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愚痴』;『无信之慧,增长谄曲』。17

  4、佛法说信智一如,但在学者的根性来说,

  有是重信的,一切以信为前提而进修的;

  有是重智的,一切以智为前提而进修的。

  所以虽然究竟的目标一致,但下手时,信与智不免偏重,形成了佛弟子的二大类。

  二、随信行和随法行

  『行』,是由于一向的惯习而造成特性的意思,如『贪行』,『瞋行』等。18

  1、随信行

  随信行是个性惯习于信顺,一切随信心而转的。这类根性,如遇到了佛法,师长只要叫他怎么做去就得了。他并不想追求所以然,怎么说,就怎么信,怎么行。这类根性,切勿给他详细开示,说多了不但不感需要,有的反而糊涂起来。真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9。这主要是亲近善知识,依师长的教授而修学的。简单直捷,提起便行,从修习的经验中,渐长智慧。

  2、随法行

  法行人就不同了,他是一向惯习于理性(法)的,先要追求所以然,打破沙盆问到底。听了师长的教导,要加上自己的观察,推求,参证经论。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才深信不疑,精进修学。这类的根机是利根,因为法行人,更有引导人进修的能力。

  这二类根性,都是信智不离的,但不免偏重。不但初学的如此,就是证了果,也还是个性不同的。20

  丁三、结说(p.142)

  虽复种种性,同修出离行。

  一、根性虽不同,但同修出离行

  上面说到,发出离心的,有:

  声闻,缘觉,菩萨;

  在家的,出家的;

  独住的,人间住的;

  信行人,法行人。

  虽然有这种种不同的根性,表现的风格不同,只要他真能发起出离心,就同样的能修出离行,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二、尊重别人,认识自己

  一般人,总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偏好去衡量一切,而不知学佛(这还是共三乘的)是有不同类型的。

  1、重信、重慧

  重信的,把专究法义的法行人,看作不修行,而自己才是利根。

  重视慧解的,把重信者的信行,看作盲修瞎炼(这可能是盲修,要看师长的教导怎样)。

  2、独住、人间

  的偏重山林,赞美精苦的生活,甚至说:『行必头陀,住必兰若』,轻视人间比丘。

  而游化人间的,又每每轻视独住比丘,说是自私自利。21

  3、在家、出家

  又如在家与出家的,也常因观点的不同而互相轻毁。过去,佛教是偏重出家的。不问是否能适合出家的生活,是否能少欲知足,是否对利养心与眷属心,能不太染着,大家来出家了,而多数不合于出家的性格,这才僧格低落了。不是争名利,便是图享受。打着弘法利生的招牌,实际是争地盘,打天下。或者摄受徒众,争取信众,造成与佛法无关的派系恶果。也许做在家弟子,还适当得多,可以多修集些功德呢!22

  总之,学佛是有不同根性,不同风格的,所以应尊重别人,更应该认识自己。

   乙二、法

  丙一、明宗要(p.143)

  佛说解脱道,四谛与缘起,甚深诸佛法,由是而显示。

  一、解脱道的内容

  先来说明出世三乘共法的总纲。

  佛说的法门,虽然是随机说法,无量无边,但归结起来,所说的解脱道,不外乎四谛与缘起法门。离开了这,是没有出世佛法的。

  二、四谛

  1、何谓四谛?

  谛,是不颠倒,所以也有确实的意思。佛的出世法,主要是以四谛来说明:

  (1)苦:正确的开示了人生世间的特性。

  (2)集:世间苦恼迫切的原因。

  (3)灭:说明超越世间,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

  (4)道:达到灭除苦恼的方法。

  2、佛法是信智相成的,决不说信了就可以得救。

  我们必须认清人生的苦迫性,苦痛的原因,这才能从消除苦痛的原因中,体验真理,而得到解脱,不再受无限生死的苦迫。

  三、缘起

  说到缘起,并非与四谛各别的。

  1、依缘起而明苦、集

  主要是从苦迫的现实,而层层推究,寻出苦痛的根源,发见了苦因与苦果间,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轨律。这就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23

  这是典型的十二缘起说,实在就是苦与集的系列说明。

  2、依缘起而明灭、道

  缘起,是说这些(苦,集等),都是依缘(关系,条件,原因)而才能存在的,发生的。所以可从因缘的改变中,使他消解而达到解脱,这就是灭道二谛。

  所以,在下文的说明中,以四谛为纲,而同时说明了缘起法门。

  四、四谛与缘起通大乘、小乘

  一般以为:四谛与缘起,是小乘法。不知大乘的甚深诸佛法,也都是由是而显示出来的。

  1、约偏重义说:

  小乘法──着重于苦与集的说明;

  大乘法──着重于灭与道,特别是灭的说明。

  以大乘的中观及瑜伽二宗来说:

  中观者对于空性,瑜伽者对于缘起,都不曾离开了四谛与缘起一步。

  2、如实说:

  佛法不出四谛与缘起法门,只是证悟的偏圆,教说的浅深而已。

  《胜鬘经》:小乘是有量的四谛,有作的四谛;

  大乘是无量的四谛,无作的四谛。24

  《涅槃经》:下智观缘起,得声闻菩提;……

  上上智观缘起,得佛菩提。25

  丙二、四圣谛

  丁一、总标(p.145)

  苦集与灭道,是谓四圣谛。

  一、为什么偏说四圣谛?

  四谛,就是苦集与灭道。这四者,经中称为四圣谛。人人都有苦恼,人人都有烦恼(集),为什么偏说四圣谛呢?

  从事实来说:

  1、苦:是人生世间的苦迫现实;

  2、集:是烦恼,与从烦恼而来的业力;

  3、灭:是灭除烦恼,不再生起苦果;

  4、道:是戒、定、慧,是对治烦恼,通达涅槃的修法。

  但这些,唯有圣者才能从事实中体认出来,确实的证见他。

  二、圣者能见之四谛特性

  《涅槃经》说:凡夫有苦而无谛,圣者有苦有苦谛。26

  《遗教经》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27

  1、人生世间的───苦恼性,

  2、烦恼的─────招集性,

  3、涅槃的─────灭离性,

  4、戒、定、慧的──对治性,能通(涅槃)性,

  是确实的,必然的,绝对的,唯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到『决定无疑』,所以叫做四圣谛。

  丁二、详叙

  戊一、世间因果

  己一、苦集二谛

  庚一、苦谛

  辛一、总说八苦(p.146)

  苦者求不得,怨会爱别离,生老与病死,总由五蕴聚。

  四谛中,先说苦谛,这是现实的身心世界为我们所应该首先体认的。苦是逼恼的意思,逼切身心而致困恼不安的。佛曾说了种种苦的分类,但从人类的立场来说,最切要的是八苦。

  一、所求不得苦:

  无论是名誉,权位,眷属,财富……这是人人所希求的,可是却常常是求之不得。希求而得不到,是苦恼;有了,得到了,希求他不致失去,或发生困难而希望不要他,可是却不如心愿。经上说:『所求若不遂,恼患如箭中』28,就是求不得苦。这是我们在对于外物关系所引起的困恼。

  二、怨憎聚会苦;三、恩爱别离苦:

  这是我们在对于社会(可通于五趣)关系所引起的困恼。意见不合的,相怨相恨的,不见倒也耳目清净,可是却要聚在一处,共住,共事,共谈,无法谅解而却又无法离开,真是苦恼之极。反之,父母,兄弟,夫妇,儿女,朋友,最亲爱的,却不能不生离死别,常陷于远地相思,或『此恨绵绵无尽期』的失望回忆中。

  四、生苦;五、老苦;六、病苦;七、死苦:

  这是我们在对于身心所引起的困恼。一般人总以为生是可乐的,老、病与死亡才是悲哀的。不知道生了就不能不老,不能不病,不能不死;老、病、死由生而来,那生有什么可乐呢?生是苦根,老、病、死如枝叶花果一样。从根芽到结果,都是苦的。

  八、五取蕴苦:

  从我们对外物,对社会,对身心的关系中,分别为七种苦。如推究起来,这些苦,总是由于五蕴聚而有。五蕴,是五类(五聚)不同的事素,也就是我们身心的总和。这五蕴自身,存在着一切苦痛的症结;在对外物,对社会,对身心,就不能免于上说的七苦。我们所以有一切问题,一切苦恼,并不是别的,只是因为有了这个五蕴──身心自体。五(取)蕴是苦恼的总体,与前各别的七苦,合称为八苦。

   ┌──对外物所引起的────所求不得苦

   │      ┌─怨憎聚会苦

   五取蕴苦─┤  对社会所引起的──┴─恩爱别离苦

   │

   │ ┌─生苦

      └──对身心所引起的──┤ 老苦

      │ 病苦

      └─死苦

  辛二、别叙蕴苦

  壬一、类别

  癸一、五蕴(p.148)

  所谓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取识处处住,染着不能离。

  一、五蕴 29

  上文所说的五蕴,是五类不同的事素。同类相聚,每一类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蕴,蕴就是聚集的意思。佛说到苦谛,每约五蕴来说。经中曾说:五蕴像五个拔刀的贼,这正是使众生苦迫,而无法逃脱魔区的东西。

  五蕴到底是那五类呢?是「色、受、想、行、识」。

  1、色蕴

  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就是有体积而占有空间的;有质碍,就是可分析的,可破坏的:这就是现代所说的物质。

  但从物质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虽然所说能力化的色,指善恶行为的潜能,然与现代所说的『能』,也很有类似的见地。

  2、受蕴

  受的定义是『领纳』。在内心触对境界时,领受在心,引起内心的情感,感到或苦或乐的,叫做受;受就是内心的情绪作用。

  3、想蕴

  想的定义是『取像』,就是认…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