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四章、叁乘共法〉
釋開仁編.2007/3~2007/6
叁乘共法,是出世間法,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如不備人天功德,沈淪在叁惡道中,當然不能發心了脫生死。即使現生人間,如作惡多端,無慚無愧,害人害世,喪失了人性;連做一平常人都不成,還會發心了生死嗎?所以成就人天功德的,才能修學出世間的叁乘共法。
甲一、二乘通說
乙一、人
丙一、動機(p.133)
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于解脫道。
出世間的叁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一、發「出離心」的方法
世間的一切,是不永恒的,不徹底的,不自在的,也就是世間──衆生是苦的。肯定了世間徹底是苦的,才會引發出離心。
二、佛法對「苦」的诠釋
1、一般人的感受經驗(表面)
照一般的感受經驗來說,世間有憂苦的,也有喜樂的,也有不苦不樂無所謂的,這是不能說人生世間都是苦的。
2、佛法所透視的苦谛(深層)
要知道,『世間是苦』這個論題,是深一層的看法。佛在經上說:『以一切行無常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1
從表面看,雖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差別;但深刻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一切是苦。因爲世間的一切,不問是身心,是器界;是個人,家庭,國家:這都是遷流的,造作的。
◎都是因緣和合所作的,所以說造作。
◎都在生滅,生死,成壞的過程中,所以說遷流。
遷流造作的名爲行(事象)。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不永久的。
叁、叁種苦
1、苦苦:從『諸行無常』2去看,那麼現前的憂愁苦惱,不消說是苦的了。
2、壞苦:就是一切喜樂,如財富,尊榮,健康,聰明……雖然感到了滿足,但到了變化的時候,苦就跟著來了。
3、行苦:就使是不苦不樂,平淡恬靜,既然不離遷流變化,遲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爛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灘駛去,你說熟醉不知苦樂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嗎!
所以從這一切行是無常的,不永久的,不徹底的,不可保信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諸受皆苦』;不能不說:世間如火宅,叁界如牢獄。
1、苦受─────苦苦
2、樂受─────壞苦 一切行無常故,說「諸受皆苦」3。
3、不苦不樂受──行苦
四、順解脫分善根
1、修學佛法的,如有這種深切的認識,那麼無論怎樣喜樂,也不會留戀。就是上升天國,盡情享受,也不感興趣。緣此就能發生厭離生死的決心。有了這樣的認識,引發這樣的意欲,從學習中養成了堅強的志願……,就會向于解脫生死的大道,走上了脫生死的境地。
2、沒有這種出離心,一切修行,一切功德,都只是世間法。有了出離心,那一切功德,就被出離心所攝導,成爲解脫生死的因素,稱爲『順解脫分善』4。這就是說:這種善根,已成爲隨順趨向解脫的因素了。
3、出離心是出世法的根本,口口聲聲說了生死的學佛同人,應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心情。
丙二、根性
丁一、總標(p.135)
隨機立叁乘,正化于聲聞。
一、叁乘的差別
1、發出離心而修出世法的,根機並不一致。統攝來說,佛隨順聽衆的機感不同,安立了叁乘的差別。叁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2、《法華經》等,從特殊的意義說:5
佛爲聲聞──說四谛,
爲緣覺──說十二緣起,
爲菩薩──說六波羅蜜。
如實說:出世法都是觀甚深義──四谛與十二緣起的。不過在菩薩道中,著重廣大行的六波羅蜜多而已。
二、正化與旁化
1、在這叁乘共法中,
(1)正化:聲聞乘;
(2)旁化:菩薩乘、緣覺乘。
2、說叁乘共法中菩薩和緣覺爲旁化的理由:
(1)菩薩
在叁乘共法的《阿含經》等,僅有二位菩薩:6
◎未成佛前的釋迦菩薩(說法時已經成佛)。
◎釋迦佛的法會中受記作佛的彌勒菩薩(如果說佛說叁乘,當前的菩薩行者,只有這彌勒一人)。
六(十)波羅蜜,7那是古德(『先軌範師』8)傳來的本生談,也不知道是給誰說的。9
(2)緣覺
緣覺根性,也並不太多。緣覺原是無師而獨覺的,是不用秉受教法的。但緣覺根性的大迦葉等,在釋迦佛出世說法時,也作了佛的弟子;總算在佛的聲聞弟子中,有些是緣覺根性。
※所以專從此土的釋迦佛法來說,主要是聲聞乘。
叁、聞佛聲教而悟道者即名爲聲聞
1、在古代,聲聞就是佛弟子的通稱,也就是聽聞佛的聲教而悟道的。
2、聲聞的意義:
天臺宗:稱之爲叁藏教,因爲這也有菩薩,不但是小乘的。10
賢首宗:稱之爲小教,因爲事實上,是以小乘聲聞法爲主的。11
導師:從釋迦佛法的顯了邊說,雖然如此,如從十方叁世一切佛的佛法來說,修學出世法的,確有聲聞,緣覺,菩薩的叁乘教法。12
丁二、別敘
戊一、在家出家(p.137)
解脫道遠離,苦樂之二邊,順攝樂行者,在家修法行,
順攝苦行者,出家作沙門。
在佛的聲聞弟子中,也有種種的根性,先說在家與出家的二類。
一、釋尊適應時代風尚而創立佛教
1、極端的苦樂二邊
釋尊的時代,印度社會的風尚,正走上極端的路子。
(1)樂行
樂行者,就是縱欲的享樂主義者,這是大多數。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爭取,享受,爲無窮的欲望所奴役。最極端的,有庸俗的順世外道,還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以男女交合爲大樂,看作解脫生死的妙法。
(2)苦行
苦行者,就是禁欲的克己主義者。這如各沙門團,當時的出家外道。最極端的,是耆那教徒。13他們過著極端的苦行,有的不穿衣服;有的冷天臥在冰上,暑天曬在太陽下;或者睡在荊棘上。吃的,有的不吃熟食,專吃野菜水果;有的喝水;有的服氣。戕賊自己的身心,被看作神聖的修行。
2、釋尊揭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釋尊初轉*輪,首先揭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行。認爲極端的樂行與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不能引導到解脫的境地。所以佛的真解脫道,是遠離那苦行與樂行二邊,而保持那中道的──以智化情的生活。克製自己,而不可戕賊自己;受用維持生存所必須的享受,而不可放縱。唯有這樣,才能引上解脫的正道。
二、在家與出家
佛以中道行爲正鹄,而當時的根機,是有偏苦偏樂傾向的。適應不同的根性而引導他,所以聲聞弟子,就有在家與出家二類。在家與出家,主要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1、在家與出家在信解行證上是沒有差別的
佛爲大衆說法,有的聽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願歸依叁寶,作佛的在家弟子。
有的聽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願隨佛出家,作佛的出家弟子。
在信仰,修行,證悟上,在家與出家,是沒有差別的。
2、選擇在家與出家乃因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
那爲什麼有的自願在家,有的自願出家呢?這是由于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
(1)隨順樂行的在家衆
佛爲了隨順攝受樂行者,有在家弟子。他們照樣的夫妻兒女,還是從政,從軍,農工商賈,過著在家的生活。如頻婆沙羅王,末利夫人,須達多長者,質多長者,黎斯達多大將等。雖過著在家生活,卻修學佛的正法行,如叁歸,五戒,定,慧等。只要有出離心,雖過著豐裕的生活,但不礙修行,一樣的了脫生死。
(2)隨順苦行的出家衆
爲了隨順攝受苦行者的根性,有出家弟子,多數是從出家外道處轉化來的,如五比丘,摩诃迦葉,叁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他們慣習于出家,過著嚴肅的生活:少欲知足;不畜錢財;不近淫欲,這才自願作出家的沙門。沙門是梵語ZramaNa,勤息的意思,是各種出家者的通稱。
(3)特殊例子
但這是大概的分類,如動機不純,或被動的出家者,就有樂行根性的。如佛回到故鄉,釋迦族的年輕子弟,大批來出家,如阿難等,精神上就與大迦葉等不同。同樣的,在家弟子中,也有過著嚴肅生活的。
總之,順樂行的在家也好,順苦行的出家也好,只要有出離心,過著不過分縱欲,不過分苦行的中道生活,都是佛的聲聞弟子。依法修行,都有證得聲聞道果,解脫生死的可能。14
戊二、獨住共住(p.139)
此或樂獨住,或樂人間住。
一、獨住比丘與人間比丘 15
在這出家人中,也有不同的根性,表現不同的風格。
1、獨住比丘
愛樂獨住的,名爲無事比丘(阿蘭若比丘)。他們住在山林曠野,冢間住,樹下宿,或者是簡陋的草庵。吃的,穿的,都非常清苦。不願與大衆共住,免得人事煩心。甚至不願意乞化,不願意說法。這類獨住比丘,都是自利心重,急于修習禅觀的。
2、人間比丘
愛樂人間住的,名爲人間比丘。這是大衆和合共住,不離僧團;大都住在近郊,經常遊行人間,隨緣在人間教化。雖還是一樣的精勤修行,但過著集體生活,與社會保持密切聯系。佛教的發展,主要是人間比丘的功德。
二、兩種風格的實質意義
1、釋尊爲榜樣
釋尊常與弟子共住,遊行各國,教化衆生,是人間比丘的榜樣。
佛也曾獨處叁月,修習安那般那,便是獨住的榜樣。16
2、依佛法的真意義來說
獨住,是要內心離煩惱而住;否則怎麼安靜的環境,也還是妄想散亂。
反之,如心地安靜解脫,獨住也得,大衆住而人間遊化也得。
但在學者的根性偏好中,顯出二大類不同;這也近于獨覺與聲聞的不同風格。
戊叁、信行法行(p.141)
或是隨信行,或是隨法行。
一、佛法有重信和重智的兩類根性
1、這又是兩大類的根性不同,是通于在家、出家的。
2、在聲聞弟子中,
隨信行──是鈍根
隨法行──是利根
3、信與智,是學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智,是佛法與外道(基督教等)的最大差別。
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學佛的要使這二者,平衡進展到融和。
因爲『無慧之信,增長…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