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底的滅除。
◎說到煩惱的滅除,當然也要從根本的煩惱去著手──愚癡無明了。無明,主要是迷于無我的無明,還有染著于境界的貪愛。
無明──障于智(知見)──慧解脫
貪愛──障于行(行爲)──心解脫
從修學佛法來說,應該先通達無我,得到無我真智的契證。然後從日常行中,不斷的銷除染愛。但到圓滿時,這都是解除了的。經中時常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56所以現在說:解脫于癡愛。
2、寂滅的意義
無論是知見,無論是行爲,都不再受煩惱的系縛,而且是把煩惱徹底的去除了。這樣,就能現證到涅槃的寂滅樂。現證,是親切的,當前的證會,是無漏的直觀體驗。體驗到的,就是寂滅,得到解脫自在的安樂。涅槃寂滅,是現實所證驗的,並非推托到死了以後,這是佛法的特色。內心的煩惱銷融了,直覺到無障無礙,平等不動,自在的聖境,叫做寂滅。經論中每以寂、靜、妙、離,來形容這滅──涅槃。所說的樂,也不是沖動性的樂感,而是舍去煩惱重擔而得來的自在──『離系之樂』。
己二、道谛(p.174)
能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叁學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一、道谛是修學佛法的心要
苦痛的原因(集)消除了,生死大苦也就從此結束,得到了涅槃的大解脫。但無始以來,苦與集是不斷的延續,如不修對治道,是不會自動結束的。所以要說到道谛,道才是佛弟子修學的心要,如生病而請醫生,主要是爲了服藥一樣。
二、能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
1、能滅苦集的道,是些什麼呢?雖然衆生的根性不同,有利有鈍;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應機而說有多少不同的法門。
但真正能出離生死的,是唯有一乘道,也可說只有一乘,一道。
◎乘:是車乘,能運載人物,從此到彼。佛所說的法門,能使衆生從生死中出來,到達究竟解脫的境地,所以稱法門爲乘。
◎道:是道路,是從此到彼,通往目的地所必經的;所以修持的方法,也稱爲道。
2、我們知道,衆生是同樣的生死;生死的根源,是同樣的迷執。苦與集的體性是一樣的,那出離生死苦的法門,那裏會有不同呢?所以佛在《阿含經》中,曾明確地宣說一乘法,57也就是『一道出生死』,『同登解脫床』。
叁、叁學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1、出離生死的一乘法──不二法,從證悟真理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同入一法性』);從修行的方法來說,是同樣的。適應衆生的不同根性,佛是說有種種方法的。
2、但除了方便引導的以外,論到出離生死的道體,並無差別,總不出于叁學(學是學習,不是學問)。叁學,應稱爲『叁增上學』,就是:
增上戒學,增上心(定)學,增上慧學。
增上:是有力的,能爲他所因依的意思。因爲叁學有相依相因的關系,是求解脫者必不可缺的學程。決沒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不修定而能成就慧,不修慧而能得解脫的道理。
3、然佛在說明道谛時,最常用的內容分類,還是八正道。八正道,應稱爲『八聖道分』,或『八聖道支』。這是成聖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種成分。這就是: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就是叁學,如:正見,正思惟─────是慧學;
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
正念,正定──────是定學;
正精進─────是遍通叁學的。
※南北傳經論五種說法之比較:58
經論名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中含
法樂比丘尼經》
慧
慧
戒
戒
戒
慧
定
定
《中部
有明小經》
慧
慧
戒
戒
戒
定
定
定
《大毗婆沙論》
慧
慧
戒
戒
戒
慧
定
定
《大智度論》
慧
慧
戒
戒
戒
定
定
定
《瑜伽師地論》
慧
慧
戒
戒
戒
慧
定
定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慧
慧
戒
戒
戒
戒定慧
定
定
此八支聖道,是叁學,也就是一乘。
佛爲須跋陀羅說:外道們沒有八正道,所以沒有聖果,沒有解脫。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聖果,有解脫。這可見八正道是能入于涅槃的唯一法門了。59
大乘的《楞伽經》中,也還是這樣說:『唯有一大乘,清涼八支道』。60
正 見─┐
┌─戒學┐ 正思惟─┤
│ └─────────┬─正 語 │
一乘─┼─定學────────┐ ├─正 業 │
│ │ ├─正 命 │
└─慧學───────┐│ └─正精進─┤
│├────┘ │
│├───正 念 │
│└───正 定 │
└────────┘
甲二、二乘行果
乙一、別詳道谛
丙一、類別
丁一、叁增上學
戊一、戒增上學
己一、屍羅內涵
庚一、總說(p.177)
初增上屍羅,心地淨增上,護心令不犯,別別得解脫。
在道谛的說明中,八正道的體系最完整。但現在依叁學來說,說到慧學時,再敘述八正道,以明佛說道品的一貫性。初說「增上屍羅」:
一、屍羅之意義
屍羅是梵語(zIla;sIla),意譯爲戒,有平治,清涼等意思。61
1、一般聽到戒,就想到戒條,其實這是成文的規製,是因時因地因機而不同的;重要的是戒的實質。
戒的力用,是惡止善行。依佛的本意,決非專從法製規章去約束,而要從內心的淨治得來。煩動惱亂的內心,爲非作惡,那就是熱惱憂悔。如心淨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就能得安樂,所以戒是清涼義。
2、又煩惱如滿地荊棘,一定嘉谷不生。心地清淨的戒,如治地去草一樣,這就可以生長功德苗了。
二、戒體和得戒
1、心地怎能得清淨呢?這就是信,就是歸依。從『深忍』(深切的了解),『樂欲』(懇切的誓願)中,信叁寶,信四谛。真能信心現前,就得心地清淨。所以說信是:『心淨爲性,……如水清珠,能清濁水』。62從此淨信中,發生止惡行善的力量,就是一般所說的『戒體』。
2、說到得戒,無論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戒(八戒,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戒的一分);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是沙彌尼而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比丘、比丘尼戒,起初都是以叁歸依得戒的。自願歸依,自稱我是優婆塞等,就名爲得戒。後來爲了鄭重其事,比丘、比丘尼戒,才改訂爲白四羯磨63得戒。如沒有淨信,白四羯磨也還是不得戒的。
※所以戒是從深信而來的心地清淨,從心淨而起誓願,引發增上力,有護持自心,使心不犯過失的功能。
叁、律儀
1、戒,也稱爲律儀。梵語叁跋羅(saMvara梵巴同;saM -√vR [抑製、防止]),如直譯應作等護;義譯爲律儀,從防護過惡的功能而得名。律儀有叁類:
(1)道共律儀(anAsrava-saMvara,無漏律儀):真智現前,以慧而離煩惱。
(2)定共律儀(dhyAna-saMvara):定心現前,以定而離煩惱。
(3)別解脫律儀(prAtimokSa-saMvara):淨信(信叁寶四谛)現前,願于佛法中修學,作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
2、從淨治清涼來說,這都是戒;這都是先于戒條,而爲法製戒規的本質。
從歸信而得的別解脫律儀,屬于人類(男女、在家出家)。
由于社會關系,生活方式,體力強弱等不同,佛就製訂不同的戒條,如五戒、十戒等,使學者對于身語行爲的止惡行善,有所遵循。
因此,稱爲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pAtimokkha),意義爲別解脫戒。這是逐條逐條的受持,就能別別的得到解脫過失。
四、律師與禅師對戒律之態度
1、一般重戒律的,大抵重視規製,每忽略佛說能淨內心的戒的本質。
2、古代禅師,每說『性戒』,是重視內心清淨,德性內涵的。但偏重證悟的清淨,也不是一般所能得的。
其實,佛法是『信爲能入』64,『信爲道源』65;真切的淨信,誓願修學,才是戒學的根本。
庚二、類別
辛一、在家戒(p.180)
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說。
一、受持的戒律中,在家弟子,有近事律儀,這就是優婆塞、優婆夷的五戒。66
二、近住律儀,就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法的八戒,作一日夜或短期的修持。67
這都如前五乘共法中所說的。
五戒與八戒,本是聲聞的在家弟子戒。以出離心來修學,爲了脫生死而受持,就是出世的戒法。不過,如以增上生心,爲了求得現生與後世的安樂而受持,就成爲人天乘法。有以爲五戒只是人天乘法,這是不對的。
辛二、出家戒
壬一、五種戒類
癸一、總說五類(p.180)
出家戒類五,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在聲聞弟子中,出家的戒法,分類爲五:
一、沙彌戒;二、沙彌尼戒。
1、這是出家而還不曾完備出家資格的,可說是出家衆的預科。
沙彌,義譯爲勤策,是精勤策勵,求脫生死的意思。
男的叫沙彌(梵ZrAmaNera或ZrAmaNeraka,巴sAmaNera),女的叫沙彌尼(梵ZrAmaNerI或ZrAmaNerikA,巴sAmaNerI或sAmaNerA),意義完全一樣。
2、…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