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愚癡』;『無信之慧,增長谄曲』。17

  4、佛法說信智一如,但在學者的根性來說,

  有是重信的,一切以信爲前提而進修的;

  有是重智的,一切以智爲前提而進修的。

  所以雖然究竟的目標一致,但下手時,信與智不免偏重,形成了佛弟子的二大類。

  二、隨信行和隨法行

  『行』,是由于一向的慣習而造成特性的意思,如『貪行』,『瞋行』等。18

  1、隨信行

  隨信行是個性慣習于信順,一切隨信心而轉的。這類根性,如遇到了佛法,師長只要叫他怎麼做去就得了。他並不想追求所以然,怎麼說,就怎麼信,怎麼行。這類根性,切勿給他詳細開示,說多了不但不感需要,有的反而糊塗起來。真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9。這主要是親近善知識,依師長的教授而修學的。簡單直捷,提起便行,從修習的經驗中,漸長智慧。

  2、隨法行

  法行人就不同了,他是一向慣習于理性(法)的,先要追求所以然,打破沙盆問到底。聽了師長的教導,要加上自己的觀察,推求,參證經論。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才深信不疑,精進修學。這類的根機是利根,因爲法行人,更有引導人進修的能力。

  這二類根性,都是信智不離的,但不免偏重。不但初學的如此,就是證了果,也還是個性不同的。20

  丁叁、結說(p.142)

  雖複種種性,同修出離行。

  一、根性雖不同,但同修出離行

  上面說到,發出離心的,有:

  聲聞,緣覺,菩薩;

  在家的,出家的;

  獨住的,人間住的;

  信行人,法行人。

  雖然有這種種不同的根性,表現的風格不同,只要他真能發起出離心,就同樣的能修出離行,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二、尊重別人,認識自己

  一般人,總以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偏好去衡量一切,而不知學佛(這還是共叁乘的)是有不同類型的。

  1、重信、重慧

  重信的,把專究法義的法行人,看作不修行,而自己才是利根。

  重視慧解的,把重信者的信行,看作盲修瞎煉(這可能是盲修,要看師長的教導怎樣)。

  2、獨住、人間

  的偏重山林,贊美精苦的生活,甚至說:『行必頭陀,住必蘭若』,輕視人間比丘。

  而遊化人間的,又每每輕視獨住比丘,說是自私自利。21

  3、在家、出家

  又如在家與出家的,也常因觀點的不同而互相輕毀。過去,佛教是偏重出家的。不問是否能適合出家的生活,是否能少欲知足,是否對利養心與眷屬心,能不太染著,大家來出家了,而多數不合于出家的性格,這才僧格低落了。不是爭名利,便是圖享受。打著弘法利生的招牌,實際是爭地盤,打天下。或者攝受徒衆,爭取信衆,造成與佛法無關的派系惡果。也許做在家弟子,還適當得多,可以多修集些功德呢!22

  總之,學佛是有不同根性,不同風格的,所以應尊重別人,更應該認識自己。

   乙二、法

  丙一、明宗要(p.143)

  佛說解脫道,四谛與緣起,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一、解脫道的內容

  先來說明出世叁乘共法的總綱。

  佛說的法門,雖然是隨機說法,無量無邊,但歸結起來,所說的解脫道,不外乎四谛與緣起法門。離開了這,是沒有出世佛法的。

  二、四谛

  1、何謂四谛?

  谛,是不顛倒,所以也有確實的意思。佛的出世法,主要是以四谛來說明:

  (1)苦:正確的開示了人生世間的特性。

  (2)集:世間苦惱迫切的原因。

  (3)滅:說明超越世間,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

  (4)道: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

  2、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決不說信了就可以得救。

  我們必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苦痛的原因,這才能從消除苦痛的原因中,體驗真理,而得到解脫,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

  叁、緣起

  說到緣起,並非與四谛各別的。

  1、依緣起而明苦、集

  主要是從苦迫的現實,而層層推究,尋出苦痛的根源,發見了苦因與苦果間,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軌律。這就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23

  這是典型的十二緣起說,實在就是苦與集的系列說明。

  2、依緣起而明滅、道

  緣起,是說這些(苦,集等),都是依緣(關系,條件,原因)而才能存在的,發生的。所以可從因緣的改變中,使他消解而達到解脫,這就是滅道二谛。

  所以,在下文的說明中,以四谛爲綱,而同時說明了緣起法門。

  四、四谛與緣起通大乘、小乘

  一般以爲:四谛與緣起,是小乘法。不知大乘的甚深諸佛法,也都是由是而顯示出來的。

  1、約偏重義說:

  小乘法──著重于苦與集的說明;

  大乘法──著重于滅與道,特別是滅的說明。

  以大乘的中觀及瑜伽二宗來說:

  中觀者對于空性,瑜伽者對于緣起,都不曾離開了四谛與緣起一步。

  2、如實說:

  佛法不出四谛與緣起法門,只是證悟的偏圓,教說的淺深而已。

  《勝鬘經》:小乘是有量的四谛,有作的四谛;

  大乘是無量的四谛,無作的四谛。24

  《涅槃經》:下智觀緣起,得聲聞菩提;……

  上上智觀緣起,得佛菩提。25

  丙二、四聖谛

  丁一、總標(p.145)

  苦集與滅道,是謂四聖谛。

  一、爲什麼偏說四聖谛?

  四谛,就是苦集與滅道。這四者,經中稱爲四聖谛。人人都有苦惱,人人都有煩惱(集),爲什麼偏說四聖谛呢?

  從事實來說:

  1、苦:是人生世間的苦迫現實;

  2、集:是煩惱,與從煩惱而來的業力;

  3、滅:是滅除煩惱,不再生起苦果;

  4、道:是戒、定、慧,是對治煩惱,通達涅槃的修法。

  但這些,唯有聖者才能從事實中體認出來,確實的證見他。

  二、聖者能見之四谛特性

  《涅槃經》說:凡夫有苦而無谛,聖者有苦有苦谛。26

  《遺教經》說:『佛說苦谛,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27

  1、人生世間的───苦惱性,

  2、煩惱的─────招集性,

  3、涅槃的─────滅離性,

  4、戒、定、慧的──對治性,能通(涅槃)性,

  是確實的,必然的,絕對的,唯有聖者才能深切體悟到『決定無疑』,所以叫做四聖谛。

  丁二、詳敘

  戊一、世間因果

  己一、苦集二谛

  庚一、苦谛

  辛一、總說八苦(p.146)

  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生老與病死,總由五蘊聚。

  四谛中,先說苦谛,這是現實的身心世界爲我們所應該首先體認的。苦是逼惱的意思,逼切身心而致困惱不安的。佛曾說了種種苦的分類,但從人類的立場來說,最切要的是八苦。

  一、所求不得苦:

  無論是名譽,權位,眷屬,財富……這是人人所希求的,可是卻常常是求之不得。希求而得不到,是苦惱;有了,得到了,希求他不致失去,或發生困難而希望不要他,可是卻不如心願。經上說:『所求若不遂,惱患如箭中』28,就是求不得苦。這是我們在對于外物關系所引起的困惱。

  二、怨憎聚會苦;叁、恩愛別離苦:

  這是我們在對于社會(可通于五趣)關系所引起的困惱。意見不合的,相怨相恨的,不見倒也耳目清淨,可是卻要聚在一處,共住,共事,共談,無法諒解而卻又無法離開,真是苦惱之極。反之,父母,兄弟,夫婦,兒女,朋友,最親愛的,卻不能不生離死別,常陷于遠地相思,或『此恨綿綿無盡期』的失望回憶中。

  四、生苦;五、老苦;六、病苦;七、死苦:

  這是我們在對于身心所引起的困惱。一般人總以爲生是可樂的,老、病與死亡才是悲哀的。不知道生了就不能不老,不能不病,不能不死;老、病、死由生而來,那生有什麼可樂呢?生是苦根,老、病、死如枝葉花果一樣。從根芽到結果,都是苦的。

  八、五取蘊苦:

  從我們對外物,對社會,對身心的關系中,分別爲七種苦。如推究起來,這些苦,總是由于五蘊聚而有。五蘊,是五類(五聚)不同的事素,也就是我們身心的總和。這五蘊自身,存在著一切苦痛的症結;在對外物,對社會,對身心,就不能免于上說的七苦。我們所以有一切問題,一切苦惱,並不是別的,只是因爲有了這個五蘊──身心自體。五(取)蘊是苦惱的總體,與前各別的七苦,合稱爲八苦。

   ┌──對外物所引起的────所求不得苦

   │      ┌─怨憎聚會苦

   五取蘊苦─┤  對社會所引起的──┴─恩愛別離苦

   │

   │ ┌─生苦

      └──對身心所引起的──┤ 老苦

      │ 病苦

      └─死苦

  辛二、別敘蘊苦

  壬一、類別

  癸一、五蘊(p.148)

  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

  一、五蘊 29

  上文所說的五蘊,是五類不同的事素。同類相聚,每一類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蘊,蘊就是聚集的意思。佛說到苦谛,每約五蘊來說。經中曾說:五蘊像五個拔刀的賊,這正是使衆生苦迫,而無法逃脫魔區的東西。

  五蘊到底是那五類呢?是「色、受、想、行、識」。

  1、色蘊

  色的定義是『變礙』,是可礙又可分的。有質礙,就是有體積而占有空間的;有質礙,就是可分析的,可破壞的:這就是現代所說的物質。

  但從物質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稱之爲色。雖然所說能力化的色,指善惡行爲的潛能,然與現代所說的『能』,也很有類似的見地。

  2、受蘊

  受的定義是『領納』。在內心觸對境界時,領受在心,引起內心的情感,感到或苦或樂的,叫做受;受就是內心的情緒作用。

  3、想蘊

  想的定義是『取像』,就是認…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