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P5

  ..续本文上一页发芽生叶。虽然在前的不就是后来的,却有因果的密切关系。种果相生,一直延续下来,拿这作为生死缘起相续的比喻,是最亲切不过的。

  庚二、详释

  辛一、生死本源(p.167)

  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有识身相续,相续而不已。

  一、十二支是综合说

  1、缘起支的叙述,很多是从识支开始的,所以经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47── 十支缘起说。可是,在识支以前,有的又加上无明与行二支,成为十二支。

  2、在《阿含经》中,一再说:『无明覆,爱结系,得此识身』48。无明,爱(行),识三者,可以看作完整的,独立的缘起说。等到与识支以下相综合,才成为十二支的。

  二、生死本源──无明、爱、识

  1、无明、爱

  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在上面的譬喻中说过。生死流转,如陷身在棘藤深草丛中,眼目又被蒙住,不能脱离一样。

  无明:是知的迷谬错乱,所以像布物的蒙蔽了眼目。经上说:『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49无明确是对于通达真实义的智慧,起着蒙蔽障碍作用的。

  爱:有染着的作用,使人系缚在生死中,所以譬喻为结。

  从烦恼来说:

  无明:是属于知的,是认识上的错乱;

  爱:是属于情意的,是行为上的染着。

  2、由无明、爱感得有识之身

  有了这两大因缘,众生就感到了有识身──众生自体,而相续的流转生死。这也就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生死众生的意思。与经说的:『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50,也大体一致。

  这三事,说尽了生死流转的主要项目。得有识身,是有取识的结生相续,为一新生命的开始。这样的无明,爱,识身,无始以来,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一直是这样的,不断的相续不已。

  三、十二支中的爱与行之关系

  1、在一般的十二支缘起中,第二支是行,行是业的别名。行业,不是别的,只是与爱相应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所以三事说的无明,爱,识,与十二支中的无明,行,识,是可以相通的。

  2、从十二支的立场来说:识是现在这一生的开始。拿人来说,就是当父精母血结合时,有识的剎那现起,因而结成有心识作用的新生命。这样的有识结生的新生命,从何而来呢?这是从前生的业种所引发的;业就是行支。当前一生的最后死亡时,虽然身心崩溃了,但过去所造作的业能,并未消失;等到因缘和合,就随着业力善恶的不同,而得或苦或乐的果报体,成为一新的个体,新的生命。

  3、行业的感果,是离不了烦恼的发业与润生的,无明就是烦恼,是以我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的总名。这样,由于:

  过去世的烦恼──无明,有过去世的业──行;

  过去世的烦恼与行业,才有现生的生命开始──识。

  从「无明」而「行」而「识」,说明了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死历程。

  辛二、生死依持(p.169)

  缘识有名色,

  辛三、触境系心

  从是有六处,根境相涉触,从触生于受,缘受起于爱,

  辛四、逐物流转

  爱增则名取,因是集后有,生老死相随。

  一、生命依持(名色

   识)

  1、十二支中的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后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

  2、缘此结生的识,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由于识的结生,身心就开始发展。照经51上说:不但因识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识。52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是要依于有取识(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的摄取而存在。53反之,也因为身心的活动,有取识才能存在。正像没有领袖,就不可能有群众的组织活动;如没有群众,领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但在十二缘起支中,着重在识缘名色。应解说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二、触境系心

   1、「名色→六入」:

  从此名色而进一步的开展,就生起眼,耳,鼻,舌,加上身,意,有了六处的差别,这已到了形成人体形态的阶段。

   2、「触」:

  胎中虽有眼耳等根,还不能见色闻声等。一到出了胎,从此六根开始了与六尘境界相关涉的活动,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叫做触。根境识三者,因触而和合,也可说因三者的和合而有触。认识开始,就到了重要的关头。

  触对境界时:合意──────可意触

  不合意─────不可意触

  非合意不合意──俱非触

  『无明相应触』:众生的认识,是不离无明蒙蔽的。所以触对境界后,就会依自我中心的执取,起种种的复杂心理,造种种的善恶行为;生死轮回,是不能避免的了。

  『明相应触』:佛教诫弟子,要『守护根门』。在根境相触时,要有智慧的观照,那就能从此透出,裂破十二缘起的连锁。

   3、「受」:

  从触的可意或不可意,当下就能生于受。

  可意的──────起喜受、乐受;

  不可意的─────起苦受、忧受;

  非可意不可意的──就起舍受。

  如有智慧而正念现前的,就不起味着,不为情感的苦乐所惑乱;否则就危险了。

   4、「爱」:

  没有正念正知的,都是依缘此或苦或乐的受味,生起深深的爱着:爱着自我,爱着境界。这时候,已以主动的姿态,对生命与尘世,倾向爱恋而作不得主。此后,只有愈陷愈深,无法自拔。

  上面从识的结生,说明了身心的开展过程,以及对境而引起内心的活动情况。

  「触」是认识的,「受」是情感的,「爱」以下是意志的活动了。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15-p.21:

  「依胎生学为基础的触境系心观」与「依认识论为基础的触境系心观」。

   入胎识是不通于六识的;说六识,一定是指认识六尘境界的了别识。

  一、 胎生学:识(入胎识)←→名色→六入→触→受→(爱)

   触境系心     互相依存 触境系心

   识 (六识了别)  

  二、认识论  名色(客观的境) →触→受→(爱)

   六入(根)

  三、逐物流转

   1、「爱→取」:

  内心有了爱染,爱心的增强,就进展到名为取。取有四:

  我语取:执取自我。

  欲 取:追求五欲。

  见 取: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宗教与哲学家)。

  戒禁取:执取种种无意义的戒条、苦行(宗教与哲学家)。

  从爱染生命与尘世,进而作思想的或行为的取着,造成世间一切苦难的结局。

  

  2、「有」:

  爱与取,正是依着烦恼而有的一切活动。因此烦恼的活动,就起集成后有的业种。这在十二支中,叫有支。

  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的生命自体。

  但这里所说的,不是现实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力,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

  3、「生→老死」:

  有了这,那么现生死了以后,未来识又会结生。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生老死的相随而来,便是未来生死相续的简说。

   ※十二缘起各支的关系(参见:《唯识学探源》p.10-p.27)

   Ⅰ、逐物流转  老病死  生  有  取  爱  五支说

   Ⅱ、触境系心  爱  受  触  六入  名色  十支说

   Ⅲ、生命依待  名色

   识

   Ⅳ、死生本源  识  行  无明   十二支说

  四、三世两重因果 54

   1、十二支,可以分为三世,有两重因果:过去因(无明与行)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现在因(爱,取,及有)生未来果(生,老死)。

  2、同时,前生以前有前生,后世以后(如不了脱生死)有后世,三世因果相续说明,就是无限生死相续的历程全貌。

  

  无明  惑

  第一世   因

  行  业

  识   初重

  名色

  六处  苦  果

  触

  第二世  受    两重

  爱

  惑

  取  因  

  有  业  第二重

  生   

  第三世  苦  果

  老死

  ※十二缘起各支的内容:55

  01

  无明

  知的谬误错乱,是以我、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之总名。

  02

  行

  与爱相应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行业)

  03

  识

  入胎识(结生识)。

  04

  名色

  精血和合之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05

  六处

  母胎中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人体形态的阶段。

  06

  触

  出胎后,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无明相应触、明相应触)

  07

  受

  可意触起喜受、乐受;不可意触起苦受、忧受;俱非触起舍受。

  08

  爱

  爱着自我,爱着境界。

  09

  取

  我语取、欲取、见取、戒禁取。

  10

  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生命自体,能起后有的业力,及未来生命的潜在。

  11

  生

  12

  老死

  戊三、出世因果

  己一、灭谛(p.172)

  灭应灭于惑,惑灭则苦灭,解脱于痴爱,现证寂灭乐。

  一、标示灭谛的灭有两个意义:

  1、是灭除;

  2、是寂灭。

  灭除了苦痛的根源,才能解脱生死苦,实现涅槃的寂灭。

  二、诠释两种灭的意义

  1、灭除的意义

  ◎从灭除来说: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从苦生苦,苦个不了,这是要灭除的对象。解除众生的生死苦迫,佛法不着重到外界去改善。因为外物的改善,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也不从这个色身去努力,如外道的修精练气,求长生不老那样。因为有生必有灭,长生与永生,不过是众生的颠倒妄想。

  ◎虽然苦报是业力所感的,但问题却是烦恼。有了烦恼,就会发业,润生;如断了烦恼,即使有无量业种,也就干枯而不再起用。所以佛肯定地指出:要灭除生死大苦,应该灭于惑──烦恼。如惑灭了,那就不再造业了,过去所有的业也就干枯无用了。这样,生死苦果,就会彻…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