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安,远离一切身心热恼』;『无诸怖畏,心离惊恐』;89身心一直在安静中。
3、如加修定学,自然就顺理成章,易修易成。一般人只是爱慕禅定功德,却不知从持戒学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烦动恼乱中,如狂风骇浪一样,就想凭盘腿子,闭眼睛,数气息等,一下子压伏下去,这就难怪不容易得定了。就使有一些定力,由于戒行不净,意欲(动机等)不正,也就成为邪定;结果是为邪魔非人所娆乱,自害害人。
戊二、定增上学
己一、前方便(p.199)
进修于定学,离五欲五盖。
一、进修于定学
1、为了修定而持戒,叫做增上戒学。那么戒学清净,当然要依戒而进修于定学了。
2、修定而想有成就,那一定要『离欲及恶不善法』。因为定是属于色、无色界的善法;如心在欲事上转,不离欲界的恶不善法,那是不能进入色界善法的。这一点,有些人是忽略了。念念不忘饮食男女,贪着五欲,对人做事,不离恶行,却想得定,发神通,真是颠倒之极!
二、离欲(五欲)及恶不善法(五盖)
1、五欲 90
五欲是净妙的色、声、香、味、触,这是诱惑人心,贪着追求的物欲。修定的,要摄心向内,所以必须离弃他。对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为一时满意的快感而惑乱,反而要看出他的过患相,以种种理论,种种事实来呵责他。看五欲为:伪善的暴徒,糖衣的毒药,如刀头的蜜。这才能不取净妙相,不生染着;染着心不起,名为离欲。
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严重的;这是以触欲为主,摄得色声香的欲行。男女恩爱缠缚,是极不容易出离的。多少人为了男女情爱,引出无边罪恶,无边苦痛。经中形容为:如紧紧的绳索,缚得你破皮、破肉、断筋、断骨,还不能舍离。这是与定相反的,所以就是在家弟子,如想修习禅定,也非节淫欲不可。
2、五盖 91
五盖:欲贪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这都是覆盖净心善法而不得发生,对修习定慧的障碍极大,所以叫盖。
(1)欲贪,从五欲的净妙相而来。
(2)瞋恚,从可憎境而起。
(3)惛沉的心情昧劣下沉,与睡眠邻近,这是从暗昧相而来的。
(4)掉举与惛沉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飞扬。恶作是追悔,是从想到亲属、国土、不死,及追忆起过去的事情,或乱想三世而引起的。
(5)疑从三世起,不能正思惟三世的诸行流转,就会着我我所,推论过去世中的我是怎样的,……这一类的疑惑。
对治法门:
(1)修不净想────────来治欲贪;
(2)修慈悲想────────来治瞋恚;
(3)修缘起想────────来治疑;
(4)修光明想(法义的观察)─来治惛沉睡眠;
(5)修止息想────────来治掉举恶作。
这五盖能除遣了,定也就要成就了。92
己二、二甘露
庚一、类别(p.202)
不净及持息,是名二甘露。
一、二甘露门的由来
1、名称的由来
为了修发真慧而修习禅定的,叫心(定)增上学,就是住心法门。佛多教授不净观,及持息念,使弟子们从此下手,修定而修发真慧的。这在古代,名这二者为二甘露门。印度语的甘露,与中国传说的仙丹相近,是不死药。
佛法以此譬喻不生灭的涅槃;修习这二大法门,能了脱生死,所以叫甘露门。其后,阿毗达磨论师,加上界分别,称为『三度门』93。
2、五停心与二甘露门
佛所开示的禅观,如约众生的烦恼特重不同,修习不同的对治,使心渐归安定清净来说,古师曾总集为『五停心』(玄奘译为五种净行),就是:94
(1)不净观──治贪欲;
(2)慈悲观──治瞋恚;
(3)缘起观──治愚痴;
(4)界分别──治我慢;
(5)持息念──治寻思散乱。
这是针对某一类的烦恼特别强,而施用的不同治法。但一般说来,佛是多以这二大法门来教授的。这不但对治欲贪,散乱(这是障定最重的),依此修成禅定,也可由此进修真慧而了生死的。
二、分别二甘露门
1、不净观 95
不净观,是先取死尸的不净相而修习的,就是九想:(1)青瘀想;(2)脓烂想;(3)变坏想;(4)膨胀想;(5)食噉想;(6)血涂想;(7)分散想;(8)骨锁想;(9)散坏想。
这是对治贪欲──淫欲贪,身体爱最有力的。
2、持息念
六妙门:持息念,俗称数息观,是心念出入息(呼吸)而修定的,就是六妙门:(1)数,(2)随,(3)止,(4)观,(5)还,(6)净。
十六胜行:还有十六胜行,那是持息念中最高胜的。96
庚二、效益(p.203)
依此而摄心,摄心得正定。
己三、七依定
能发真慧者,佛说有七依。
一、依此而摄心,摄心得正定
1、依着上面所说的法门──不净想,持息念,而修习摄心,不使散乱的,就是修定。
2、无论是修定,或者修观慧,起初都是有所缘境相的。如以青瘀等不净相为境,或以出入的呼吸为境。
◎修观:对于所缘的境相,如观察思惟他,就是修观;
◎修定:如依着(所缘)而摄心不散,心住一境,便是修定了。
3、修定的方法很多,是可以依种种的所缘相而摄心的。不过从对治主要的定障──贪欲与散乱,引发正定而说,不能不说这二法是更有效的,更稳当的!在修习摄心的过程中,如能达到远离五欲,断除五盖,那么定心明净,会很快的发生功德而成就的,所以说摄心能得正定。约一般的禅定说,不是邪定,味定,就是正定。约出世法说,那无漏定才是正定。
二、能发真慧者,佛说有七依
1、三乘贤圣弟子,是为了修发真慧而修定的。定境由浅而深,阶位不一,到底那些定,可以作为依止而修发真慧呢?总摄修发的一切定法,不出这样的大阶位──四禅,八定(还没有灭受想定,这是圣者所修证的,姑且不说)。
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八定:四禅以外,再加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2、如从一般的散心,渐修而入定境时,第一是未到定,那是初禅根本定以前的,是将到初禅而还不是初禅的近分定。
再进,是修到初禅。在初禅与二禅中间,有名为中间禅的。
将到二禅而还没到时,有二禅的近分定。从此以上,每一定,都可以有中间定,近分定,根本定三类。97
但大概的总摄起来,就是四禅,八定;或者在初禅根本以前,加一未到定。
3、在这四禅,八定中,最后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过于微细了,心力不够强胜,不能依着他而修发真实慧。所以能够发真慧的,佛说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七定。98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发慧的;这是初禅的近分定,所以就摄在初禅中。99
关于定学的修习,就是摄心令住的修法,下面会有更详明的说明。
戊三、慧增上学(p.205)
增上慧学者,即出世正见。
道谛,是三学,八正道。戒学,定学,都说过了,现在要说到慧学。
一、增上慧学
1、慧学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见(还有正思惟),所以综合起来说:增上慧学,就是出世正见。
2、什么是增上慧学?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这当然不是俗知俗见,而是究竟的真实慧了。
正见有两类:100
世间正见:知善恶,知业报,知前生后世,知凡圣。
出世正见:悟真理,断烦恼,得解脱。(缘起与四谛)101
3、什么叫出世?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凡夫)的意思。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见,或是离烦恼的无漏正见,都叫出世正见。在说明上,现在是着重于胜义──真实义的知见。
二、般若(慧)的重要性
1、慧,梵语般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有了般若,可说到了家。体悟真理,解脱生死的大事,已经能够成办;涅槃城大门,已经打开。如没有般若,什么行门,都不能解脱生死。般若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领导者,启导一切功德的进修,与一切功德相应。
2、在三学中,慧学最后,为能得解脱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却以正见为首。这说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彻始彻终的;他是领导者,又是完成者!
三、慧的异名
在三乘共法的经典里,慧是有很多名称的,如慧、见、明、观、忍、智、觉;正观、正见、正知、正思惟;如实观、如实知、如实见、如实知见、如实思惟;择法等。
丁二、八种正道
戊一、前五支
己一、正见
庚一、正见缘起
辛一、总叙(p.207)
佛为阿难说,缘起义甚深。
辛二、别说
壬一、顺逆观照
癸一、流转律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
出世的解脱法门,不出乎四谛与缘起的二大纲,所以说到出世的慧学,也就是通达缘起与知四谛的慧。现在,先从正见缘起来说。
一、缘起的修学次第
1、缘起的世间正见
上面说到过的十二缘起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不过是烦恼起业,业感苦果的说明;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并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别法相的佛学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这样,这不过是缘起的世间正见,怎么能解脱生死呢?
2、缘起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初步成就)
阿难曾代表过这样的见地,以为缘起是很好懂的。佛就因此为阿难说:『诸缘生(起?)法,其义甚深』;102缘起义是甚深甚深,如大海一样的,不容易测度到底里的。要知道,缘起是佛在菩提树下觉证得来的,不要说人,就是天(玉皇大帝之类)、魔、梵(耶和华等),也都是不能通达的。这是佛法超越世间,胜出世间的根源,当然是『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了!
缘起实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这已经是很深的了!再来观察:众生的生死,始终在这样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转;只要是众生,是生死,就超不过这十二支的序列。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