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僧团的清净。在僧团中,切勿互相隐藏,而误以为是团结的美德。
3、忏悔,佛制是有一定方法的。如依法忏悔了,就名为出罪,像服满了刑罪一样。出了罪,就还复戒体的清净,回复清净的僧格。凡是出罪得清净的,同道们再不得旧案重翻,讥讽,评击;假使这样做,那是犯戒的。
四、不悔得安乐
1、关于忏悔而得清净,可有二种意义:
(1)凡是违犯僧团一般规章的,大抵是轻戒,只要直心发露,承认错误,就没有事了。
(2)如属于杀、盗、淫、妄的流类,并非说忏悔了就没有罪业。要知道犯成严重罪行的,不但影响未来,招感后果;对于现生,也有影响力,能障碍为善的力量。
2、发露忏悔,能消除罪业,对于今生的影响,真是昨死今生一样。从此,过去的罪恶,不再会障碍行善,不致障碍定慧的熏修,就可以证悟解脱。这如新生一样,所以称为清净,回复了清净的僧格。
3、假使不知忏悔,那恶业的影响,心中如有了创伤一样。在深夜自思,良心发现时,总不免内心负疚,热恼追悔。热恼忧悔,只是增加内心的苦痛,成为修道为善的障碍。
4、一经忏悔,大有『无事不可告人言』的心境,当然是心地坦白,不再为罪恶而忧悔,也就自然能心得安乐了;这才有勇于为善的力量。
出家众的戒,极为深细,学者应研求广律,才知开遮、持犯,还出、还净的法门。
庚三、效益(p.191)
能持于净戒,三业咸清净。
一、能持于净戒,三业咸清净
1、以下两颂,论意义,也是在家弟子所应学习的;但从事相来说,是佛特别为出家弟子说的。这是向于(世间道)出世离欲道的必备资粮。着重在戒行,为习定的方便。
2、在家出家的七众弟子,在修学(世)出世道中,首先要安住净戒,以净戒为根本。凡能持于净戒的,身口意三业都能清净,这才能生、能证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如《遗教经》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78
二、约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来说
1、守护所受的别解脱戒;如犯了,不可覆藏,立刻生惭愧心,如法忏悔。
2、对佛制的『轨则』──行住坐卧等威仪;衣食等应守的规定;尊敬师长,护侍病人,听法,修定等一切善行。这些,都要如法学习,做到合于律的规定,又适应世间,才能不被社会的正人君子,教内的高僧大德所呵责。
3、不要到歌舞娼妓,淫坊,酒肆,政治机关去走动,因为这是容易生起不净心行的地方。
4、就是小小的罪,也不可看为轻易,而要谨严的护持。能这样受持学习,就能安住于净戒,引生一切善功德了!
己二、六种修法
庚一、类别(p.192、p.196)
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顺于解脱乘。
一、密护于根门 79
1、就是《遗教经》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认识的门路,也是六识──劫功德贼的入门,所以叫根门。80
五根是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的;
意根是知一切法的,为六根中最主要的。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见色,闻声……知法。这可要严密的守护,像看门人,见到鸡犬乱闯,小偷等进来,就加以拒绝,或立刻驱逐出去。一般人,在见色,闻声等时,总是取相。
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贪欲等;
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
不能控制自心,跟着烦恼转,就会造业而堕落,像牛的乱闯,踏坏苗稼了。所以,在见色,闻声等时,要密护根门。
3、这并不是不见色,不闻声,而是在见了闻了时,能『制而不随』烦恼转。如见美色而不起淫意,见钱财而不作非分想。这要有正知、正念才得。
正知:对于外来的境界,或内心的境界,要能正确认识他的危险性,是好是坏。
正念:对于正知的,时时警觉,时时留意。
※如没有正知,外境现前,心随烦恼转,认贼作父,欢迎都来不及,那怎么能制伏劫功德贼呢?
※如没有正念,时时忘失,如小偷进门,大箱小笼搬了走,还呼呼的熟睡,没有发觉,那怎能制伏呢?
能谨密的守护根门,才能止恶,才能恶法渐伏,功德日增。说修行,在平常日用中,要从这些地方着力!
二、饮食知节量 81
1、对于出家众,依赖施主,依赖乞食而生活的,这是特别重要的。生在人间,为生理所限制,饮食是免不了的,没有便无法生活,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82但依赖施主而生活的,应该思量到:饮食是维持生活所必须的,不可在美味上着想。落下咽喉,还有什么美呢?
2、在家人为了物资的取得,保存,发生了种种的苦难(战争原因,也大半为了这个)。现在,施主为了福德而施舍,不应该好好修行,报施主的恩德吗?所以饮食,不是为了淫欲;也不是为了肥壮、勇健、无病,或者长生不老;更不是为了面色红润端严。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短暂的生存。就是维持营养的需要,不致因饥渴,疾病而苦恼。身心有力,才能修行,出离生死。
3、如不知节量,贪求无厌,不但专在身体上着想,滋味上着想,对施主也会起颠倒心,生嫌恨心──多生烦恼,多作恶业。在家人对于经济生活,尚且要知节量,何况依施主而生活的出家人呢!
三、勤修寤瑜伽 83
1、这是有关睡眠的修持法。为了休养身心,保持身心的健康,睡眠是必要的。
2、依佛制:
初夜(以六时天黑,夜分十二小时计,初夜是下午六时到十时),
后夜(上午二时到六时),出家弟子都应过着经行及静坐的生活。
中夜(下午十时到上午二时)是应该睡眠的,但应勤修觉寤瑜伽。
换言之,连睡眠也还在修习善行的境界中。
3、睡眠时间到了,先洗洗足,然后如法而卧。身体要右胁而卧,把左足叠在右足上,这叫做狮子卧法,是最有益于身心的。在睡眠时,应作「光明想」84;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这就不会过分的昏沉;不但容易醒觉,也不会作梦;作梦也不起烦恼,会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将要睡熟时,要保持警觉;要求在睡梦中,仍然努力进修善法。这样的睡眠惯习了,对身心的休养,最为有效。而且不会乱梦颠倒,不会懒惰而贪睡眠的佚乐。
4、佛制:中夜是应该睡眠而将息身心的。头陀行有常坐不卧的,俗称不倒单,其实是不卧,并非没有睡眠,只是充分保持警觉而已。《遗教经》说:『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85然依一切经论开示,中夜是应该睡眠将息的。在初夜静坐时,如有昏沉现象,就应该起来经行,如还要昏睡,可以用冷水洗面,诵读经典。所以,不可误会为:中夜都要诵经,整夜都不睡眠。这也许译文过简而有了语病,把初夜(后夜)诵经译在中夜里,或者『诵经以自消息』,就是睡眠时(闻思修习纯熟了的)法义的正念不忘。
四、依正知而住 86
1、出家人在一般生活中,无论是往或还来;(无意的)睹见或(有意的)瞻视;手臂支节的屈或伸;对衣钵的受持保护;饮食、行、住、坐、卧、觉寤、语、默、解劳睡等,都要保持正知。
2、在每一生活动作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不应该做;适当或是不适当的时候;做得好不好。总之,在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就不会落入错误过失中去。
五、少欲知足
1、修学出世道的,要能够随遇而安。不可多求多欲,俗语也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对衣服、饮食、医药、日常用品,随缘所得的,就要知足。
2、不但多得了心意满足,就是少得了,或者得到的不太合意,也能知足。能这样,烦恼就少了,心也安了,容易修行。
六、身心远离
1、人不能离群,有群就有人事。如欢喜谈话,欢喜事务,欢喜人多,就障碍远离。
有的,整天忙碌碌的在事务上转。
有的,与人聚谈,『言不及义』,整天说些:『王论、贼论、食论、饮论、妙衣服论、淫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世间传论、大海传论』。87
总之,这都是增长爱染,不能身心远离,在静处修行的。所以要心远离,不欢喜世论、世业,才能专心佛法。
2、说到远离,一般是远离群聚,住在清净处,或者一个人住(『独住』);如闭关就是这一作风。但主要还是心远离;心不能远离,住茅蓬,闭关,都是徒然。
所以对物欲要知足,对人事要心远离,这才能顺于解脱的三乘法门,能趣向出世解脱的道果。
庚二、结说(p.197)
此能净尸罗,亦是定方便。
这是结前起后;现在要从戒增上学,说到心(定)增上学了。
一、戒学清净切勿疏忽日常生活
1、上面所说的:「密护根门,饮食知量,觉寤瑜伽,正知而住,知足,远离」,都是能净尸罗的;能这样去行,戒学一定会如法清净。
2、虽然戒以杀、盗、淫、妄为根本,但如在日常生活中,贪求饮食,贪乐睡眠,不能守护根门,不能自知所行,对物欲不满足,对人事不远离,那一定会烦恼多,犯戒作恶。
所以佛制戒律:
(1)不但严持性戒(道德规范)
(2)并且涉及日常生活(生活规定)
(3)团体轨则(僧团公约)
(4)举止威仪
将一切生活纳入于如法的轨范,犯戒的因缘自然就少了;犯戒的因缘现前,也就能立刻警觉防护了。这样,自然能做到戒法清净。所以说到戒学,切勿轻视这些饮食等日常生活,以为无关紧要才是!
二、戒学清净是定学的方便
1、戒学清净,也就是定学的方便。这是修定所必备的基础,也可说是修定的准备工作。经上说:『戒净便得无(热恼追)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88这因为,持戒清净的,一定心安理得,自然能随顺趣入定学。
2、从日常生活的如法来说:不会贪求滋味,饮食过量;不会贪着睡眠,终日昏昏的;随时能防护根门,正知所行,这都就是去除定障。所以戒清净的,『寝安…
《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三乘共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