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的會合,就會招感果報,如能的化而爲質一樣。假使因緣不和合,業是永久存在的,無論是百劫,千劫,萬劫,無量數劫,業力不會失去,還是會感果的。
2、隨業感生死,不出于叁界
衆生,隨著不同的業,招感生死果報,一生又一生的延續下去,常在五趣中流轉。由于這是煩惱所引發的,煩惱所滋潤的,所以無論業是怎樣的善,高尚到什麼地步,終究不出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叁界,是衆生活動的叁大區域。在這叁界以內,永久是生死不了。所以出世的叁乘聖法,就是要從根本上消除生死的原因,而不致再受叁界生死的系縛,這才能實現佛法大解脫的目標。
壬二、惑
癸叁、粗相(p.158)
煩惱貪瞋癡,不善之根本,癡如醉如迷,瞋重貪過深。
一、煩惱的類別
1、苦業由惑生
再說到集谛中的煩惱。這是內心的不良因素,壞分子。無論是知識的,感情的,意志的,凡是不正確,不恰當的,使我們因此而煩動惱亂,引生不安定,不和諧,不自在;由此煩惱,造作種種業,更引起未來的苦迫:這都叫做煩惱。
2、叁不善根(專約欲界,尤其是約人類而說)
煩惱是非常複雜的,在煩惱中,貪,瞋,癡,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所以叫做叁不善根。
根本,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說:一切煩惱,可以分爲叁大類:一、貪類;二、瞋類;叁、癡類。
一切煩惱,無非這叁煩惱的支派流類。
(1)貪類:愛、染、求、著、悭、谄、憍、掉舉等。
(2)瞋類:忿、恨、惱、嫉等。
(3)癡類:見、疑、不信、惛沈、忘念、不正知等。
3、衆生的煩惱偏重不同
衆生都是有煩惱的,但各有偏重。一向慣習于多起某類煩惱,就會造成不同的個性,如貪行人,瞋行人,癡行人。如叁類沒有偏重的,就稱爲等分行人。更詳細的,有『人情凡十九輩』40的分類。
二、別述叁不善根
1、癡
(1)癡是愚癡,也叫無明,從對于真實事理的無所知而得名。但不是說什麼都不知,反而這是知的一類,不過是錯誤顛倒,似是而非。如醉酒,也如著了迷的。
◎是的看成不是的,不是的卻看作是的;
◎有的以爲沒有,沒有的以爲是有。
◎不應該說的而說,……不應該作的而作。
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疑疑惑惑,這就是愚癡的相貌;最難根治的煩惱。
(2)從不知來說:不知善惡、因果、業報、凡聖、事理。
從所知所見來說:『無常計常,無樂計樂,不淨計淨,非我計我』。
不是對于真實事理的疑惑,就是對于真實事理的倒見。
2、瞋
(1)瞋:這是不滿于境界而引起的惡意。
發作出來:忿,是诤,是害,是惱怒。
藏在心裏:怨,是恨,是嫉妒。
這種過失,是非常嚴重的。不但因此而作壞事,有些好事,也因爲不能容忍,一念的瞋恨心起而破壞了。
(2)我們與衆生間,從過去到現在,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應有慈悲心(無瞋害心),才能有利于自己,無損于別人;才能做到自他和樂,自他兩利。可是瞋煩惱,是恰好的反對,成爲窮凶極惡的罪惡來源。
經上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41
又說:瞋如火一樣:會『焚燒諸善根』。
3、貪
(1)貪:這是染著自我,及有關自己的一切。顧戀過去的,耽著現在的,希求未來的。雖不是瞋火一樣的嚴重,卻是水一樣的滲入,徹骨徹髓,過失極其深切。
貪愛,主要是自我的愛戀,從現在到未來。
對人:就是愛我的父母、兒女、兄弟姊妹、朋友等。
對事物:就是愛我的財富、事業、學問、名譽等。
(2)有了貪心,雖是可以做成很多的好事,但由于以自我的愛染爲本,所以是不徹底的,有時會一轉而起瞋他心,瞋是愛的相反面。愛到極點,有時會瞋恨到極點。因爲有愛就有瞋,愛與瞋是難得分離的。而且,有了愛染,染著了一切,一切的變動,就會牽動自心而引起苦痛。所以佛說:『愛生則苦生』。
癸四、細相(p.161)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
一、色界和無色界的微細煩惱
1、欲界:約人類而說煩惱的叁大分類──貪瞋癡。
2、色界與無色界:瞋恚就不會生起了。故佛又說見、愛、慢、無明──四煩惱。
二、四煩惱可略分爲叁義
1、四無記根之一「有覆無記」42(並非嚴重的惡性,而卻是煩惱的)。
研討到微細的煩惱,這四者被發見出來。特別在大乘的唯識學中,這四煩惱,是被看作與第七識相應的煩惱。在沒有證真理,斷煩惱的聖者,這四煩惱是一直沒有離開過的,成爲衆生煩惱的內在特性。在這一解說中,稱爲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我癡:本來沒有我(常住不變自在)的,看作有我。
我見:由于自我的錯覺,因而執爲確有的。
我慢:由于執有自我,而對自我有妄自尊大感。
我愛:不但妄自尊大,而且愛戀此自我。
一切衆生自我中心的活動,就在這種內在的煩惱特性下開展起來。
2、在《阿含經》中,常見到這一系列的分類。
(1)從凡夫位說(煩惱可分爲二類)
見:認識上的錯誤。這只要有正確而堅定的悟解,就可以改正過來。
愛:行動上的錯誤。這要把握正確的見地,在生活行爲中,時時照顧,不斷磨練,才能改正過來。
所以有的說:『知之匪艱,行之維艱』。
(2)從聖者位時說
慢:在從凡入聖時,斷了部分煩惱,但還沒有究竟,稱爲『余慢未盡』43。慢是微細的自我感,及因此而引起的自我中心活動。如徹底斷盡了,就得到解脫。
無明:羅漢們的習氣還沒有淨,習氣就是最微細的無明──不染汙無知。44如能這也斷盡,那就真正究竟清淨了。
3、以總、別來說
癡──無明:爲一切煩惱的總相。(由此而分別下述叁煩惱)
見:屬于知的謬誤;
愛:屬于情的謬誤;
慢:屬于意志的謬誤。
叁、何謂最根本的煩惱
每一煩惱,都有發業與潤生的功能,也就都有集起生死的力量。但最根本的煩惱,是什麼呢?
1、在四谛的說明中,以「愛」爲主,因爲愛是染著而起苦的根本。
2、其他經論,總是說:「無明」爲本;「我我所見」爲本。
比喻:如人陷身在棘藤遍布的深草叢中,眼目又被布蒙蔽了,怎麼也不得出來。眼目被蒙蔽了,如無明。棘藤草叢的障礙,如愛。
3、所以經中,也說「無明」及「愛」,爲生死的父母(因)。
陷身在棘藤叢草中,想要從中出來,那麼眼目蒙蔽的解脫,是首要的。所以理解到:無明爲生死的根本,而解脫生死,主要是智慧的力量。
四、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
1、無明,不是說什麼都不知,反而是充滿迷謬的知。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知無我我所,而執有自我,執著我所的一切。所以,無明就是『愚于無我』;從執見來說,就是我我所見了。
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自己作得主的;宰是由我支配他的。所以我我所見,是以自我爲中心,而使一切從屬于我:我所有的;我所知的;我所支配的;一切想以自己的意欲來決定、統攝一切。
2、由于我我所見的執取,才生起自我(常恒自在的)的錯覺。由于我我所見攝取的緣故,就會造成向心力,而凝聚成一個個的自體。但這是從業力招感的,而業力是有局限性的,所以經過多少時間(一期的壽命)就業盡而死亡了(也有因爲福盡及橫死的)。
但我我所見爲本的煩惱,還在發揮他的統攝凝聚力,這才又引發另一業系,展開一新的生命。衆生就是這樣的死生,生死,永遠的相續下去,成爲流轉生死,茫無了期的現象。
己二、豎說緣起
庚一、總標(p.164)
苦集相鈎纏,死生從緣起,佛說十二支,如城如果樹。
一、橫說四谛、豎說緣起
橫說:四谛法門。苦谛與集谛,已約略說明了。
豎說:緣起法門。緣起就是「苦、集相生」豎的說明。
二、苦集相鈎纏,死生從緣起
1、不只是由集而生苦,苦也是能起集的。如衆生在感到了生的苦報後,依此業感的身心苦果,又有煩惱與業的活動。所以,苦與集是互相鈎引,互相纏縛,也就是展轉爲因果的。明白了這,對死生的從緣而起,已有了扼要的了解。
2、緣起的主要意義是說:一切的存在,都是從因緣而起的。那因緣,也還是從因緣而生的。所以每一存在的事物,從過去看,都是從因緣而有的,這就是果了。從這而看到未來,又都有影響未來的力量,這也就是因了(且約前後因果說)。所以,佛說生死無始。拿苦與集來說:苦從集生,而集又依苦而起,一向是這樣的展轉相續。如從一點鍾而到十二點,又從十二點而到一點鍾,不能說最初從何而起一樣。生死的無始相續,就是從緣起的正見中發現出來。
叁、佛說十二支緣起 45
1、佛說緣起,因隨機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開示。十二支說,只是說得更完備些,成爲佛教緣起說的典型而已。如說集與苦,也是緣起。
叁 支:煩惱、業、苦。
五 支:愛、取、有、生、老病死。(《阿含經》中常見)
十 支: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十二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2、十二支,就是十二分。在衆生生死延續的過程中,觀察前後相生的因果系列,而分爲十二。古人稱此爲『分位緣起』46,是很有道理的。也唯有如此觀察,才能充分明了生死延續的過程。但緣起的原則是一,而說明是可以多少不同的。研究起來,這十二支,應該是不同說明的總合,所以也不一定專依古人的分位緣起說。
四、緣起的譬喻
佛說十二支緣起,有種種譬喻。
1、如城:
衆生在十二緣起的因果系中,像在四周圍繞的城中,不得其門而出。可以出來的地方──城門,又有守衛巡邏的,所以過門也不能出去。衆生在生死中,雖有可以由此而解脫的地方,但爲煩惱所困惑,一直沒有沖破這緣起的連鎖,而得到解脫。
2、如果樹:
如從種子發芽,生枝葉,開花,結果;果實又成爲種子,又會…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