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P10

  ..續本文上一頁果序列,有著必然性與普遍性的。從因果的不同事實,而悟解到一切衆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堅定的信解,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但還要再深入,徹悟更深的真義。

  3、徹悟緣起的甚深義(深義)

  佛的開示緣起,總是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103要知道:

  緣起的序列(事實):無明,行……老死十二支的因果相生;

  緣起的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104因果的所以成爲因果,生死的所以成爲生死,都離不了這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這樣,就進到了緣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

  因果到底是什麼意義呢?怎樣才會成爲因果呢?

  依佛開示的緣起來說:

  「有」:是存在的意思。這不是自有、永有的存在,而是生滅的存在。

  「生」:是現起的意思。

  ※約徹底的意思說:存在(有)的就是現起(生)的,現起的就是存在的。

  爲什麼能存在(有)?爲什麼會現起(生)呢?

  這是離不了因緣的。依于因緣的關系,才能存在(有)的,現起(生)的。那個因緣呢?也是存在的,現起的;他如不是存在的與現起的,就不能成爲果法存在與生起的因緣了!那個因緣自身,既然是存在的,現起的,那當然也要依于另一因緣。就是另一因緣,當然也不能不是存在的與現起的了。

  這樣的深刻觀察起來,盡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盡一切衆生的生死死生,無非是成立于這樣的原理:因(有)存在所以果存在,因(生)現起所以果現起。一切都是依于因緣的,也就是離不了因緣的,離了因緣是不能存在的。依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而觀察起來,什麼都不是自有的,永有的,一切世間,一切生死,無論是前後的,同時的,都無非是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才能成爲因果。所以,從佛悟證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果定律,就能正見因果的深義,而不是庸俗的因果觀了!

  ※【補充】《中觀今論》(p.60-p.63)的「緣起的叁特性」:

  「緣起」爲佛法最主要的術語。從經義的通貫生滅及不生滅,依學派間的種種異說,今總括爲叁點來說明:

  一、相關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緣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

  ya的。約從緣所生起的果法說,即緣生;約從果起所因待的因緣說,即緣起。薩婆多部等以緣起爲因,也有他的見地。但他們關于緣起的解說,專作事相的辨析,考察無明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不免有所偏失!克實的說: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緣起的主要定義;無明緣行等,是緣起的必然序列,也是舉例以說明其內容。唯有在緣能起果中,把握緣起相關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緣起,以及悟入緣起法性的空寂。所以,緣起約因緣的生果作用說,但更重在爲一切存在的因待性。若用抽象的公式來說,緣起即是「此故彼」。此與彼,泛指因與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如此的,此爲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間即構成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觸──感覺,即知依于六入──引發心理作用的生理機構而有的;六入對于觸,有著此有彼可有,此無彼必無的必然關系,即成因果。但緣起的含義極廣,不單是從緣而生起,也還是從緣而滅無,這又可以分爲兩點說:(一)、如由惑造業,由業感果,這是相順相生的。如推究如何才能滅苦?這必須斷除苦果的因緣──惑,即須修戒定慧的對治道。此對治道能爲斷惑的因緣,即相違相滅的。如《雜阿含》(五叁經)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集,是由惑感苦,相順相生;世間滅,是由道斷惑,相違相滅的。這相生相滅,都是依于緣起的。(二)、一切法所以能有生,有法的可以無,生法的可以滅,不僅由于外在的違順因緣,而更由于內在的可有可無、可生可滅,此可有可無、可生可滅的可能性,即由于緣起。存在──有與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滅,有必歸無的必然性。例如觸是依于六入而有而生的,那麼,觸即不離六入,沒有觸的獨存性。一旦作爲因緣的六入,起了變化或失壞了,觸也不能不跟著變化及失壞。這即是說:凡是依緣而起的,此生起與存在的即必然要歸于滅無。所以佛說緣起,不但說「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且說「此無故彼無」的還滅。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無而滅,這是深刻的指出緣起的內在特性。《阿含經》說:人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和合而成的。但這性能不同的六大,一失均衡,即有病、老、死的現象,這即是具體的說明了由此而生,必由此而滅。所以緣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轉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滅的還滅律。依于緣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涅槃,佛法是何等善巧!

  二、序列的必然性:佛法說緣起,不但說明「此故彼」的因果關系,而且在因果中,抉出因果生滅的序列必然性。如悟入十二有支,這決不止于別別的因果事實,而是從一切衆生,無限複雜的因果事相中,發見此因果的必然程序。如發見日月運行的軌道,看出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從前,大衆學者特別重視這點,因此說緣起是不變(無爲)的因果軌律。佛說「得法住智」;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都是說明緣起序列的必然性。但依中觀義來說:緣起的序列必然性,決非離事說理,在緣能起果的作用中,現出此必然的理則。生死相續,似乎依照此理則而發展,佛也不過發見此因果事中的理則而已。

  叁、自性的空寂性:從緣起果的作用,有相關的因待性,有序列的必然性。此因待與必然,不但是如此相生,也如此還滅。如進一層考察,一切法的如此生滅,如此次第,無不由于衆緣。那麼,此有無生滅的一切法,即沒有自體,即非自己如此的。這即能從如此生滅次第中,悟入此是即空的諸行,並非是實有實無實生實滅的。彼此因待,前後必然,世間的因果幻網,似乎有迹可尋,而自性空寂,因果幻網即當體絕待,了無蹤迹。所以說:緣起是「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105

  叁、無常空無我

  依照這深刻的因果觀,來正觀一切,就能正確地了解:一切是無常的,是空無我的。  

  1、無常生滅

  (1)存在與生起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器界在成而壞,國家在興而衰亡,衆生在生而老死。

  (2)兩種無常 106

  粗顯的說,是一期無常:如器界的成壞,衆生的生死,似乎都經過一安定時期而後滅盡。

  細微的說,是剎那無常:一切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著,纔生即滅而不住的。

  (3)這一切,爲什麼會是生滅無常的呢?這是緣起呀!從因緣而有的,不能不依于因緣,緣無也就歸于無了。是從因緣而生起的,當然也依緣而滅了。依緣而存在與生起的一切,必然會是生滅無常的。

  (4)經中說到無常,用無常,無恒,不可保信,不安穩等來說明。所以因緣所生的一切法──約衆生的自體來說,都是不永久的,不可靠的,末了總是歸于滅盡的。

  2、空與無我

  說到空與無我,可以作多種不同的解說,現在且約無我來說。

  (1)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與他不相幹,自己作主;宰是別的要由我來支配。總之,我是自由自在自主的。

  (2)一般宗教都說衆生(或專約人類說)有一個我(有的叫做靈)。覺得不能沒有常住不變的,自由自在的東西,作爲衆生──人的生命主體。並且覺得,這個常住而自主的,也就是安樂的,這將來才好回到天國,或歸于解脫,去享受永恒的自由。

  (3)在佛的正觀中,(像他們主張的)我是並不存在的。衆生,不是別的,只是五蘊,六處,六界;只是身心的因果現象──存在與生起。這一切是不息的流變,那裏有常住不變的我?是相依相待的存在,那裏有獨立的我?不常住,不獨存,這那裏有自主自由(樂)的我呢?無常無我的正觀,如佛所常說的:『色(等一切法)無常;無常即苦(不安隱,不自由);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107

  四、世俗假有

  這樣,器界也好,衆生也好,一一法也好,都惟是世俗的假有了。除去世俗的假有,什麼也不可得。

  1、什麼叫世俗?

  世俗,有浮虛不實的意思。經我們──一切衆生的虛妄分別心而發現的一切,覺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心裏覺得的那個,覺得就是稱之爲什麼的。庸常所認識到的一切──體質,形態,作用,一切都是世俗的。

  2、什麼叫假有?

  世俗的,就是假有的。假有,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是施設而有的意思(也叫做假名),就是依因緣而存在而現起的。這雖然因果法則,曆然不亂,但這是假施設而有的。

  3、《勝義空經》108

  佛在阿含的《勝義空經》中說:是無常的,空無我的,『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以,無常無我的一切因果法,佛稱之爲世俗的假有。

  ◎舉例證成

  人是六根取境,引發六識的綜合活動。

  眼根能見色,所以確定有眼根。但到底什麼是眼根呢?其實『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也就是『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因爲眼根是緣起的有,緣起的生,你不能想象爲有一真實的眼根,從那裏生出來。

  說到見色,也不是有一獨存體,能單獨負起見色的作用;見色也是要有種種關系才能成就的,所以也不能說有真實自體的眼根,能夠見色。這樣,眼根是纔生即滅的,你也不能想象爲有一真實自體的眼根,滅到那裏去了。《勝義空經》的開示,夠明白了。

  所以,世間的一切──器界,衆生,一色一心,都是世俗假有,緣起的存在。這是無常、無我的,但在展轉相關,相依相待下,衆生是和合的,相續的存在,流轉不絕于生死大海。生死死生的相續不已,也就是輪回不已,苦痛不已。

  癸二、還滅律(p.213)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空寂性,義倍複甚深。

  一、因爲緣起所以可以解…

《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叁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