相應〉(《南傳》一二,p.382-386)。
59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須彌山與四洲〉,p.123-p.124:「須彌山在大海中,爲世界的中心。山的四面有四洲,即南閻浮提(或南贍部),東毗提诃,西瞿陀尼,北拘羅洲;四洲在鹹水海中。…單以我們居住的地球說,一般每解說爲四洲中的南閻浮提。…」
60 漢譯的彌勒六經:
T452: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14(1卷)。
T453: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大正14(1卷)。
T454:後秦.鸠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大正14(1卷)。
T455:唐.義淨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大正14(1卷)。
T456:姚秦.鸠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大正14(1卷)。
T457:失譯《佛說彌勒來時經》,大正14(1卷)。
61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859:「小本《阿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大正12,347b),到了專念佛的名號了。《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下品下生」,是:「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念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大正12,346a)。不能專心系念佛的,可以專稱阿彌陀佛名字(也要有十念的專心),這是爲平時不知佛法,臨終所開的方便。」
62「一生補處菩薩爲何但生兜率天上不生余處?」:《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41c16-29)。
「爲何一生補處菩薩不在兜率天成佛而必來人間成正覺?」:《大毗婆沙論》卷178(大正27,893a18-b3)。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