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

  《成佛之道》

  〈第四章、三乘共法〉

  释开仁编.2007/3~2007/6

   三乘共法,是出世间法,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如不备人天功德,沉沦在三恶道中,当然不能发心了脱生死。即使现生人间,如作恶多端,无惭无愧,害人害世,丧失了人性;连做一平常人都不成,还会发心了生死吗?所以成就人天功德的,才能修学出世间的三乘共法。

  甲一、二乘通说

  乙一、人

   丙一、动机(p.133)

  一切行无常,说诸受皆苦,缘此生厌离,向于解脱道。

   出世间的三乘法,根本在出离心,要首先学习发起。

  一、发「出离心」的方法

  世间的一切,是不永恒的,不彻底的,不自在的,也就是世间──众生是苦的。肯定了世间彻底是苦的,才会引发出离心。

  二、佛法对「苦」的诠释

  1、一般人的感受经验(表面)

  照一般的感受经验来说,世间有忧苦的,也有喜乐的,也有不苦不乐无所谓的,这是不能说人生世间都是苦的。

  2、佛法所透视的苦谛(深层)

  要知道,『世间是苦』这个论题,是深一层的看法。佛在经上说:『以一切行无常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1

  从表面看,虽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差别;但深刻的观察起来,就不能不说一切是苦。因为世间的一切,不问是身心,是器界;是个人,家庭,国家:这都是迁流的,造作的。

  ◎都是因缘和合所作的,所以说造作。

  ◎都在生灭,生死,成坏的过程中,所以说迁流。

  迁流造作的名为行(事象)。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不永久的。

  三、三种苦

  1、苦苦:从『诸行无常』2去看,那么现前的忧愁苦恼,不消说是苦的了。

  2、坏苦:就是一切喜乐,如财富,尊荣,健康,聪明……虽然感到了满足,但到了变化的时候,苦就跟着来了。

  3、行苦:就使是不苦不乐,平淡恬静,既然不离迁流变化,迟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烂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滩驶去,你说熟醉不知苦乐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吗!

  所以从这一切行是无常的,不永久的,不彻底的,不可保信的观察起来,就不能不说『诸受皆苦』;不能不说:世间如火宅,三界如牢狱。

  1、苦受─────苦苦

  2、乐受─────坏苦 一切行无常故,说「诸受皆苦」3。

  3、不苦不乐受──行苦

  四、顺解脱分善根

   1、修学佛法的,如有这种深切的认识,那么无论怎样喜乐,也不会留恋。就是上升天国,尽情享受,也不感兴趣。缘此就能发生厌离生死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认识,引发这样的意欲,从学习中养成了坚强的志愿……,就会向于解脱生死的大道,走上了脱生死的境地。

  2、没有这种出离心,一切修行,一切功德,都只是世间法。有了出离心,那一切功德,就被出离心所摄导,成为解脱生死的因素,称为『顺解脱分善』4。这就是说:这种善根,已成为随顺趋向解脱的因素了。

  3、出离心是出世法的根本,口口声声说了生死的学佛同人,应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心情。

  丙二、根性

  丁一、总标(p.135)

  随机立三乘,正化于声闻。

  一、三乘的差别

  1、发出离心而修出世法的,根机并不一致。统摄来说,佛随顺听众的机感不同,安立了三乘的差别。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2、《法华经》等,从特殊的意义说:5

  佛为声闻──说四谛,

  为缘觉──说十二缘起,

  为菩萨──说六波罗蜜。

  如实说:出世法都是观甚深义──四谛与十二缘起的。不过在菩萨道中,着重广大行的六波罗蜜多而已。

  二、正化与旁化

   1、在这三乘共法中,

  (1)正化:声闻乘;

  (2)旁化:菩萨乘、缘觉乘。

  2、说三乘共法中菩萨和缘觉为旁化的理由:

  (1)菩萨

  在三乘共法的《阿含经》等,仅有二位菩萨:6

  ◎未成佛前的释迦菩萨(说法时已经成佛)。

  ◎释迦佛的法会中受记作佛的弥勒菩萨(如果说佛说三乘,当前的菩萨行者,只有这弥勒一人)。

  六(十)波罗蜜,7那是古德(『先轨范师』8)传来的本生谈,也不知道是给谁说的。9

  (2)缘觉

  缘觉根性,也并不太多。缘觉原是无师而独觉的,是不用秉受教法的。但缘觉根性的大迦叶等,在释迦佛出世说法时,也作了佛的弟子;总算在佛的声闻弟子中,有些是缘觉根性。

  ※所以专从此土的释迦佛法来说,主要是声闻乘。

  三、闻佛声教而悟道者即名为声闻

  1、在古代,声闻就是佛弟子的通称,也就是听闻佛的声教而悟道的。

  2、声闻的意义:

  天台宗:称之为三藏教,因为这也有菩萨,不但是小乘的。10

  贤首宗:称之为小教,因为事实上,是以小乘声闻法为主的。11

  导师:从释迦佛法的显了边说,虽然如此,如从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佛法来说,修学出世法的,确有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12

  丁二、别叙

  戊一、在家出家(p.137)

  解脱道远离,苦乐之二边,顺摄乐行者,在家修法行,

  顺摄苦行者,出家作沙门。

  在佛的声闻弟子中,也有种种的根性,先说在家与出家的二类。

  一、释尊适应时代风尚而创立佛教

  1、极端的苦乐二边

  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的风尚,正走上极端的路子。

  (1)乐行

  乐行者,就是纵欲的享乐主义者,这是大多数。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争取,享受,为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最极端的,有庸俗的顺世外道,还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以男女交合为大乐,看作解脱生死的妙法。

  (2)苦行

  苦行者,就是禁欲的克己主义者。这如各沙门团,当时的出家外道。最极端的,是耆那教徒。13他们过着极端的苦行,有的不穿衣服;有的冷天卧在冰上,暑天晒在太阳下;或者睡在荆棘上。吃的,有的不吃熟食,专吃野菜水果;有的喝水;有的服气。戕贼自己的身心,被看作神圣的修行。

  2、释尊揭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行

  释尊初转*轮,首先揭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行。认为极端的乐行与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不能引导到解脱的境地。所以佛的真解脱道,是远离那苦行与乐行二边,而保持那中道的──以智化情的生活。克制自己,而不可戕贼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须的享受,而不可放纵。唯有这样,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二、在家与出家

  佛以中道行为正鹄,而当时的根机,是有偏苦偏乐倾向的。适应不同的根性而引导他,所以声闻弟子,就有在家与出家二类。在家与出家,主要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1、在家与出家在信解行证上是没有差别的

  佛为大众说法,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愿归依三宝,作佛的在家弟子。

  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愿随佛出家,作佛的出家弟子。

  在信仰,修行,证悟上,在家与出家,是没有差别的。

  2、选择在家与出家乃因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

  那为什么有的自愿在家,有的自愿出家呢?这是由于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

  (1)随顺乐行的在家众

  佛为了随顺摄受乐行者,有在家弟子。他们照样的夫妻儿女,还是从政,从军,农工商贾,过着在家的生活。如频婆沙罗王,末利夫人,须达多长者,质多长者,黎斯达多大将等。虽过着在家生活,却修学佛的正法行,如三归,五戒,定,慧等。只要有出离心,虽过着丰裕的生活,但不碍修行,一样的了脱生死。

  (2)随顺苦行的出家众

  为了随顺摄受苦行者的根性,有出家弟子,多数是从出家外道处转化来的,如五比丘,摩诃迦叶,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他们惯习于出家,过着严肃的生活:少欲知足;不畜钱财;不近淫欲,这才自愿作出家的沙门。沙门是梵语ZramaNa,勤息的意思,是各种出家者的通称。

  (3)特殊例子

  但这是大概的分类,如动机不纯,或被动的出家者,就有乐行根性的。如佛回到故乡,释迦族的年轻子弟,大批来出家,如阿难等,精神上就与大迦叶等不同。同样的,在家弟子中,也有过着严肃生活的。

  总之,顺乐行的在家也好,顺苦行的出家也好,只要有出离心,过着不过分纵欲,不过分苦行的中道生活,都是佛的声闻弟子。依法修行,都有证得声闻道果,解脱生死的可能。14

  戊二、独住共住(p.139)

  此或乐独住,或乐人间住。

  一、独住比丘与人间比丘 15

  在这出家人中,也有不同的根性,表现不同的风格。

  1、独住比丘

  爱乐独住的,名为无事比丘(阿兰若比丘)。他们住在山林旷野,冢间住,树下宿,或者是简陋的草庵。吃的,穿的,都非常清苦。不愿与大众共住,免得人事烦心。甚至不愿意乞化,不愿意说法。这类独住比丘,都是自利心重,急于修习禅观的。

  2、人间比丘

  爱乐人间住的,名为人间比丘。这是大众和合共住,不离僧团;大都住在近郊,经常游行人间,随缘在人间教化。虽还是一样的精勤修行,但过着集体生活,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佛教的发展,主要是人间比丘的功德。

  二、两种风格的实质意义

  1、释尊为榜样

  释尊常与弟子共住,游行各国,教化众生,是人间比丘的榜样。

  佛也曾独处三月,修习安那般那,便是独住的榜样。16

  2、依佛法的真意义来说

  独住,是要内心离烦恼而住;否则怎么安静的环境,也还是妄想散乱。

  反之,如心地安静解脱,独住也得,大众住而人间游化也得。

  但在学者的根性偏好中,显出二大类不同;这也近于独觉与声闻的不同风格。

  戊三、信行法行(p.141)

  或是随信行,或是随法行。

  一、佛法有重信和重智的两类根性

  1、这又是两大类的根性不同,是通于在家、出家的。

  2、在声闻弟子中,

  随信行──是钝根

  随法行──是利根

  3、信与智,是学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智,是佛法与外道(基督教等)的最大差别。

  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学佛的要使这二者,平衡进展到融和。

  因为『无慧之信,增长…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