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芽生葉。雖然在前的不就是後來的,卻有因果的密切關系。種果相生,一直延續下來,拿這作爲生死緣起相續的比喻,是最親切不過的。
庚二、詳釋
辛一、生死本源(p.167)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系,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一、十二支是綜合說
1、緣起支的敘述,很多是從識支開始的,所以經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47── 十支緣起說。可是,在識支以前,有的又加上無明與行二支,成爲十二支。
2、在《阿含經》中,一再說:『無明覆,愛結系,得此識身』48。無明,愛(行),識叁者,可以看作完整的,獨立的緣起說。等到與識支以下相綜合,才成爲十二支的。
二、生死本源──無明、愛、識
1、無明、愛
無明所覆,愛結所系,在上面的譬喻中說過。生死流轉,如陷身在棘藤深草叢中,眼目又被蒙住,不能脫離一樣。
無明:是知的迷謬錯亂,所以像布物的蒙蔽了眼目。經上說:『真義心當生,常能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49無明確是對于通達真實義的智慧,起著蒙蔽障礙作用的。
愛:有染著的作用,使人系縛在生死中,所以譬喻爲結。
從煩惱來說:
無明:是屬于知的,是認識上的錯亂;
愛:是屬于情意的,是行爲上的染著。
2、由無明、愛感得有識之身
有了這兩大因緣,衆生就感到了有識身──衆生自體,而相續的流轉生死。這也就是無明爲父,貪愛爲母,和合而生生死衆生的意思。與經說的:『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50,也大體一致。
這叁事,說盡了生死流轉的主要項目。得有識身,是有取識的結生相續,爲一新生命的開始。這樣的無明,愛,識身,無始以來,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一直是這樣的,不斷的相續不已。
叁、十二支中的愛與行之關系
1、在一般的十二支緣起中,第二支是行,行是業的別名。行業,不是別的,只是與愛相應的,思心所所發動的行爲。所以叁事說的無明,愛,識,與十二支中的無明,行,識,是可以相通的。
2、從十二支的立場來說:識是現在這一生的開始。拿人來說,就是當父精母血結合時,有識的剎那現起,因而結成有心識作用的新生命。這樣的有識結生的新生命,從何而來呢?這是從前生的業種所引發的;業就是行支。當前一生的最後死亡時,雖然身心崩潰了,但過去所造作的業能,並未消失;等到因緣和合,就隨著業力善惡的不同,而得或苦或樂的果報體,成爲一新的個體,新的生命。
3、行業的感果,是離不了煩惱的發業與潤生的,無明就是煩惱,是以我我所見爲攝導的煩惱的總名。這樣,由于:
過去世的煩惱──無明,有過去世的業──行;
過去世的煩惱與行業,才有現生的生命開始──識。
從「無明」而「行」而「識」,說明了從過去到現在的生死曆程。
辛二、生死依持(p.169)
緣識有名色,
辛叁、觸境系心
從是有六處,根境相涉觸,從觸生于受,緣受起于愛,
辛四、逐物流轉
愛增則名取,因是集後有,生老死相隨。
一、生命依持(名色
識)
1、十二支中的識,是一期生命的開始。有些經典,從識支說起。這因爲,推求現實的身心活動,到達識的結生相續階段,已到了生死業報識的核心。後代唯識學者,以異熟的阿賴耶識爲中心,來說明生死雜染的一切,可說是吻合佛意的。
2、緣此結生的識,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由于識的結生,身心就開始發展。照經51上說:不但因識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識。52這意思是說: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是要依于有取識(唯識學中叫作阿陀那識)的攝取而存在。53反之,也因爲身心的活動,有取識才能存在。正像沒有領袖,就不可能有群衆的組織活動;如沒有群衆,領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3、但在十二緣起支中,著重在識緣名色。應解說爲: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後,還是肉團的階段。
二、觸境系心
1、「名色→六入」:
從此名色而進一步的開展,就生起眼,耳,鼻,舌,加上身,意,有了六處的差別,這已到了形成人體形態的階段。
2、「觸」:
胎中雖有眼耳等根,還不能見色聞聲等。一到出了胎,從此六根開始了與六塵境界相關涉的活動,根境相觸而起一般的認識,叫做觸。根境識叁者,因觸而和合,也可說因叁者的和合而有觸。認識開始,就到了重要的關頭。
觸對境界時:合意──────可意觸
不合意─────不可意觸
非合意不合意──俱非觸
『無明相應觸』:衆生的認識,是不離無明蒙蔽的。所以觸對境界後,就會依自我中心的執取,起種種的複雜心理,造種種的善惡行爲;生死輪回,是不能避免的了。
『明相應觸』:佛教誡弟子,要『守護根門』。在根境相觸時,要有智慧的觀照,那就能從此透出,裂破十二緣起的連鎖。
3、「受」:
從觸的可意或不可意,當下就能生于受。
可意的──────起喜受、樂受;
不可意的─────起苦受、憂受;
非可意不可意的──就起舍受。
如有智慧而正念現前的,就不起味著,不爲情感的苦樂所惑亂;否則就危險了。
4、「愛」:
沒有正念正知的,都是依緣此或苦或樂的受味,生起深深的愛著:愛著自我,愛著境界。這時候,已以主動的姿態,對生命與塵世,傾向愛戀而作不得主。此後,只有愈陷愈深,無法自拔。
上面從識的結生,說明了身心的開展過程,以及對境而引起內心的活動情況。
「觸」是認識的,「受」是情感的,「愛」以下是意志的活動了。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p.15-p.21:
「依胎生學爲基礎的觸境系心觀」與「依認識論爲基礎的觸境系心觀」。
入胎識是不通于六識的;說六識,一定是指認識六塵境界的了別識。
一、 胎生學:識(入胎識)←→名色→六入→觸→受→(愛)
觸境系心 互相依存 觸境系心
識 (六識了別)
二、認識論 名色(客觀的境) →觸→受→(愛)
六入(根)
叁、逐物流轉
1、「愛→取」:
內心有了愛染,愛心的增強,就進展到名爲取。取有四:
我語取:執取自我。
欲 取:追求五欲。
見 取: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宗教與哲學家)。
戒禁取:執取種種無意義的戒條、苦行(宗教與哲學家)。
從愛染生命與塵世,進而作思想的或行爲的取著,造成世間一切苦難的結局。
2、「有」:
愛與取,正是依著煩惱而有的一切活動。因此煩惱的活動,就起集成後有的業種。這在十二支中,叫有支。
有──是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叁界的生命自體。
但這裏所說的,不是現實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後世生命的業力,也可說是未來生命的潛在。
3、「生→老死」:
有了這,那麼現生死了以後,未來識又會結生。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生老死的相隨而來,便是未來生死相續的簡說。
※十二緣起各支的關系(參見:《唯識學探源》p.10-p.27)
Ⅰ、逐物流轉 老病死 生 有 取 愛 五支說
Ⅱ、觸境系心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十支說
Ⅲ、生命依待 名色
識
Ⅳ、死生本源 識 行 無明 十二支說
四、叁世兩重因果 54
1、十二支,可以分爲叁世,有兩重因果:過去因(無明與行)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現在因(愛,取,及有)生未來果(生,老死)。
2、同時,前生以前有前生,後世以後(如不了脫生死)有後世,叁世因果相續說明,就是無限生死相續的曆程全貌。
無明 惑
第一世 因
行 業
識 初重
名色
六處 苦 果
觸
第二世 受 兩重
愛
惑
取 因
有 業 第二重
生
第叁世 苦 果
老死
※十二緣起各支的內容:55
01
無明
知的謬誤錯亂,是以我、我所見爲攝導的煩惱之總名。
02
行
與愛相應的,思心所所發動的行爲。(行業)
03
識
入胎識(結生識)。
04
名色
精血和合之後,還是肉團的階段。
05
六處
母胎中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人體形態的階段。
06
觸
出胎後,根境相觸而起一般的認識。(無明相應觸、明相應觸)
07
受
可意觸起喜受、樂受;不可意觸起苦受、憂受;俱非觸起舍受。
08
愛
愛著自我,愛著境界。
09
取
我語取、欲取、見取、戒禁取。
10
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的生命自體,能起後有的業力,及未來生命的潛在。
11
生
12
老死
戊叁、出世因果
己一、滅谛(p.172)
滅應滅于惑,惑滅則苦滅,解脫于癡愛,現證寂滅樂。
一、標示滅谛的滅有兩個意義:
1、是滅除;
2、是寂滅。
滅除了苦痛的根源,才能解脫生死苦,實現涅槃的寂滅。
二、诠釋兩種滅的意義
1、滅除的意義
◎從滅除來說:衆生在生死輪回中,從苦生苦,苦個不了,這是要滅除的對象。解除衆生的生死苦迫,佛法不著重到外界去改善。因爲外物的改善,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也不從這個色身去努力,如外道的修精練氣,求長生不老那樣。因爲有生必有滅,長生與永生,不過是衆生的顛倒妄想。
◎雖然苦報是業力所感的,但問題卻是煩惱。有了煩惱,就會發業,潤生;如斷了煩惱,即使有無量業種,也就幹枯而不再起用。所以佛肯定地指出:要滅除生死大苦,應該滅于惑──煩惱。如惑滅了,那就不再造業了,過去所有的業也就幹枯無用了。這樣,生死苦果,就會徹…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