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作用。在认识境界时,内心就摄取境相,现起表象作用;再加构想,联想等,成为概念;依此而安立种种的语言或文字。
4、行蕴
行的定义是『造作』。在对境而引起内心时,心就采取行动来对付,如经过心思的审虑,决断,发动为身体的,语言的行动。
◎行:本是思心所,是推动内心去造作的心理作用──意志作用。
因此,凡以思──意志为中心的活动,所有一切复杂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总括在行蕴里。
5、识蕴
识的定义是『了别』──明了,识别。
我们的内心,原是非常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那内心的统觉作用,叫做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叫做识;所以识是能识的统觉。
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轮回在生死中的众生,就是这五蕴。我们所自以为是我,或是我的,其实都离不了五蕴,不外乎身心的活动,物质与精神而已。
色蕴─质碍───────物质(色)
受蕴─领纳
五蕴 想蕴─取像 心所
行蕴─造作 精神(名)
识蕴─了别───心王
二、四识住
众生的五蕴,叫五取蕴,30因为是从过去的取──烦恼而招感来的。从取烦恼而生的,本质上已免不了苦痛。而现在有了这五取蕴,由于取烦恼的妄想执着,所以又苦上加苦。佛说有『四识住』31法门:
我们的取识(与烦恼相应的识),是不能没有境界的,取识的境界,不外乎四事:
1、物质的──色
2、情绪的──受
3、认识的──想
4、造作的──思
取识在这些物质的或精神的对象上,一直是处处住着,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着的。取,得,住,着,都表示取识与对象的染着,像胶漆的粘着似的,不能脱离。
识对境界有了染着,那境界的每一变动,都会引起内心的关切,不能自主的或苦或乐,当然是免不了苦痛。
总之,识是能住着的,色、受、想、行是所住着的;总合为五蕴,就是一切苦痛的总汇。
癸二、六处(p.151)
此复由六处,取境而生识。
众生的身心自体,就是苦恼的总聚。除了五蕴的开示而外,佛又有六处说(又十二处),六界说(又十八界)。
一、六处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又叫六根,都是『生长』的意义。32
二、透过六处(根),才能发生认识(六根→六境→六识)
1、六处是身心自体的又一分类,说明了由此六根门,摄取境界,发生了别的识。
2、六处是认识活动必经的门户,通过这六根门,才能发生认识。如眼,耳,鼻,舌,身,是物质的,是能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的生理官能。佛说是极微妙的色法,所以应该是神经。意是能知一切法的心理官能,心识的源泉。
3、众生的认识,是不能离开六处而成立的。六根能摄取六种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依六根门而摄取六境,就能发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十二处 33
1、六根是增上缘34(六识是依六根而发生的)
2、六境是所缘缘35(六识是缘六境而发生的)
因为根与境,对了别的识来说,都有生长的作用,所以也可以总合六根,六境,名为十二处。
四、六处是修行的着手处
从众生的身心自体来说,经中大都着重眼等六处。六处为根门,这才取六境而生六识。等到六识起来,不但是了别境界,而且是烦恼相应,取着境界。取着境界,这个自心身体,就陷在苦痛的深渊了!
癸三、六界(p.152)
或六界和合,
壬二、结说
世间苦唯尔。
一、六界 36
1、对于苦聚的身心自体,佛或着重于物质的分类,而说六界和合。如说:『四大围空,有识在中,数名为人』37。
2、六界,是六类,是构成众生自体的六项因素,「界」是种类或因素的意义。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也叫六大。
(1)地界:身体的骨肉等坚硬性;(2)水界:血汗等润湿性;
(3)火界:温热性; (4)风界:呼吸运动等轻动性。
这是物质──生理的一切。
(5)空界:空间。如脏腑中空隙,眼耳鼻口等空隙,以及周身毛孔,都是空界。
(6)识界:了别,取着的六识。
有了这六种因素,就成为众生。
二、众生的苦聚
1、众生成就的身心自体,经上每说:『得蕴,得界,得处』38,这是众生苦聚的一切。有了这,就有了生命(约通俗说),也就有了苦迫。世间众生在生死六道中受苦,苦因苦果的无限延续,更没有别的,唯是这蕴,界,处而已。
2、在佛说苦聚的开示中,
(1)指出了这是彻底的苦迫性:『真实是苦,不可令乐』。如不给以彻底的修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2)指出了苦聚的事实,众生才能从『灵性』,『真我』的神教迷妄中解脱出来,才有解脱自在的可能。
修学出世的圣法,这是必要而首先应该深切解了的。
※蕴、界、处之相互关系:
平川彰(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2002年),p.63:
十八界 十二处 五蕴
眼界 眼处 色蕴
耳界 耳处
鼻界 鼻处 受蕴
舌界 舌处
身界 身处 想蕴
意界 意处
色界 色处 行蕴
声界 声处
香界 香处
味界 味处 识蕴
触界 触处
法界 法处
眼识界
耳识界
鼻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庚二、集谛
辛一、总说苦集(p.154)
苦生由业集,业集复由惑,发业与润生,缘会感苦果。
一、苦生由业集,业集复由惑
说明集谛。集是为因为缘而生起的意思。
1、众生世间的苦果,为什么会不断的生起呢?
这是由于业集。业,是为善为恶的行为(表业),又从善恶行为而引起的潜力(无表业)。因业力的积集,苦果就从业力而集起了。
2、但业集又为什么生起呢?
这是由于惑。惑,是迷惑,是烦恼的通称。因众生内心的不良因素,烦动恼乱,这才有业的集起。
二、发业与润生,缘会感苦果
要知道,业力的招感苦果,烦恼是主要的力量。烦恼对于业,有二种力量:
1、发业力:
无论善业或恶业,凡能招感生死苦果的,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而起的。所以如断了烦恼,一切行为,就都不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
2、润生力:
业已经造了,成为众生的业力。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发,才会招感苦果。这如种子生芽一样,虽有了种子,如没有水分的滋润,还是不会生芽的。也就因此,如烦恼断了,一切业种就干枯了,失去了生果的力量。
由于烦恼的发业与润生,在因缘会合时,才有业种的招感苦果。所以,一般但说业感,是说得不够明白的。假如要说业感生死,倒不如说:由无明等烦恼而感生死,说得更扼要些。
辛二、别陈业惑
壬一、业
癸一、类别(p.155)
业有身语意,善恶及不动。
癸二、特性
业灭如种习,百千劫不失,随业感生死,不出于三界。
集谛中,招感生死的业力,在五乘共法中,已经说到。现在略说业有二类的三业。
一、业的种类
1、身业、语业、意业(从业的所依而分类)
(1)身业
◎身表业
身体的动作,或是恶的,如杀生,偷盗等。或是善的,如不杀,不盗等。这不但是一般的生理活动,而是带有道德或不道德性质的身体动作。这种身体的动作,名为身表业,业就是动作的意思。
◎身无表业
由此身体的动作,引起潜在的动能,名为身无表业。这虽然无可表见,但是物质的能力化,有着招感果报的作用。
(2)语业
◎语表业
语言的表达(文字,可说是语业的身业化)中,妄语,两舌等是恶的;诚实语,和合语是善的,名为语表业。
◎语无表业
由此语言的表达,而引起潜在动能,名为语无表业。
※身业与语业,属于生理的动作,及引起的动能,都是属于物质的。
(3)意业
意业,是属于心的。与思心所相应的心心所法,是意业。
◎身业、语业是色法还是心所法?
有人说:业的体性,是思心所。内心的活动,是意业。由内心的发动而表现于身语,这种动身、发语的思(心所),就名为身业语业。(这是倾向于唯心论的说明)
导师说:佛说善与恶的身业,语业,是天眼所见的色法。所以,说(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应该更妥当些。
2、善业、恶业、不动业
(1)不动业
这是与禅定相应的业。与色或无色定相应的业,当然是善的。但禅定的特征是不动乱,所以业也叫不动业。这种不动业,能招感色界及无色界的生死。
(2)善业、恶业
善业与恶业,是专指能感欲界生死的业力而说。
二、业的特性
1、业灭如种习,百千劫不失 39
(1)无论是身语的动作,或者由此而引起的动能──表业与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剎那就过去了的。
(2)业已剎那灭而过去了,那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
A、依通俗的譬喻来说明业力感果
经中比喻为种子:如草木的开花结子,虽然雕谢枯萎了,但种子还会生芽,抽枝而发叶的。
或者比喻为熏习:像藏过名香的匣子,香虽已经取出了,但匣里还留有香气一样。
因此后代的学者:成立种子说,或习气说,来说明业力感果的可能,但这到底是通俗的譬喻而已。
B、依佛法的深义来说明业力感果
依佛法的深义来说,过去了,或者说剎那灭了,这并非说等于没有,而只是从现实存在而转化为另一姿态。可以说:灭了,过去了,不是没有,而还是存在的。当然,这与存在于现在的不同。如物质的从质而转化为能,决非没有,但不能以体积,质碍等物质概念来局限他。所以业力的剎那过去,一样的存在(当然不是现在),只要遇到因…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