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P6

  ..續本文上一頁形壽受持。

  2、歸依是志向叁寶的信願,受五戒是歸向叁寶的實行。

  3、歸依而不受持五戒,只可說假名優婆塞,假名優婆夷,實只是假名歸依而已。

  歸依時說:『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這就是誓願受戒。

  戒是本于慈悲的自通法,所以以不殺生──護生爲本;不盜,不邪淫等,都是護生的分別說明。有人譯『護生』爲『舍生』,更明顯的是舉五戒中不殺生戒爲例(受戒時,不一定要說明一切戒條,受比丘戒也如此)。

  所以歸依後再受五戒,不過分別戒相而已。

  4、真誠的歸依叁寶,是不會不受持五戒的。有信仰而無行爲的改善,便是缺乏真實信仰的明證,算不得圓滿的優婆塞。

  5、然如來大慈,覺到在家士女的習染深重,一時不容易清淨的全部受持;如嚴格了,反而會不敢來親近叁寶,所以又隨各人能持的多少,說有一分(持一戒的)優婆塞,少分(持二戒的)優婆塞,多分(持叁戒、四戒的)優婆塞,滿分(持五戒)優婆塞──四類。41所以在歸依叁寶的在家弟子中,以能持五戒清淨的爲上上。

  四、持五戒爲衆福之所歸

   1、受五戒而能持戒清淨的,那可說是衆福之所歸;如得了摩尼寶,一切珍寶都會來歸集一樣。由于持戒,現生不犯國法,受到社會的尊重,真是人天歡喜,天龍護持。邪惡的鬼神,退避都來不及,所以事事吉祥。

  2、持戒的,不作一切罪惡,心地清淨,報生人間天上;也可爲定慧所依,引發出 世功德。五戒的功德,實在說不盡!

  庚二、八戒(p.112)

  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

  一、八支戒(八支齋戒,也叫近住戒)

  1、不殺生

  2、不盜

  3、不淫:在受戒的期限內,就是夫婦的正淫,也絕對禁止,與出家人相同,所以但說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此與五戒相同,唯除不淫有別。

  6、不香華鬘嚴身、歌舞觀聽:是不得塗脂抹粉插花,及嚴麗貴重的首飾;

  歌舞是不能看不能聽的,當然自己也不可作。

  7、不得坐臥高廣嚴麗的床座

  8、不得非時食(過午不食)

  後叁戒,與出家人相同。

  二、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

  1、八戒中的不非時食,名爲齋。在家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對于出家生活,卻非常欽慕。所以佛製八戒,爲在家弟子的加行,一日一夜持戒。這是隨順出離行者──阿羅漢等,學習謹嚴淡泊的出家生活。受此戒的,近于僧伽或阿羅漢而住,所以叫近住戒。

  2、五戒是終身持的,但到底是在家的德行,所以短期來學習出家行,受此八戒。如再加受不捉持金銀戒,就是正式出家的沙彌戒了(*將第6戒分爲二)。

  叁、佛製一日一夜受持八支齋戒

   八支齋戒,佛製一日一夜受持,一般都在六齋日──每月(農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日,是印度習俗布施修善的日子。這一天早上,大抵到寺院裏來,請阿阇黎傳授這日夜戒。當天持戒,不得毀犯,到了明日天光,東方發白,就宣告完畢。下次要持戒,再來請師長傳授。在家人,不可能長期過著出家生活,所以佛製一日一夜受持。但有的以爲:不必限定一日一夜,隨受戒人的發心,叁日、五日、一月,都沒有不可以的。

  四、五戒與八戒的功德

   1、比起五戒來,八支齋戒要精嚴得多。但五戒終身受持,也自有勝過八支齋戒的地方。所以五戒與八戒的功德,隨持戒的受持情況而定,很難說誰優誰劣。

  2、五戒爲在家弟子的正常戒行;進一步的學習出家生活,才偶爾受持八支齋戒。但也有不能終身受持五戒,卻發心短期修此八支齋戒。雖屬例外,但佛法以導人向善爲主,所以也認爲可以。

  己二、生善

  庚一、十善

  辛一、德目(p.114)

  不殺盜邪淫,不妄語兩舌,不惡口绮語,離貪瞋邪見。

  辛二、價值

  諸善之根本,佛說十善業,人天善所依,叁乘聖法立。

  一、十善業也稱十善戒

   1、十善業也稱十善戒。在如來製訂的律儀──有授受儀式的律儀中,並無十善業。但依《華嚴經

  十地品》,《優婆塞戒經》等,《入中論》,《攝波羅蜜多論》等,同說十善業道爲菩薩戒。

  2、從《阿含經》以來,十善業爲主要的德行,與五戒並稱。佛法中,戒(zIla)與律儀(saMvara),是同而又多少不同的。無論是自誓受,從師受,都是戒,根本爲十善業。依據修學者環境,根性,製訂不同的應守規律,如五戒,八戒等八種律儀(攝盡聲聞法的戒律),是戒,也是律儀。所以在這戒福業中,再說德行根本的十善業。

  二、十善業

   十善業,分身口意叁類。42

  1、身善業有叁:不殺生,不盜,不邪淫,與五戒的前叁相同。

  2、語善業有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1)不妄語:與五戒同。

  (2)不兩舌:不存破壞他人和好的動機,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3)不惡口:不說粗惡語,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讦43等。

  (4)不绮語:不說無意義語,浪費時光,有害身心。

  十善業的重視語業,正說明了這是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

  語言的傳達,雖說『人口快如風』,到底還不易傳播。自從有了文字,就能傳遠傳久;加上近代發明的電話,電視等,這一世界的人類意識,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滿了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黃色黑色等),我們現在正進入這樣的世界。宣傳建設人類的永久和平,而違反人類的正常德行,真是緣木而求魚了!

  3、意善業有叁: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

  (1)離貪欲:對于他人的財物等不起貪戀心,安分知足,離貪欲心。

  (2)離瞋恚:對他不起瞋恚忿恨心,不作損害他人的設想。

  (3)離邪見:就是正見,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凡夫聖人等。

  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爲身語的行爲。

  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業。離十惡,行十善,實爲任何人所應行的德行。

  叁、善業的根本,佛說十善業

  1、在大乘法中,這是菩薩戒;也是聲聞,緣覺,天,人── 一切善行的根本,所以說:人天善所依止,叁乘聖法由之而成立。

  2、在佛法中,十善業是徹始徹終的德行。

  如《海龍王經》說:『諸善法者,是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爲根本依處?謂十善業』44。

  又說:『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45。

   丁叁、定福業

  戊一、動機(p.117)

  欲樂不可著,散亂多衆苦。

  戊二、前提

  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爲樂。

  有人以爲:布施是積極的利他的善行;持戒僅是克己的消極的德行;修定,這有什麼福善可說呢?不知道佛法以『自淨其意』46爲關捩,而在世間法中,唯有修定才能達成這一目的。

  一、爲什麼要修定?

  理由非常多,但主要是,認爲這個罪惡的現實人間,有兩大症結,非修定不能對治。

  1、欲樂

  人類對于物質的欲樂,適合自己情意的色聲香味觸,及男女的欲樂,都是貪戀不舍的。現在的欲樂,耽著不舍。過去的欲樂,念念不忘。未來的欲樂,盲目的追求著。這些欲樂,沒有的苦求不已;得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憂苦得了不得!試想:人間的一切問題──社會,經濟,政治等一切,那一樣不是爲了大家的貪求欲樂而存在。欲樂是不可著的,如刀頭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接著是割舌的苦惱。

  2、散亂

  人心是散亂的,比猴子的躁動還厲害若幹倍。由于內心的散亂,情意容易沖動,認識不能明確(散亂重的,連世間學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製自己,一味隨著環境而轉動。散亂爲引起顛倒煩惱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于多憂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

  修定才能不受欲樂的系縛,不爲散亂所娆亂,心地明淨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

  二、修習禅定必須有兩項准備

  修習禅定,不可不先有兩項准備,否則可能會弊多于利。

  1、依于慈心

  修定,不是爲了好奇,不是企圖滿足無限的欲樂,延壽長生,或者爲了引發神通來報仇;要存著慈念,就是利樂衆生的意念來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習成就。成就了,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娆亂衆生,如聚衆作亂等。

  2、住于淨戒

  必須受持淨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業不端,修定就會招魔著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結果是成爲魔王眷屬,自害害人。

  叁、確信修定最爲安樂

   在未修前,應確信:在世間法中,修定是最爲安樂的。世間樂,莫過于五欲之樂,男女淫樂是最勝了,但比起定樂來,簡直不可比擬。定中的喜樂,徹骨徹髓,『周遍浃洽47』,如大雨滂沱,從溝渠到池沼,到處大水遍滿一樣。如能確切信解,修定能引發世間無比的喜樂,那在修習時,就能不系戀外物的欲樂,持之以恒,不斷不懈的修去。

  戊叁、方法(p.119)

  調攝于叁事,

  戊四、境界

  心一境名定。

  戊五、階段

  漸離于分別,苦樂次第盡。

  一、調攝之定義

  說到修習禅定的方法,不外乎調攝身心。

  1、調

  是調伏,調柔,人心如浍悷的劣馬,不堪駕禦;又如惡性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貼溫柔,隨自己的意欲而轉,所以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

  調又是調和,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到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

  2、攝

  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

  二、調攝的對象

  調攝的對象,有叁事──身,息,心,如《小止觀》等說。48

  1、調身

  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閉目,閉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49

  2、調息

  調息──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也不可動形,似有似無,但也要漸習而成,不可過急。

  3、調心

  調心,使心系念緣中,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

《成佛之道講義 第叁章、五乘共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